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运动性损伤的DR、CT诊断价值探讨
2019-07-02张弛
张弛
(山东兰陵县金岭镇卫生院,山东临沂 277700)
踝关节运动性损伤是一种由运动前没有做好准备工作,导致运动过程中出现动作变形或错误、过度运动等情况导致踝关节损伤的症型[1-2]。这一疾病会影响到患者的运动功能,必须予以重视,采用合理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判定踝关节损伤部位、范围、性质,制定相适应的治疗方案,以免踝关节失稳。此次试验以2018年1—12月为研究时间段,旨在探究DR、CT在踝关节运动性损伤中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在该院诊治的踝关节运动性损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具体如下:男性47例,女性13例,年龄最小者18岁,最大者36岁,平均年龄为(27.35±4.28)岁。此次试验合乎医学伦理道德规范,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将相关诊断资料纳入研究,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选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外伤史,踝关节肿胀、压痛,接受DR、CT检查,将有骨关节病史者排除在外。
1.2 方法
1.2.1 DR诊断 此次试验选用晶睿DR2200UF型号DR机器,进行患侧踝关节正侧位投照拍摄,拍摄正位片时,患者取仰卧位,下肢自然伸直,足稍跖屈、内旋,用沙袋固定好;拍摄侧位片时,患者取侧卧位,患侧接近台面,患侧膝关节稍微屈曲,外踝贴紧暗盒,膝部下方垫上沙袋。
1.2.2 CT诊断 此次试验选用SOMATOM Emotion 16-slice configuration型号螺旋CT扫描机,检查时,取仰卧位,足部先进,扫描球管电压设置为130 kV,电流设置为50 mA,层厚设置为4.0 mm,螺距调节至1 mm,间隔为4 mm,采用标准算法重建容积数据,再采用骨算法重建CT轴位影像,将容积数据通过网络传输渠道输送至AW VolumeShare 5工作站,进行图形后处理,然后再采用3D VR技术、MRP技术、MIP技术以及SSD技术等,进行三维容积重建。
1.3 判定标准
由两位工作经验丰富的影像学诊断医师阅片,对患者病情进行判断,记录DR、CT诊断结果,记录两种检查方式检出内踝、外踝、胫骨下段前结节、后踝损伤的例数,计算百分比。对比两组数据,分析踝关节运动性损伤的DR、CT诊断价值。
1.4 统计方法
建立Microsoft Excel数据库,应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对试验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表现为[n(%)]的形式,两组采用χ2检验进行对比,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内踝、外踝、胫骨下段前结节损伤检出率上,DR、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后踝损伤检出率上,DR显著低于CT,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踝关节运动性损伤的DR、CT诊断结果对比[n(%)]
3 讨论
踝关节是人体的重要关节组织,作为人体重要承重关节,在各类运动中发生损伤的风险较大[3-4]。踝关节运动性损伤的发生,其实与其生理构造有着紧密的联系,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的关节面与距骨滑车构成,下关节面、内踝关节面、外踝关节面形成“冂”形关节窝,距骨滑车置于其中,关节中前后部位相对松弛,内侧有三角韧带、外侧有三条韧带,内踝三角韧带较为宽厚,两侧有增强性副韧带,可防止距骨外翻,但是由于外踝距腓、跟腓韧带相对薄弱,所以容易发生距骨内翻的情况。
在踝关节运动性损伤诊断中,常用的方式为DR平片,DR是一种由计算机直接控制进行数字化X线摄影的技术,借助非晶硅平板探测器,能够将穿透人体产生的X线信息转化为数字信号,再借助计算机进行图像重建及处理,这虽然是一种较为先进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但是由于踝关节运动性损伤涉及骨组织、软组织损伤,单纯依靠DR平片无法对损伤部位进行全面观察、诊断,比如说后踝损伤时,骨折线往往是从胫腓骨后韧带关节外侧切迹沿后内侧行走到胫骨下端后缘,容易与内踝、外踝骨折块重叠,漏诊率较高。
CT(Computed Tomography),即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具有扫描时间快、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较高的优点,可从任意平面进行图像重建,从冠状面、矢状面等多个角度显示踝关节损伤情况及其与周围软组织的关联性,让阅片师可全面、真实、准确判断踝关节损伤的部位、范围、特征[5-6]。螺旋CT扫描速度≤0.35 r/s,时间分辨率<50 ms,亚毫米层厚的CT扫描时间仅需5~9 s,所以在扫描时不会产生运动伪影,不受体位限制,即使损伤的骨组织、软组织重叠,也可清晰观察到骨折线走向,在踝关节运动性损伤中检出率较高。
此次试验中,以2018年1—12月在该院诊治的踝关节运动性损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接受DR、CT检查,结果显示,内踝、外踝、胫骨下段前结节损伤检出率上,DR、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是在后踝损伤检出率上,DR显著低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相较于DR,CT能够更准确地检出踝关节运动性损伤患者内踝、外踝、胫骨下段前结节、后踝损伤情况,为其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准确参考依据,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