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我国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路径研究
2019-07-03李子文殷群
李子文 殷群
摘要:文章从创新投入和信息通信技术(ICT,包括数据湖、区块链、云技术、窄带物联网等)能力两个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两者影响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机理,并研究提出我国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路径。
关键词: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创新投入;ICT能力
经济学界将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视为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的内源动力。但是,我国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导致经济増长速度和质量日益受到资源与环境的严重约束,近期经济增速减缓的同时环境污染、能源紧缺问题仍相当严重。据2017年中国生态环境公报的数据,全国338个地级市中,空气质量符合标准的只有99个,仅占29.3%;空气质量方面虽整体有所改善但仍时有反弹,2017年74个城市的主要空气污染指标中,O3和NO2均较2016年有所下降,臭氧问题日益凸显;2016年全国二氧化碳平均浓度为404.4ppm,较常年偏高12.69ppm,相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1.1ppm(如图1、图2所示)。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必须高度重视保护环境背景下发展经济。传统的TFP计算并没有加入能源和环境因素,如果不考虑这部分非期望产出,实际上就无法准确估计环境污染和能源约束对于生产率的影响。因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Environmenta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GTFP)是否得到提升已经成为判断我国经济转型是否成功和高质量发展实现程度的重要指标,众所周知,投资需求扩张推动了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但也引发了产能过剩、环境污染以及增长动能衰减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要准确判断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程度,需要在传统全要素生产率评价基础上将能源和环境要素加入测算体系,即应当通过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来评价经济发展质量。
一、 创新投入对GTFP的影响剖析
经济增长的内源动力在于创新,创新性的科研活动可以对产品和工艺进行全新迭代,是技术变革的重要前提,反映着技术进步的水平,因此成为提升TFP的核心路径。由于知识与技术存在外部性特点,某一行业或部门的R&D活动不仅会提高本行业或本部门的生产率和技术水平,而且由于溢出效应会带来其余相关产业或部门生产率的提升。创新行为具有公共性、不确定性和外部性特征,反应出我国创新投入效率不高,科研投入强度与一流国家之间还有很大差距。2017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全国R&D经费17 606.1亿元,比上年增长12.3%;R&D人员全时当量403.36万人,比2016年增加15.55万人(如图3、图4所示)。虽然我国研发投入规模逐年增长,结构不断优化,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研发整体水平仍然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情况。基础研究占比与发达国家相比(15%~20%)仍有较大差距,研发投入强度与创新型国家(2.5%以上)相比差距还相当明显。
我们知道,GTFP的来源主要包括技术效率改进、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三方面,创新投入正是从这三方面直接影响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具体影响方式及路径分析如下。
创新投入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创新投入通过整合创新价值链的不同阶段,优化创新资源的协调配置,提高投入要素的使用效率,使得新的知识积累成果得以快速传播,从整体上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使得实际产出逐渐趋近于潜在产出,从而提升技术效率。
创新投入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企业技术进步通常是通过使用新技术,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产出效率,不断增加新产品产值而实现的。通过创新投入购买现有的技术专利或研发人才,或提供研究经费开展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可以促进企业更新和迭代现有的技术体系和生产技艺,促进企业技术变革和技术进步。
创新投入对规模效应的影响:创新投入通过让企业持续引进先进的工艺流程和生产设施、利用全新专利技术来保生产成本的降低,达到生产最优化,从而获得企业生产的规模效应,并通过溢出效应带动相关上下游企业生产率的提升,从而提升行业整体的生产效率,获得外部环境的规模效应。
创新投入对GTFP的影响:创新投入对于GFTP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优化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以技术进步推动生产手段重造升级,从而提升整体运行效率方面。创新主体通过结合市场需求和前沿技术信息,统筹人力、财力、技术等资源,经过研究、设计、开发、实验、生产、营销等流程最终物化创新投入的价值体现,如产品,专利,技术,科研成果,科研课题和试验项目等。GTFP的提升不只与人员,资金和设备等单方面投入密切相关,还与政府的扶持和协调服务等政策投入,以及高效的创新发展平台和良好的科技研发环境密切相关。
二、 ICT能力对GTFP的影响剖析
ICT能力使得知识与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驱动经济结构变革从而提升生产率。据信通院公布的数据,2017年我国数字经济市场总量达到27.2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3%,占GDP比重达到32.9%,GDP贡献率达到55%,互联网和移动电话普及率连年攀升,ICT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产业。IDC预测未来中国广义ICT市场规模将超过7 200亿美元,但在市场体量不断扩大的同时,人力困局逐渐浮现。中国ICT人才生态白皮书显示:2017年ICT产业人才总体需求缺口达765万人,预计在2020年达到1 246万人,主要表现为人才需求量巨大和人才错位。未来,ICT人才需求短板将主要集中在“大物云”、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且呈现出人才需求类型多样化、需求结构多元化的特征
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術能力,主要体现在电信通信能力、电信通信服务水平、信息通信技术产业规模等方面,可以正向带动经济增长,大幅降低生产成本,使经济社会各领域产生深刻变革,并且能够利用信息化手段帮助企业提升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实现中国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快速提升,具体分析如下。
