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语文素养:链接生活,点亮课堂
2019-07-03孔琴
孔琴
【摘要】阅读与表达是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指标。语文课堂是培育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依托。高效而精彩的语文课堂必须巧妙地链接生活,得助于生活的唤醒。只有合理的链接生活,在有创意的研学活动中学习表达,在课外认知中拓展提升,把语文教学的外延拓展至生活中,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才会更加丰盈,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在语言的感性认知中提升,在表达的理性认知中升华。
【关键词】阅读表达;唤醒体验;链接生活;语文素养
阅读与表达是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指标。语文课堂是培育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依托。那么什么是语文?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以说为语,书面为文,合称之。”[1]这就是语文。简言之,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的结合。而学生的语文素养来源于生活,提升于课堂,又最终服务于生活。因此,高效而精彩的语文课堂必须巧妙地链接生活,得助于生活的唤醒。
一、在唤醒体验中读出情感
语文源于生活。课堂教学只有链接起生活中真切的体验和感受, 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迸发出真情实感。例如统编版二上《狐狸分奶酪》一文中,有两处写两只小熊“嚷”的内容:“你分得不匀!”……
两只小熊都没有及时识破狐狸故意分不均的诡计,只是觉得两半奶酪一大一小分得不公平,因而生气地嚷起来。该怎样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出这样的情感?当然要从“嚷”字入手。
师:“嚷”是什么意思?
生:大声叫喊。
生:大声吵闹。
师:两只小熊为什么“嚷”?
生:狐狸分得不匀,它们认为不公平。
生:狐狸分得不匀,它们有点激动,就叫起来。
生:它们看到狐狸分得不匀,它们生气了,就叫起来。
师:你生气时会“嚷”吗?
生:有人碰掉了我的文具盒,我就对他嚷起来。
生:弟弟弄坏了我的玩具,我就对他嚷起来。
师:你如果是小熊,你会怎样“嚷”?
在充分感悟了“嚷”字以后,我再让学生来读两只小熊“嚷”的内容,这样学生大声叫喊的语气和生气的感情就轻松地表现出来了。可见,只有在文本内容和生活情境之间链接起通道, 才能唤起学生头脑中与文本相关的表象和情感,才能让文本内容承载的情感力量从学生的心灵深处“长”出来。
二、在细节研习中有所获得
特级教师李吉银校长最近所执教的示范课《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堪称学生和听课教师能带得走的课堂典范。在这堂课中,学生和听课教师都有很高的获得感。
1.学生的获得感
(1)学会概括的方法。
课上,李校长依据文本特点,以时间为序指导学生将文本中的故事概括成几句话,并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把长文浓缩成一段话,这就叫概括,这是一种学习语文的好方法。这时学生似乎若有所悟,跃跃欲试,教师趁热打铁,引领学生用概括的方法,再将课文中的几句话概括为几个词:相撞、相遇、相邀、相处。此时,教师幽默的话语将学生的思维和生活经验完全唤醒,课堂上充满了活力,学生在争议中思考,在思考中争议。
(2)学会外貌描写的方法。
李校长以文中关于爱因斯坦的外貌描写为教学主线,由貌及人,感知人物形象。在其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读懂外貌、学写外貌、以貌识人,其中重点是揣摩外貌描写的方法,体会外貌描写要做到有视角、有顺序、有详略、有個性。
李校长诙谐幽默,孩子们在朗朗的笑声中阅读、思考,思维也随之变得深刻,同时孩子们能深切感受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原来也可以这么轻松愉悦。
2.教师的获得感
(1)课堂教学应找准切入点。
本课教学,李校长找准了概括和外貌描写这两个切入点,避免了烦琐的情节化的机械分析,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学习语文的方法而有所得。
(2)课堂教学应关注细节点。
语文课姓“语”,应该有语文学科的味道,即所谓的语文味。其中语言的习得是重中之重,最主要的是要把语言教学切切实实地放在生活中感悟。例如李校长让学生感悟外貌描写要有序时,追问:作者为什么要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来写爱因斯坦的外貌?这时,学生作思考状,一脸懵懂,但李校长的一个下蹲抬头望的动作,立刻唤醒了学生的生活体验,顿悟:小女孩个子矮,一抬头,当然先看见的是爱因斯坦杂乱的胡须。我不得不佩服李校长研课时关注细节的独特视角。
(3)课堂教学应明确习得点。
李校长所执教的示范课《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之所以成为师生们能带得走的课堂,是因为李校长预设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与方向:这堂课,我要让学生习得什么?是的,教师们不妨在研课时问问自己:这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学生能获得什么?怎样链接课堂与生活进行创新性地教学?有了明确的目标与方向,学生才会获得更多,课堂才会更高效。
三、在结构模仿中提炼方法
皮亚杰曾经说过:“对于孩子来说,从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一举一动,无不是以模仿为基础,正是这种模仿构成日后形成思维的准备。”词句篇等表达的基本功,往往就是从模仿所读的文章开始习得的[2]。语文素养培育的起始阶段,词语、句子和片段就是训练写话的落脚点。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模仿教材中规范的词句段结构学习表达。
1.模仿用词
吴忠豪曾指出:“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就是将课文中规范的词语和句型输入学生的语言仓库,最大限度地丰富儿童的语言积累。”[3]实践证明,积累词句是基础,只有通过模仿训练,才能真正把积累的部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并在表达中运用自如。
