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地区几种常见蔬菜病害的调查、鉴定与防治
2019-07-04陶佳辉林菁李嘉兴邹路路傅本重
陶佳辉 林菁 李嘉兴 邹路路 傅本重
导读:自2018年9月,对孝感地区常见蔬菜病害进行了调查与鉴定,发现当地病害发生情况较之前调查有所变化,当前主要病害有白菜白斑病与黑斑病,茭白黑粉病与胡麻斑病,黄瓜白粉病、南瓜白粉病,以及油菜黑斑病等。
自2018年9月,笔者对孝感地区常见蔬菜病害进行了调查与鉴定,其中白菜白斑病与黑斑病,茭白黑粉病与胡麻斑病,黄瓜白粉病,南瓜白粉病,以及油菜黑斑病等几种病害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作物的品质和产量,对其发病症状进行了拍照和描述,对病原菌进行了显微观察与诊断,并提出了防治方法,以期为蔬菜种植与管理者提供指导。
1 调查范围及方法
1.1 调查范围
孝感市孝南区季庙村,位于北纬 30°55′56.14″,东经 113°53′26.29″,海拔 33m。
1.2 调查方法
病害每周调查一次,针对多种病害,对多处田块进行多次取样、拍照。采集相应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病原物观察与鉴定以及分离培养,部分病害保湿培养,制作装片观察镜检或分离纯化后镜检观察并拍照。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病原物保存于果蔬质量安全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2.1 白菜病害
①白菜白斑病 症状:病叶上初散生灰褐色细小斑点,后渐扩大呈圆形病斑,病斑中部逐渐变为灰白色,边缘有淡黄绿色晕圈。潮湿时病斑背面生一层淡淡的灰霉,后期病斑渐呈白色半透明薄纸状,易破裂穿孔。严重时许多病斑连成一片,引起叶片干枯死亡(图1A、1B)。
病原物为白斑小尾孢(Cercosporella albomaculans),病菌分生孢子梗较短,束生,无色,直或弯曲。分生孢子线形,多细胞,无色(图1C、1D)。
防治方法:a.实行轮作。发病比较严重的地块实行与非十字花科蔬菜(如瓜类、茄果类、豆类、葱、韭、蒜、芹菜、菠菜、莴笋等)轮作2年以上。
b.种子消毒。一般种子要进行消毒,可用50℃温水浸种20min,然后立即捞出放入冷水中,冷却后晾干播种。带病的种子可用种子质量0.4%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1∶1拌匀后,用种子质量0.4%的多·福可湿性粉剂拌种。
图 1 白菜白斑病症状(A正面、背B面)及病原菌(C)分生孢子(D)
c.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用40%多菌灵胶悬剂8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灭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灭病威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喷克(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武夷霉素水剂15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隔 7~10 天喷 1 次,连喷 2~3 次[1]。
图2 白菜黑斑病症状(A正面及B特写)及其病原物分生孢子
图3 茭白黑粉病症状(A)及其病原物冬孢子(B、C)
②白菜黑斑病 症状:子叶期发病叶片上出现褐色小点,逐渐发展为褪绿斑,扩大后使大部分或整片子叶干枯,严重时死苗。在真叶上,最初形成圆形褪绿斑,病斑扩大后转为暗黑色;全株叶片由外向内干枯,有明显较稀的同心轮纹,边缘有黄色晕环(图2A、2B);潮湿时病斑有1层黑霉,病斑直径2~6mm,发病重时引起叶片变黄干枯。种荚发病形成近圆形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周围淡褐色,有的有轮纹,潮湿时出现褐色霉状物,种荚瘦小。
病原物为芸薹链格孢(Alternariabrassicae),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单生,孢身具5~12个横隔膜,若干纵隔膜,灰榄褐色,大小(33~147)μm×(9~33)μm,喙 具 1~6 个 横 隔 膜 ,大 小 (27.0~111.0)μm×(4.9~7.4)μm,孢身至喙渐细(图 2C、2D)[2]。
防治方法:a.种子消毒。可采用50℃温水浸种25min消毒;或用种子质量0.4%的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种子质量0.3%的福美双、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5%多·福悬浮种衣剂以药种比为1∶300的比例拌种消毒。
b.田间管理。合理密植,给菜田创造一个良好的通风透光环境,培育壮株;及时清除病叶等病残体,并将病残体堆深埋或烧毁,减少田间菌源;注意控制田间湿度,尽量不在阴天浇水;发病严重的田块,应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进行2年以上的轮作。
