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问题为利器,提升教学实效
2019-07-03朱明
朱明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升教学实效,引导学生清晰地找到学习主線,展开思考和探究,是每个教师都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学要直指知识本质,统领要点;关联新旧知识,派生问题链;加强教材整合,找准课堂聚焦点,以核心问题为利器,有效提升教学实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问题;思维聚焦;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7-0055-0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习惯在课堂上提问,希望借助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这本无可厚非,然而由于提问频率过高、容量过多、品质过低,导致课堂陷入低效甚至无效的困境。一节课最重要的问题往往指向知识的本质,能够帮助学生清晰地找到学习主线,推动学生自主展开思考和探究,这个问题就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那么,如何利用核心问题,提升教学实效呢?笔者认为,教师要分析和把握所教内容的关键点和重难点,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通过内在逻辑关系的建构,确立每节课的核心问题,然后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教学,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现谈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核心问题的策略。
一、指明知识本质,统领要点,让教学方向清晰
在日常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没必要做太多的铺垫,弯弯绕绕浪费时间,可直接设计切中要害的核心问题,直指课堂教学的知识本质。这样做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能够统领知识要点,直接揭示教学主题;二是为学生指明探索的目标,让教学方向清晰,让学生更有思路,少走弯路。
比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时,教材的编排目标是让学生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独特性,并能够运用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事实上,学生已经具备了识图、画图的能力,对于用点来表示数量多少已经非常熟悉,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把点连线起来得到折线,显然问题不大。要让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反映的是整体变化的发展趋势,并学会根据统计图中的发展趋势进行合理的判断和预测,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基于现实学情与重难点,笔者认为,教学时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统计图中的点元素,即点能够直观表示数量的多少吗?二是思考把点连成线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学生已经学习了条形统计图,知道了条形统计图用矩形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多少的意义和价值,此时学习折线统计图,稍作联系与迁移,就能理解折线统计图可以用点表示数量。基于此,笔者设计了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要把表示数量多少的点连成线呢?这个问题立刻给学生指明了方向,打开了思维空间,将课堂探究的重点聚焦在对折线统计图的“线”的整体观察和思考上,学生的注意力也就自然而然地集中在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独特作用上。学生展开自主思考和探究,发现了折线统计图中线的规律所在:折线一方面能够非常容易地反映各阶段数量的增减,另一方面能够直观地反映数量的整体变化趋势。
以上环节,教师设计核心问题,直奔教学中心,指明课堂教学的知识本质,不但统领要点,而且将课堂教学导向明确的目标,有效引领学生的思维,让数学课堂教学方向清晰、少走弯路、实效性强。
二、串联新旧知识,派生问题链,让教学条理分明
小学数学中有些知识比较复杂,新旧知识关联点比较多,这就需要对新旧知识进行梳理和串联,所以核心问题往往不止一个,而是一条具有派生性的问题链。也就是说,围绕一级核心问题,又会派生出二级、三级等更多子问题。这些子问题串联在主链上,为核心问题服务,有助于学生在掌握众多知识点之后,完整架构知识体系。这样就能够让课堂教学有条有理,繁而不乱。
比如,在教学“小数的认识”时,笔者设计了一个主核心问题:如果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正方形表示1、0.3、0.07,你打算怎么做?很显然,这个问题涉及等分、数形结合等知识。为了稳步推进教学,笔者又围绕这个主问题设计了一条问题链:①为什么要选择用正方形表示1呢?②怎么用正方形表示一份是0.1?如果增加一个0.1,涂色部分应该怎么变化?③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增加12份是多少呢?增加多少会是1?④在正方形上如何表示0.001?要表示0.037,应该涂几份?这些派生出来的子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学生一步步突破,将小数和整数融合在一起,逐步建构了小数概念的本质,理解了十进制计数法。
以上环节,教师将学生所学的旧知与新知有机串联起来,围绕核心问题形成一个层层递进的派生问题链,帮助学生将众多的知识点融会贯通,让课堂教学条理分明,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三、整合教学内容,提纲挈领,让教学流畅顺利
研究教学内容是一个重点环节,精准把握教材的内容,是每一个教师不可忽视的关键技能。只要抓准、抓好一个关键问题,就能够让数学课堂提纲挈领、一顺百顺。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加强教材分析和研究,结合教材内容罗列一些学生可能困惑的数学问题,然后高度整合,设计出提纲挈领的核心问题,推动课堂教学顺畅、高效开展,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比如,在教学“烙饼问题”时,笔者梳理教材的重难点,先找出基本内容:每次只能烙2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需要三分钟,烙1张饼最快需要多长时间?然后列出五个重点教学内容:①烙2张饼最快需要多长时间?②烙3张饼最快需要多长时间?③如果要烙4张呢?④如果要烙5张、6张……最快需要多长时间?⑤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显然,这些教学内容如果都要一一探究的话,课堂的容量就会非常大,而且显得十分冗杂,不但时间不允许,而且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为此,笔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整合提炼,找出了一个提纲挈领的核心问题:想一想,如果要烙3张饼,用什么样的方法所用时间最少?这个问题促使学生将着眼点落在如何提高效率上,学生的注意力开始集中到烙饼过程中的资源分配上。学生认为只要有资源闲置,就有节省时间的可能性,要想省时,就要充分利用资源。经过思考探究之后,学生提炼出规律:总烙饼时间=烙饼张数×烙一面的时间。因此,节省烙一面的时间,也就节省了总时间。
以上环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梳理,罗列出所有可能的问题,然后提纲挈领进行高效整合,抓住课堂主线提炼核心问题,不但减轻了学生的认知负担,而且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展开自主探究,课堂进程推动有序,从而让课堂流畅顺利、高效节能。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指明知识本质,串联新旧知识,整合教学策略的运用,紧紧抓住教学的核心问题,可有效破解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帮助学生整合所学内容,建构内在逻辑关系,生成一种更开放灵活、分层有效的教学结构,让课堂教学目标清晰、条理分明、顺利流畅,大大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笔者相信,随着越来越多教师的不断实践和探索,设计核心问题的策略也会越来越丰富和实用。谨以此抛砖引玉,与君共勉。
[ 参 考 文 献 ]
[1] 徐微英. 设计核心问题 引导数学探究——例谈小学数学“核心问题”的设计策略[J]. 内蒙古教育,2016(15):10-11.
[2] 方嵘. 利用“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探究学习[J]. 数学教学通讯,2018(10):46+75.
[3] 初同强. 小学数学核心问题设计的有效“基点”[J]. 小学教学参考,2018(23):55-56.
[4] 陈青. 设计核心问题,展现数学思维[J]. 小学教学研究,2018(20):76-77.
[5] 吴玉国. 学科学力:基于课程目标、内容与设计的自然生长——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简易方程》为例[J]. 江苏教育研究,2016(13):56-59.(责编 吴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