如部教版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第八自然段中有这样一个表示转折的词“但是”:小熊很难过。他还是每天扎一只风筝,但是不好意思把风筝放起来……
师:文中用了一个很重要的词语,表示这个词前后的内容意思是转折的。谁来朗读这段话,注意读出转折的意思。
学生很快就能在朗读中关注到“但是”一词。
师:第九自然段和第八自然段“长得”很像,你能试着把“但是”这个词加进去读一读吗?……
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但是”是表示转折的关联词,同时也感悟到:松鼠和小熊俩都很难过,都想念着对方,都做了礼物,就是不好意思送出去。
在此基础上,我再请学生在生活中搜索相关的事例,并用“但是”练习表达,进一步掌握“但是”一词的用法。
2.模仿写句
在学生模仿用词,积累规范词语的基础上,常用句式的仿写训练也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同步完成。教师在备课时要准确定位文中语言训练的点,把文中的语言结构内化为学生能灵活运用的语言。
例如部教版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典型的示范句:平时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学生可以先读读想想,感悟句子在表达结构方面的规律:谁在哪里干什么?再用文中这样的句式,说说写写自己或他人的日常生活。学生的思路一旦打开,表达的对象、内容也就很宽阔。
3.模仿写段
低年级学生敢于大胆想象,也乐于描述想象中的事物。在部教版二年级上册《雾在哪里》课文中有许多结构類似的片段:“我要把大海藏起来。”于是,他把大海藏了起来。无论是海水、船只,还是蓝色的远方,都看不见了。读一读,比一比,学生就能发现藏在其中的表达“套路”:说——做——结果(无论是……,还是……,都……)。他们一旦发现这一表达规律,就来了兴致,再按照“说——做——结果”来“创编”故事:想象雾还会把什么藏起来。
孩子们的“创编”也十分富有童趣——
“我要把学校藏起来。”于是,他把学校藏了起来。无论是操场、花坛,还是教室里的小朋友,都看不见了。
“我要把田野藏起来。”于是,他把田野藏了起来。一会儿,田野里的庄稼都看不见了。
“我现在要把森林藏起来。”于是,他把森林藏了起来。无论是树木,还是各种小动物,都看不见了。
这个有规律的段落结构,在发现、想象、运用中得到内化。学生既习得了写话的方法,又自由表达了自己的想象,学习写话的乐趣油然而生。
四、在研学活动中学习表达
语文根植于生活,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语文学习过程可以融于课堂、学科以及学校内外的生活之中,教师可以灵活地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4]。例如,以秋天为主题,我设计了这样一系列研学活动:读秋天、赏秋天、画秋天、尝秋天、写秋天。在读秋天活动中,学生诵读了许多关于描写秋天的词、句、段,甚至是诗词,为下一步赏秋活动奠定了扎实的语言基础。在赏秋活动中,学生能用丰富的词句或诗句赞美秋天。在画秋天活动中,学生一边展示画作,一边还会配上一段描述自己画作的文字。尝秋天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活动,有学生这样描述自己尝到的秋天:秋天是甜的,秋天是香的,秋天是酸酸甜甜的。至于写秋天,那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在他们眼中,秋天是美美的:你瞧,柿子成熟了,挂在枝头,像一个个红灯笼;石榴成熟了,挂在枝头,裂开嘴巴,笑红了脸庞,像个害羞的小姑娘……
生活实践是学生学习表达的源泉。这样综合性的研学活动把读、看、画、品、写融于一体,学生也乐于用手中的笔来表达自己的生活。
五、在课外认知中拓展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联系现实生活,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而新编部教版语文教材的编写,也正践行了这一理念。还以部教版二年级上册为例,最典型的内容是体现在每单元语文园地内容的安排上。如“识字加油站”这一板块,园地三展现了一组反映学生课余生活的动宾语组;园地四则从一张小小的火车票中搜集信息,渗透生活识字的理念。
教材虽然这样编排此类紧密连接生活的素材,但教者如果仅仅用来指导学生识字,那可谓是教学中的一种缺憾。叶圣陶先生认为:“我们要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多多练习,做自己要做的题目。久而久之,将会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而无所谓练习。”[5]长期的教学实践,也充分验证了这一观点:但凡来源于生活的内容,学生是有话可说,有感而发的,确实也是加强语言训练的好素材。针对园地三“识字加油站”中动宾结构的短语,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谁 在哪儿 干什么。如下围棋,我在家里和爷爷下围棋;滚铁环,小朋友们在操场上滚铁环。我们还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我喜欢,还喜欢。我们也可以整合起来表达我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如我有时候在教室里画图画,有时候在家里练钢琴,有时候在公园里荡秋千。针对园地四编排的火车票,那就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了——学生每搜集一张车票,也许就是一次旅行、一个故事、一种情感的释放。一张车票把课堂内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学生可以读车票上的信息,可以交流车票背后的故事和情感。
正如美国教育家华特浡科勒涅所说:“语文教学的外延等于生活。”只有合理地链接生活,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才会更加丰盈,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在语言的感性认知中提升,在表达的理性认知中升华。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张志公.学好语文不是一件小事《大师教语文》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539.
[3]吴忠豪.再论语言积累是学习语文的基础[J].小学语文教师,2015(9):4-9.
[4]倪文锦.关于写作有效性的思考《课程教材教法》[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毕国珍.新课程理念下的个性化写作教学探讨[D].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