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019-07-02李琼

贵州医药 2019年6期
关键词:吡格脂肪性酒精性

李琼

(榆林市第二医院中医科,陕西 榆林 71900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一种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及脂肪贮积为主要特征,且无过量饮酒史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可随病情发展逐步转化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极易对公众健康产生严重危害[1]。目前对于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中医认为其涉及“肝癖”、“积聚”、“胁痛”等病症,故临床多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实施辩证治疗。西医认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可能与脂质代谢紊乱、2型糖尿病等密切相关;在治疗中,吡格列酮及二甲双胍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脂水平、肝功能等方面的改善均可发挥显著应用价值[2]。为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本院将二者联合用于该疾病患者治疗中,已初步取得满意成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112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观察组男31例,女25例;年龄26~74岁,平均(49.87±3.59)岁。对照组男32例,女24例;年龄26~75岁,平均(49.91±3.56)岁。纳入标准:均为首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近期未服用过降酶、保肝、降脂药物治疗;无精神疾患,且可积极配合完成临床治疗者。排除标准:合并心、肾等多脏器功能障碍患者;肝损害、肝硬化、病毒性肝炎等其他肝脏基础疾病患者;过敏体质者;有长期饮酒史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进行健康饮食(限制糖类、胆固醇、乙醇及饱和脂肪的摄入)及运动指导(竞走、打羽毛球、慢跑步、韵律操等),同时给予护肝降酶药物治疗,如天晴甘平(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628),100 mg/次,3次/d。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吡格列酮(北京太洋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267)及二甲双胍(天津敬一堂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183)治疗,其中吡格列酮:15 mg/次,1次/d;二甲双胍:500 mg/次,1次/d。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

1.3观察指标 (1)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两组患者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GGT)、丙氨酸转氨酶(ALT)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进行检测对比。(2)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采用HITACHl7 600-02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两组患者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并比较其水平变化情况。(3)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采用血糖仪对两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 h血糖(2hPG)水平进行测定。(4)于治疗6个月后对所有患者进行肝脏B超或CT检查,评估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其中肝脾超声形态正常且比值>1,由重度转向轻度为显效;肝脏超声检查显示肝脏远场回声衰减程度减轻,同时CT分度减轻1级为有效;未达到以上标准,甚至与治疗前相比各症状呈加重趋势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 结 果

2.1血清生化指标的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各血清生化指标水平均有所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629、6.576、9.470,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清生化指标水平对比

2.2血脂水平的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TC、TG、LDL-C水平均降低,HDL-C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49、12.939、7.278、14.051,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脂水平对比

2.3血糖水平的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血糖水平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80、12.003、9.368,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糖水平对比

2.4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经治疗,观察组患者中显效、有效分别为29例、2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64%(53/56);对照组显效、有效分别为14例、17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为55.36%(31/56)。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23.048,P=0.000)。

3 讨 论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通常发生于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等代谢紊乱者,其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在肝脏的局部表现,同时也是脂质在肝细胞内蓄积过多的病理状态[3]。故通过药物及控制体质量使胰岛素敏感性增加为治疗该疾病的理论基础[4]。

二甲双胍及吡格列酮均属于胰岛素增敏剂,其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可单用或合用于脂肪肝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等,且在改善胰岛素抵抗方面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已得到多方证实[5-6]。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各血清生化指标水平、血糖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两组TC、TG、LDL-C水平均降低,HDL-C均升高,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表明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生化指标水平、血脂及血糖水平的改善均可发挥积极促进作用,临床疗效确切。二甲双胍为双胍类降糖药物,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治疗中可发挥多重作用机制,能够通过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提高外周葡萄糖的利用度,且对肝、肾部位过度的糖原异生起到有效抑制作用,同时使非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明显降低,并发挥降低血胆固醇的效果[7]。经动物实验[8]表明,二甲双胍可逆转脂肪变、肝肿大及转氨酶异常,有利于减轻脂肪肝。作为噻唑烷二酮类抗糖尿病药物,吡格列酮可对胰岛素应答基因的转录起到积极调控作用,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血糖的生成、转运等,即通过提高肝脏及外周胰岛素敏感性来控制脂质代谢的调节与血糖水平[9]。而对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若单独采用吡格列酮治疗可较好的改善其全身胰岛素敏感性,但作为胰岛素增敏剂的一种,该药物无法避免体质量增加这一副作用;二甲双胍在将低体质量方面则具有一定治疗效应,故将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可发挥良好的协同作用,有利于促进血糖及各生化指标水平的改善,从而使临床治疗效果得以显著提升[10]。此外,中医对于脂肪肝的治疗主要根据患者体征、临床表现、舌脉象等进行辩证治疗,目前其治疗优势、特色及安全性均已得到广泛认可,故针对该疾病患者亦能够发挥良好的应用效果,可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以获取更满意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能够在降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生化指标、血糖水平的同时,使血脂水平得到明显改善,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猜你喜欢

吡格脂肪性酒精性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GW7647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治疗作用
piRNA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清肝二十七味丸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大黄蛰虫丸对小鼠酒精性肝纤维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吡格列酮对肥胖小鼠血清抵抗素的影响及其对肾脏的作用
吡格列酮对肥胖小鼠肾脏中TNF-α表达的影响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诊疗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吡格列酮联合生活方式干预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43例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