c.药剂防治。发病初期(下部叶片有3~5个病斑时),可选用68.75%蒽酮·锰锌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43%戊唑醇悬浮剂2000~2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25%嘧菌酯胶悬剂1500倍液、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2000~3000倍液或2%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水剂300~400倍液,每7天轮换喷施1次,连续2~3次[3]。
2.2 茭白病害
①茭白黑粉病 症状:病害部分为茭肉,黑粉菌厚垣孢子充斥茭白组织,使得中间膨胀突起,茭白肉变短,体表多有纵沟,较粗糙,长到老也不开裂,严重的茭肉全被厚垣孢子充满,有的整个茭肉充满灰黑色粉,切开茭肉可见黑色孢子堆(图3A)。
病原物为茭白黑粉菌(Ustilagoesculenta),孢子堆生于茎秆内部,病茎显著膨大,形成纺锤形或长圆形的菌落,内部形成椭圆形、长达12mm的黑褐色孢子堆。孢子球形或近圆形,壁暗褐色,密生细刺,大小(6~12)μm×(4.6~7.0)μm(图 3B、3C)。
防治方法:a.田间管理。春季要割老墩,压茭墩,降低分蘖节位;在老墩萌芽初期疏除过多分蘖,使养分集中,萌芽整齐。分蘖前期要灌浅水,适当增加施肥量,尤其是增施NPK三要素复合肥,促进分蘖生长。高温季节控制施肥,防止徒长,生育后期采用灌深水的方式抑制茭白后期的分蘖等。清洁田园,生育期间的夏、秋2季及时摘除黄叶,改善植株之间的通透性。冬前割茬时做好田园清洁工作,并且当即把黄叶或残茬物及时拿(带)出田园外整体深埋或烧毁,减少老叶残留量。
b.化学防治。在返青孕茭初期开始选用治疗性药剂喷施,每隔7~10天喷洒1次,连续喷洒1~2次即可。绿色防治可选用20%捷菌(苯醚甲环唑)微乳剂2000倍液、40%氟硅唑(福星)乳油5000倍液、10%世高(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均匀喷雾防治。在连续防治1~2次的前提下,基本上能控制或减轻黑粉病的为害,注意使用农药在茭白作物上的残留量和安全间隔期,在每批(次)茭白采收与销售之前的10~12天必须停止用药,以保证食用品质及安全性[5]。
图4 茭白胡麻斑病症状(A)及病原物分生孢子(B、C)
②茭白胡麻斑病 症状:叶片受害。初为针头状褐色小点,后扩大为圆形、椭圆形和梭形病斑,其大小和形状如芝麻粒,中间变灰白色至黄色,边缘深褐色,外围有黄色晕圈(图4A)。严重时病斑密密麻麻布满叶片,且相互愈合成块状,造成较大的坏死区,致叶片由叶尖或叶缘向下逐渐枯死。
病原物为菰长蠕孢菌(Helminthosporium zizaniae),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原菌形态特征为分生孢子梗2~3根簇生,隔膜3~5个,黄褐色,大小为(145.0~253.5)μm×(7.9~9.2)μm;分生孢子为褐色,梭形、拟棒形,有隔膜 5~8 个,大小为(53.7~96.2)μm×(11.0~22.1)μm(图 4B、4C)。
防治方法:a.合理轮作。茭白与水稻、莲藕轮作,既有利恢复地力,促进茭白生长,又可控制菌源,减轻病害发生。对难以轮作的老茭田,应切实做好清洁田园工作,在茭白采收结束后,结合冬季割茬和清理田边杂草,收集病老残叶和枯草集中烧毁,减少越冬菌源。
b.药剂防治。增施石灰,降酸增钙。偏酸性土壤或老茭田施适量石灰,能降低土壤酸性,减轻病害发生。pH值为5~6的茭田,在早春每 667m2施石灰 75~100kg,具有较好的防病杀菌效果。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7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 1000倍液、50%扑海因(异菌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0%施宝灵(丙硫咪唑)悬浮剂800倍液防治[6]。
2.3 黄瓜白粉病
症状:黄瓜白粉病是一种广泛发生的世界性病害。该病害在叶片上产生白色粉状物 (图5A),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若不及时防治,会导致植物叶片枯焦,致使果实早期生长缓慢,植物早衰,影响黄瓜品质和产量,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病原物为单囊壳白粉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在南方主要以无性态存在,分生孢子椭圆形,链状生长,成熟后脱落,分生孢子上有发达的纤维状体(图 5B、5C)[7]。
防治方法:a.选用抗病品种,种子处理。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以杀灭种子附带的病菌,减少初侵染源。播种前将种子置于55℃温水中浸泡20min,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h,也可用0.1%高锰酸钾1000倍液浸种1h,将种子洗净后催芽。