ICT能力催生新的产业生态:ICT能力使得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紧密交融并催生新的产业生态,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推动传统集中大规模统一化生产向以市场为导向的按需生产、个性化柔性生产转变,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窄带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手段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生产服务手段,促进了智能制造、虚拟定制等新兴业态兴盛。
ICT能力促进信息融合和共享:ICT使信息流不受时空限制,优化了对于分布式信息的整合,使每一经济个体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共享数据和信息资源,打破了信息不对称的壁垒,降低了企业与客户间搜寻和沟通匹配的时间与成本,提升了彼此间的信任价值,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同时,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在ICT的推动下不断进步,数据可以快速转化为有效信息有效支持决策,使工作流得以最大程度的提升,减轻运营成本,促进技术升级并提升经济效益。
ICT能力保障“智慧环保”成效:ICT可以提升数据分析能力和分析的科学性,从而能够明确具体地解析污染物质和污染源头,找出导致生态环境污染的原因,从而提高专项治理效率,保障在最快时间内解决生态环境危机问题,做到实时在线监控和精准治理。
三、 创新投入、ICT能力助推GTFP的提升路径
1. 发挥政府投入的“杠杆效应”。针对AI、雾计算、窄带物联网(NB-IoT)等前沿领域,应当发挥政府投入的“杠杆效应”,加强财政支撑力度,以前沿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扶持新兴产业,做强做精绿色产业集群,深入实现智能制造和节能减排目标;
针对创新转型发展,政府应当着力建设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平台,支持和鼓励分享经济发展,推动智能制造工业园、绿色制造示范区、新能源产业基地的建设,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推动中国制造向中高端转型。
针对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需求,政府应当持续推进“双创”战略,鼓励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建设专业化的众创空间和合作实验室,制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引进与管理制度,创造宽松的创新工作环境,激发创新潜力,使创新系统得以高效运行。
针对创新的金融和法制环境,政府应当健全完善投融资环境,在加大国家投资力度的同时,还要稳健推动环保事业市场化,完善金融监管和规范市场行为。
针对发展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政府应当努力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尤其要加强前瞻性和基础性研究,提升企业创新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变革,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和合作创新,持续提升创新效率。
2. 健全创新成果转化“法律保障”。针对创新成果处置难的问题,各级政府要积极制定关于“研发众包”等新模式的探索政策,鼓励企业主动对接科研院所和高校有价值的创新成果,落实企业科研财政补助政策。进一步完善创新成果处置、利益分配和知识产权归属细分规定,确保政策落到实处。推动通过科技金融路径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加大各省创新成果转化基金、天使投资等融资基金对创新型企业和创新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
针对评估难的问题,设立创新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和转化服务平台,有效协调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分工,及时共享创新成果信息,应当依照相关政策规定,优化创新成果评估流程,简化或修订影响成果转化的制度和规定,加强对相关评估人员的专业培训,增加第三方评估机构数量。
针对收益落实难的问题,应当优先保證科研开发人员和对成果转化有主要贡献的人员的奖励,建立利益可持续分配体系;对于通过许可、转让等方式实现成果转化的人员,给予津贴奖励,减轻税收负担,切实为创新成果转化提速。
3. 强化数据共享支撑“科学决策”。政府部门应当高度重视环境大数据是提高我国环境治理能力和推动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抓手,着力通过搭建天地空一体的三维环境观测和检测系统、数据共享应用平台、调控与决策支持平台,切实认清各类行业的具体排放情况,明确污染源和动态识别有害污染物,从而实现快速解析污染物,有力支撑对于重污染事件和热点污染问题的科学决策和实时响应,提高精准全面治污的能力。政府应当通过大数据的共享,解决政、企、公众间的信息鸿沟问题,建立起不同行业严格的污染排放管控标准和实时监控系统,科学制定轻污染动态排放编制和污染科学治理方案,调动企业进行环境大数据相关研发的积极性。政府应当发布解读数据信息-公众监督污染排放-企业严格自查自纠的纵向全方位环境保护和治理体系,切实推动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变革,实现精准治污,显著提升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为我国经济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 孙燕铭,孙晓奇.长三角城市群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及空间分异研究[J].江淮论坛,2018,(6):60-67.
[2] 张家平,程名望,潘烜.信息化、居民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J].经济经纬,2018,(3).
[3] 师博,姚峰,李辉.创新投入、市场竞争与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J].人文杂志,2018,(1):26-36.
[4] 龙建辉.创新驱动发展的双元路径及其关联机制——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发现[J].科技管理研究, 2017,(10).
[5] 雷虹艳.自主创新、技术溢出和市场化程度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2).
作者简介:殷群(1959-),女,汉族,江苏省南京市人,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二级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企业创新管理、科技管理等;李子文(1995-),男,汉族,江苏省徐州市人,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企业创新管理。
收稿日期:2019-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