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传统文化滋养数学课堂

2019-07-03江萍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传统文化

江萍

【摘要】实践证明:让传统文化滋养数学课堂,可以让数学变得更加丰富而有营养。文章从一寻教材文化之味、二思教学融合之处、三悟文化融合之道人手,阐述了教师如何通过内容的设计、方法的选择、时机的把握,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的具体策略,从而真正让文化触及学生心灵,启迪学生智慧,促进学生发展,让数学课堂因为有了文化的滋养变得更加美好。

【关键词】传统文化  数学课堂  滋养

说起传统文化,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就是古文诗词、戏曲书法……它与严谨而又理性的数学学科似乎没有太紧密的联系。也难怪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总有教师把它当作可有可无的“点缀”匆匆带过,忽视它的教育功能。殊不知,数学课堂适时地融入传统文化,可以让数学变得更加“丰富”而有“营养”。

一寻:教材文化之“昧”

翻开人教版数学第十二册教材,从例题练习到课后补充的阅读材料,我们可以从小找到传统文化的影了。

1.教材例题中寻文化之味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单元中,教材在介绍计算工具时就以中国古代发明、我国传统的计算工具——算盘为例(见图1)。教材首先说明了算盘发明的意义和作用,然后通过两幅形象的情境图让学生了解算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众所周知,中国是算盘的故乡,起源于北宋时期的算盘由于它运算方便、快速的特点,1000多年来一直是中国占代劳动人民普遍使用的计算工具,即使现代最先进的电子计算器也不能完全取代算盘的作用。教材中这一例题就非常好地将中国传统文化融人其中。类似这样的例题教材中还有,如第一学段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中,以中国传统糕点之一月饼,作为认识几分之一的例题素材(见图2)。第二学段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单元,以编“中国结”为例(见图3)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中国结作为中国特有的手工编织工艺品,其精致的外观正是中国占老文明的一个缩影,是中同智慧的体现,这样的例题素材将传统文化巧妙融入其中,让学牛在潜移默化小受到文化的熏陶。

2.教材習题中寻文化之味

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有一道关于计算正方体冰块体积的习题(见图4)。教材用“小精灵”补允介绍了早在夏朝,中罔人就已经掌握了存储冰块的技术,字里行问表达的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地加以引导,定能有效传承文化、激发学牛的自豪感与爱同热情。又如四年级上册《公顷和平方千米》单元,教材安排了有关北京故宫、颐和同面积单位换算的练习题(见图5)。题中不仅出示了故宫、颐和同的面积,也对故宫作了简要的介绍。作为

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世界五大宫廷之首的故宫,是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而颐和园是中是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这样的练习素材既能让学生巩固公顷与平方米换算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增长了常识,感受到中国古代宫殿、园林的建筑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认真研读教材,我们发现传统文化融入课后习题中的例子还有很多,教师根据实际适当引申,就能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功能。

3.阅读材料中寻文化之味

教材“你知道吗?”“生活中的数学”等阅读材料中安排了许多史料,记载了我们古代数学研究的突出贡献。例如,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单元“你知道吗?”板块介绍了我们古代的计时工具(见图6左上):利用太阳照射的影子计时的日晷和利用滴水计时的铜漏壶。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二)》单元,教材介绍了我们现在使用的乘法口决早在我国两千多年就有了(见图6左下),那时把口决刻在“竹木简”上,从“九九八十一”开始,叫“九九歌”。六年级下册《负数》单元“知道吗?”板块(见图6右)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了负数产生、发展的历史,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负数的认识,展示了我国古代在负数研究上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可见,教材中这阅读材料蕴含着浓浓的数学传统文化气息,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加以渗透能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内涵价值,进一步提升民族自豪感。

二思:教学融合之“处”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直接利用显性素材呈现传统文化,也可以深入发掘教材中的隐性传统文化教育元素,让学生充分感受文化滋养下的数学之荚、之趣、之神。

1.融传统文化之“美”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图案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从这些变幻无穷、精妙绝伦的图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时代的工艺水平,感受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体会图形的独特美。在教学图形与几何知识时,我们可以把这些内容巧妙地加以渗透。在二年级下册学习“对称”时展示中国民问艺术作品——剪纸,在四年级下册学习“轴对称”时,展示故宫、天坛、赵州桥等古建筑图片,展示京剧脸谱,等等(见图7),让学生知道图案的来历和发展,了解祖国灿烂辉煌文化,在欣赏中感受对称美。在五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单元中,教师可以展示中国古代彩陶、织锦、印染、刺绣、雕刻等图案(见图7),让学生在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中感受平移、对称、旋转的图形运动之美。

2.融传统文化之“趣”

