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和维生素B2结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观察及分析
2019-07-02陈萍
陈萍
(上海市金山区亭林医院,上海 201505)
高胆红素血症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新生儿疾病,导致发病的原因十分多样且复杂,包括原发性疾病和生理因素等,现在治疗这种疾病的主要方法是光照疗法,光照能够让人体内的胆红素产生异构化,光氧化进程同时得到了促进,所以胆红素水平会明显下降[1]。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提升,有报道[2]指出蓝光在该病的治疗上有着很特殊的疗效,并且在蓝光照射的基础上加用苯巴比妥和妈咪爱、培菲康等益生菌及维生素B2类药物效果更佳。为了进一步分析益生菌、维生素B2联合蓝光照射治疗的实际应用价值,我院选取了部分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2—1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确诊为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中的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1例;日龄2~13 d,平均(6.43±2.01) d,平均体质量为(2 651.74±263.53) g;类型:溶血性黄疸15例,感染性黄疸11例,血管外溶血3例,母乳性黄疸5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12例,日龄2~14 d,平均(7.49±2.53) d,平均体质量为(2 627.81±258.30) g;类型:溶血性黄疸14例,感染性黄疸10例,血管外溶血4例,母乳性黄疸6例。纳入标准:患儿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中相关诊断标准,所有新生儿患者必须为足月分娩,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经过测量要在221 μmol/L以上。排除标准:新生儿合并有溶血疾病、严重感染或者肾脏疾病引起的黄疸,服用不同类型激素者,接受了血液制品灌注者,在母体时期就已经患有一些典型性感染病的新生儿。本次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单纯蓝光照射治疗,使用双面蓝光治疗仪,在照射时与患儿的皮肤上下方距离要保持在40 cm和20 cm,严格遵循相关标准实施操作,在此过程中家长保证给予充足的营养,纠正体内的酸碱失衡,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益生菌和维生素B2,益生菌使用小培菲康(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批准文号:S10970105)0.5 g tid口服,维生素B25 mg tid po。在喂奶之前用温水冲开让患儿服下,3次/d,连续用药14 d为1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总胆红素水平变化情况,使用静脉采血的方法进行检查;在接受治疗14 d后,取少量的静脉血使用免疫比浊法与流式细胞术进行比对,检测T细胞和Ig细胞的亚群水平;用药期间和用药过后护理人员都要密切的观察患儿是否存在腹胀、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如果有详细记录下发生时间和处理方法[3]。疗效评判标准:若患者在接受治疗5 d后黄疸完全消退,血清胆红素水平恢复正常,记为治愈;若治疗5 d后黄疸等病症得到了很大程度改善,血清胆红素虽然下降但是距离正常范围还有一定差距,记为好转;若接受治疗14 d后黄疸仍旧存在,血清胆红素水平不仅没有降低反而上升,记为无效[4]。
2 结 果
2.1两组患儿的治疗效率比较 观察组治愈20例、好转12例、无效2例,治疗效率为94.18%;对照组治愈13例、好转11例、无效10例,治疗效率为70.59%。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效率显著比对照组高(χ2=4.866,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总胆红素水平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儿治疗前后总胆红素水平分别为(322.87±49.65) μmol/L、(172.76±26.87) μmol/L;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后总胆红素水平分别为(326.11±47.43) μmol/L、(131.98±28.76) μmol/L。治疗后,两组患儿总胆红素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t=6.041,P<0.05)。
2.3两组患儿治疗后的T淋巴细胞亚群以及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CD3及IgG与对照组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CD4、CD4/CD8、IgM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分析两组患儿治疗2周后的T细胞亚群以及免疫球蛋白水平
2.4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对照组便秘15例、腹泻4例、腹胀3例,不良反应率为64.71%;观察组便秘2例、腹泻5例、腹胀1例,不良反应率为23.53%。观察组中患儿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11.691,P<0.05)。
3 讨 论
高胆红素血症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血清胆红素增多,异常上升的胆红素会对人体器官和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而且因为它本身就是免疫毒性物质,含量过多也会对免疫系统产生影响,导致人体的免疫功能出现多方面异常,这也是黄疸患儿容易合并多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原因。由此可以看出,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关键点还在于恢复和增强患儿的免疫功能。
有报道[5]指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和正常肠道菌群之间没有直接关联,但是查阅《实用新生儿学》可以得知,新生儿肠道内的胎粪中胆红素水平较高,如果胎粪的排泄受到影响那么很有可能造成胆红素水平升高,所以保持胎粪排泄顺畅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也能适当降低患儿的胆红素水平。益生菌是指一类能够通过改善肠内菌群平衡而对宿主发挥有益作用的活性微生物, 其生物活性主要包括对细胞增殖产生抑制作用、促进细胞的凋亡、产生有益的代谢物、抑制致癌物活化酶和遗传解毒等多方面。酪酸梭菌双歧杆菌二联活菌是一种常见益生菌,但是和其他菌群不同的是,这种菌群中含有婴儿型双歧杆菌和酪酸梭状芽孢杆菌,而且含量丰富,可以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就在肠道内部建立菌群的平衡状态,而且双歧杆菌能够分泌乳酸和乙酸,肠道蠕动会在这种环境下得到促进,胎粪的排出更加顺畅[6]。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下降程度要高于对照组,CD4、CD4/CD8等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和IgM水平也是观察组较高,说明在光照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生菌和维生素B2能够促进新生儿临床病症的好转,显著降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改善预后,缓解治疗期间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益生菌促进建立了肠道菌群平衡,诱导局部肠黏膜SigA 形成,加快T淋巴细胞亚群的激活,不仅提高了临床治疗依从性,还增强了免疫功能,对改善预后有着很积极的作用,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