APP下载

做好素材储备,书写灵动习作

2019-07-04张玉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9年12期
关键词:储备习作课外阅读

张玉

在初中生这个群体中,相当一部分人会有两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对于前者来讲,学生还有具体的教材可以参照,配合老师的讲解,学习起来还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而对于写作来说,好多学生就会特别被动。每次写作文时,笔者都会听到学生发出无奈的感慨:我到底该写什么啊?学生觉得没有内容可以参照和选择,导致写出来的文章,内容贫乏,感情空洞,让人读来味同嚼蜡。这样的写作训练现状,与我们新课标的要求相差甚远。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习作要求是:讲真话,感情真实,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的体验。笔者认为,学生之所以惧怕写作,关键在于他们缺乏素材的积累。

俗語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用的材料,就相当于煮饭用的大米。没有了丰富的素材,何以写出流畅、灵动的文章呢?素材的积累是一个由少到多,循序渐进,持续不断的累积过程,到最后,才能够达到厚积薄发的境界。

教师应该如何在日常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为他们的写作储备充足的材料呢?笔者认为,我们不妨从以下几点做好工作:

一、走入生活大舞台,深入挖掘好素材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说:“我们只有去向生活要素材,写出来的文章才能够丰富、灵动。”确实,生活是引导学生开展写作练习永不枯竭的源泉。当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时,要时刻保持一颗敏感的心,用敏锐的眼睛去发现,去寻找,去触摸,如此写作素材自然取之无尽,用之不竭。

例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深入观察:思考自我,及自己与同学之间的故事,自己与家庭之间的关联,和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等。这些都是切切实实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自然丰富、生动。因为是真实的,可感的,所以写出来的内容自然也是鲜活的,灵动的。

例如,有个学生在介绍自己奶奶的时候,没有落入俗套。他不写写奶奶的慈祥和蔼,勤俭节约等,而是另辟蹊径,写到了最近流行的广场舞。写到奶奶对广场舞的热爱,反映出奶奶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小作者抓住了生活热点问题,把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及时地记录下来,捕捉到了心灵的感触,从而让写作真正融入到生活中,甚至融入到生命之中。

二、巧妙挖掘语文教材,使其内化为写作素材

初中语文教材,精选了多篇名家名作,以及优秀的带有时代特色的文章。教材给学生提供了非常生动的参考资料,蕴含了丰富的写作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用好这个教学素材,促使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掌握写作技能。

比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巧妙地迁移,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或者是借用课文的体裁结构等等。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课文,作者通过描写父亲转身去买橘子,然后攀爬月台这样一个微小的细节,展现父亲对儿子的爱。我们便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通过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刻画和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样,学生在描写人物的时候,就知道要抓住各方面的特征,写出来的文章不再是千人一面,而是各具特色。

可以说,巧妙地依托教材,深入地挖掘教材,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非常实用的好办法。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增强素材的储备

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充分阐明了阅读的重要性。的确如此,引导学生进行广泛而丰富的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取习作素材的有效途径之一。新的课程标准对七到九年级的课外阅读总量作了明确的要求,即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所以学生只有真正地投身阅读,日积月累,才能够顺利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阅读可以在文中与作者进行思想沟通,了解别人的生活经历,并有效迁移运用,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情感世界。

例如,我们平时在班级中,开辟了图书角,安排学生每个人定期带一两本课外书籍进行传阅,让学生的阅读量不断地增加。教师每天都会给学生安排固定的读书时间,引导学生阅读。可以让学生对课外书中的新词、美词、精彩的句段进行摘录;也可以用简单的话,概括文章的大意;也可以针对文章中的一个小小的细节,或者是人物的形象进行评述等。

做好习作素材的积累,学生写作水平才会有质的飞跃。学生的思路打开之后,才能够兼收并蓄,博彩众家之长,写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灵动文章。

猜你喜欢

储备习作课外阅读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外汇储备去哪儿了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