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浴护理对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改善效果
2019-07-02张雅娟
张雅娟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河南洛阳 471000)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为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一种慢性并发症,据有关文献指出[1],该病的病发率可高达90%。其中肢体下端麻木、闪击痛、刺痛或灼痛不适,同时伴有袜套、手套等压力感等均为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疼痛多以对称性为主,好发于下肢。严重时可继发溃疡下肢关节病,更有甚者可发展成感染、坏疽,最终截肢,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2-3]。现阶段,临床将改善营养神经及微循环等对症措施作为治疗DPN疾病的主要方式,但其疗效并不理想。而中医则在治疗糖尿病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对此,该院2017年11月—2018年12月将收治的72例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与足浴护理,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效果。现将方案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于收治的72例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36例。对照组有男19例,女17例,年龄51~78 岁,年龄区间(68.73±5.52)岁,病程 1~12 年,平均病程(7.17±3.92)年。 观察组有男 20例,女 16例,年龄50~79 岁,年龄区间(69.06±5.01)岁,病程 2~10 年,平均病程(6.98±2.17)年。两组患者于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相较趋于平衡,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入选患者均符合临床对DPN的诊断标准[4];(2)对此次研究知情,且自愿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疾病引起的多发性神经炎;(2)近3个月严重感染者或足部严重坏疽、溃疡者;(3)合并重大肝肾功能异常者;(4)合并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该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与护理,入院后患者遵循医嘱接受胰岛素或降糖药治疗,指导其适当运动,控制饮食,早晚测量血脂、血压及血糖等有关指标;同时采取甲钴胺素与前列地尔行静脉注射治疗,1次/d。
1.2.2 观察组 该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下增加足浴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足浴药液配方:取黄芪 60 g、桃花 30 g、桃仁30 g、玉竹 20 g、桑枝 15 g、丹参 30 g、鸡血藤 30 g、天南星 15 g、络石藤 30 g、玄参 20 g、忍冬藤 15 g,加6 000 mL水,用火煮沸,再用文火熬制20 min。取一半汤汁放入足浴盆内,水温保持在37℃,嘱咐患者浸泡双足30 min,确保药液至踝关节10 cm以上,浴足1次/d,30 d为1个疗程。
(2)足浴前由责任护士对患者双足进行仔细检查,确保无红肿、伤口、破溃等现象,特别注意趾间部位,对于趾甲过长者需在足浴前修磨趾甲。
(3)待足浴浸泡完成后,由专业护理人员按摩患者的下肢及足部,促进血液循环,按摩期间注意力度平稳柔和,按摩15 min即可,按摩前可涂抹按摩乳,增加患者的舒适感。
(4)完成足浴、按摩后,嘱咐患者及其家属朱注意足部保暖,穿着舒适、宽松、透气的鞋子与袜子,叮嘱患者及其家属密切注意足部的颜色与皮温,若有溃疡或水肿等异常情况出现,需立即告知医师。
(5)为患者进行足浴护理的过程中可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提高患者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知,详细讲解足浴护理的有效性及必要性,预防措施、治疗方式,进一步强化患者对自身疾病的重视度。同时给予患者一定的心理疏导,使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提高依从性,改善负面情绪。
1.4 观察指标
(1)采用神经肌电图测定两组患者的胫神经疼传导速度(MVC)与神经传导速度(SCV),并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MCV与SCV的改善程度;(2)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患者的疼痛情况,满分10分,分值越高表明痛感越强烈;(3)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包括下肢关节病、溃疡、感染及坏疽。
1.5 统计方法
文中数据处理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n(%)]表示计数资料,行 χ2检验;(±s)表示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用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前后SCV、MCV改善情况对比
观察组增加足浴护理后,患者MCV、SCV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CV、MCV改善情况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CV、MCV改善情况对比(±s)
组别S C V护理前 护理后M C V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n=3 6)对照组(n=3 6)t值P值3 9.6±4.9 3 9.4±6.5 0.1 4 7 4>0.0 5 5 6.9±3.7 4 8.9±3.2 9.8 1 2 2<0.0 5 4 0.3±6.8 4 0.1±8.4 0.1 1 1 0>0.0 5 5 8.4±4.2 4 9.3±8.4 5.8 1 3 7<0.0 5
2.2 护理前后VAS评分对比
经VAS评分显示,观察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VAS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VAS评分对比[(±s),分]
组别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n=3 6)对照组(n=3 6)t值P值6.1±2.0 5.9±2.1 0.4 1 3 7>0.0 5 3.2±1.2 4.1±1.4 4.9 2 8 5<0.0 5
2.3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8.33%,对照组则为38.9%,差异具有显著性,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目前,临床对DPN的病发机制仍未有明确的定义,西医将患者的血管障碍、免疫缺陷、代谢异常以及氧化应激反应等归结为该病的主要病发因素,下肢末端病变为该病的主要表现,常规口服药存在的局限性较强,难以对下肢局部末端病变充分发挥疗效。中药浴足为临床常见的一种中医药外治疗法[5],该疗法主要利用水温与中医的双重作用,来刺激局部的皮肤神经,起到疏通血脉、消疡散肿的功效,药液浴足的操作简便,不具创伤性,易被患者所接受。
该文通过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增加足浴护理后,患者MCV、SCV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经VAS评分显示,观察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8.34%,对照组则为38.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对糖尿病下肢周围性病变患者实施中药足浴护理,可有效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患肢疼痛,改善周围神经功能,达到促进疾病康复的目的。该文采用的足浴药材,其中丹参与桃仁可活血化瘀、玉竹与玄参可滋阴生津、黄芪则益气通络,辅以桑枝、络石藤与天南星等可达祛风止痛、舒经活络的功效。将上述药材制作成足浴液,可经物理温热的方式促进吸收,有效缓解临床症状。虽然中药浴足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但部分患者仍对该治疗方式缺少充分的认知。对此,在足浴前强化患者的健康教育,深入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不仅能有效提高患者对足浴治疗的认知,还可建立患者的治疗信念,足浴期间将水温调节适宜的温度,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状况,可有效避免治疗时发生的不适,足浴后对下肢及足部进行护理按摩,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强改善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针对DPN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在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下,增加足浴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康复,缓解疼痛,值得临床借鉴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