b.水肥管理。黄瓜苗期、抽蔓期和开花坐果后需要较多的肥料。重施有机肥,以满足黄瓜中后期生长的需要。将生物肥料与常规肥料混合后使用,不但可以提高肥效,还可以通过大量繁殖的有益微生物提高土壤有效养分,有益微生物对病菌产生拮抗作用,能抑制其致病力。
c.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用20%粉锈宁(三唑酮)乳剂2000倍液或12.5%特普唑(烯唑醇)粉剂1500倍液喷雾防治[8]。
2.4 南瓜白粉病
图5 黄瓜白粉病症状(A)及其病原物分生孢子(B、C)
症状:主要侵染叶片,叶柄和茎也有发病。初期叶片两面出现近圆形白色粉末状大小霉点,以叶正面为多(图6A、6B),后逐渐扩大,白粉斑连成大块,发病严重时全叶布满白粉,白粉下面的叶组织先为淡黄色,后变为褐色,后期变成灰白色,叶片干枯卷缩。
图6 南瓜白粉病症状(A正面、B背面)及其病原物闭囊壳(C)、分生孢子(D)
其病原物常见为单囊壳白粉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和二孢白粉菌(Erysiphecichoracearum),均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孝感地区地区经鉴定其种类为单囊壳白粉菌(Sphaerothecafuliginea)。有性态为单囊壳白粉菌(图6C),无性态为分生孢子(图6D),分生孢子梗圆柱形,不分枝,无色。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
防治方法:a.合理轮作。与非瓜类作物或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
b.水肥管理。增施磷钾肥,多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施足基肥,667m2施腐熟农家肥 5000~7000kg、三元复合肥20kg、氯化钾15kg、尿素5kg;抽蔓期少施或不施追肥,果实膨大期每667m2追施硫酸钾型复合肥20kg。除四周开好环沟外,每隔2畦开好内沟,做到沟沟相通,雨后及时清沟排水。
c.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15%粉锈宁(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1500~20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 250~300倍液防治。南瓜白粉病防治要早检查、早预防,一旦大面积发生防治效果较差。喷药时要求水量大,植株各部位均要喷到。同时喷药要持续进行,第1次用药后每隔4~5天喷 1次,连续喷2~3次[9]。
2.5 油菜黑斑病
症状:其叶片上有黑褐色斑点,初为褐色小点,病斑逐渐扩大,中心逐渐干枯变为灰褐色,边缘呈深褐色,并逐渐扩大,后期导致病叶枯黄。南方十字花科作物黑斑病主要由芸薹生链格孢引起(图7A)[10]。
病原物为芸薹生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icola),属真菌界半知菌类(无性孢子类)。菌丛生于叶两面,暗橄榄色至暗浅褐色,瓣裂;分生孢子梗橄榄褐色,大小 70 μm×(5~8)μm;分生孢子多呈20个以上链生,有时分枝,浅色至暗橄榄褐色,具横隔 1~11个,纵隔少数,大小(18~130)μm×(8~20)μm(图 7B、7C)。
防治方法:a.种子处理。在播种前精选种子,并做好种子处理。可用种子质量0.4%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种子质量0.3%~1.2%的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拌种。
b.合理轮作。发病重的田块要实行轮作,与非十字花科蔬菜如瓜类、豆类、葱蒜类等蔬菜轮作2~3年,可以有效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加强田间管理,种植过密、排水不良的油菜田既影响油菜的生长,还有利于油菜黑斑病的发生。因此,要做到合理密植、窄畦深沟、清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合理施肥,避免过量施用和偏施氮肥,适量施磷、钾肥,可提高植株抗病力。
c.药剂防治。油菜黑斑病发病初期,选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43%戊唑醇悬浮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40%多菌灵悬浮剂等化学农药进行喷雾防治,可以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11]。
3 小结
图7 油菜黑斑病症状(A)及其病原物分生孢子(B、C)
经过多次调查发现,与此前的调查相比,病害的发生情况有一定变化,每年主要发生的病害类型有所不同。孝感地区田间作物都有一定程度的病害侵染,虽总体发生率不大,但部分田块病害发生较为严重,对其品质和产量产生严重影响。其次,大部分农户对病害认识不清,在病害管理方面尚缺乏系统性认知,以致于病害防治效果不佳。本文对常见的几种蔬菜的症状和病原物进行了相关描述,并附上了相应的图片和防治方法,希望为相关蔬菜病害识别与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