中国古代有许多有趣的数学名题,鸡兔同笼就是其中之一。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意思是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

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笼中各有多少只鸡和兔?数学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单元就安排了“鸡兔同笼”问题,教材在例题中出示了用列表法、假设法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还在阅读资料中(见图8)介绍了古人解决问题的方法:假如让鸡抬起一只脚,兔子抬起两只脚,还有94÷2=47(只)脚。这时,笼子里的每只兔子就比鸡的脚数多1,脚的总数与头的总数之差47-35=12,说明兔子的只数就是12。有人把这样的方法形象地称为“金鸡独立、玉兔抬腿法”。这一思路新颖而独特,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讨论,沟通占人所用的“抬腿解法”与假设法的关系,充分感受中国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诸如此类的趣题中国古代还有许多,如“李白买酒”“两鼠穿墙”“隔壁分银”,等等,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加以渗透,既I叮以让学牛感受我国古代数学文化魅力,义可以允分激发学乍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让数学课生动起来。

3.融传统文化之“神”

翻开中国数学史,我们就会发现数学作为中国古代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在学习《小数》单元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是最早提出和使用小数的国家,早在公元3世纪数学家刘徽就用微数命名整数个位以下无法标出名称的部分,公元13世纪,元代数学家朱世杰就提出了小數的名称。在数学二-年级下册学习<位置与方向》时,可以把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一一指南针的相关资料(见图9)介绍给学生。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单元中,引入我们古代伟大思想家墨子早在2000多年前对“圆”下的精准定义——圆,一中同长也,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古代数学之神奇。同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你知道吗?”(见图9),介绍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剑7位小数的人就是中国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这些内容的有机融人既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人们的智慧,又可以在赞叹敬佩的同时增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悟:文化融合之“道”

将传统文化融人数学课堂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融入的时机与内容,灵活选取方式方法,恰如其分地进行渗透,从而真正让文化触及学生心灵.启迪学生智慧,促进学生的发展。

1.恰逢其时才是“妙”

恰逢其时是指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如例题、练习、阅读材料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也可以因“时”制宜,如中国传统节日到来之际,教师在情境的创设中巧妙地融入文化元素;还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地方特点适时进行传统文化渗透,这样做既能增强数学的亲切感,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文化味。除以之外,恰逢其时地在课堂中融入文化,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起点、疑点、必趣点,根据教学内容精心预设环节、把握时机,才能润物无声。例如,在教学一年级级下册《认识人民币》单元时,通过课前调查我们发现学生有这

样的疑问:人民币是怎么来的?为什么现在流通的人民币中没有3元的?针对学生的问题,教师因势利导补充介绍我国货币发展史(见图10),既回应了学生的问题,又顺其自然地融入文化,事半功倍。

2.灵活多变才叫“好”

传统文化在数学课堂的渗透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时而教师讲授,时而学生自学,时而交流讨论,时而操作体验,只有因课而异才能收效显著。例如,一年级下册《匕巧板》一课的教学,我们可以从七巧板的来历说起,介绍七巧板是我国古代一种拼板玩具,它可以拼组成1600多种图形,然后让学生动手拼一拼,并出示由7块板拼组而成的美丽图案,感受中国古代人们的聪明才智。四年级上册《田忌赛马》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故事的视频或讲述故事经过的方式.回顾赛马过程,利用课件展示对阵图,让学生经历每一回合的过程,在归纳比较中体会优化思想,增添探究兴趣。在数学课堂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播一播传统文化的小微课,让学生追根溯源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课后让学生读一读相关的数学读物,做一做传统文化的相关调查,这都是渗透文化的有效方式。灵活多变的方法能让文化与数学课堂紧密相融,更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恰如其分才叫“高”

教学实践证明,传统文化融人数学课堂需根据内容的特点、学生的需要,把握好适度、适量的原则,切不可喧宾夺主。有些文化内容的渗透只需在例题、练心的情境创设中出现即可,让学生慢慢体会;像算盘、人民币、优化等内容教师可以花更多的时问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合理安排教学时问,恰如其分地进行传统文化渗透。如在第二学段“长方体的体积”“约分”等知识的延伸学习中,教材“你知道吗?”中都提到了《九章算术》(见图l),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分数学专著,《九章算术》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叙述分数运算的著作,其中盈不足算法更是一项令人惊奇的创造。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收集《九章算术》的相关资料,通过在课堂上适当地加以介绍、课后布置学生延伸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

传统文化犹如养料,它可以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而韵味十足。让传统文化滋养数学课堂,需要教师在教材中细细“寻味”.在教学中深入“融合”,在反思中感悟“相融相进”之道。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传统文化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简谈数学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