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影响
2019-07-01赵晓雪
赵晓雪
【摘要】 目的 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82例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 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41例。参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 研究组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死亡率、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血小板水平恢复正常时间。结果 研究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76, P<0.05)。研究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为(31.15±3.21)h, 显著短于参照组的(40.11±2.59)h,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624, P<0.05);研究组患者血小板水平恢复正常时间为(5.11±1.02)d, 显著短于参照组的(7.97±1.39)d, 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t=9.197, P<0.05)。结论 给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综合护理干预, 能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快速缓解和消除病症, 是理想的护理干预模式, 值得推广。
【关键词】 综合护理干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血小板水平恢复正常时间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6.101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也称为“蜱虫病”, 是指因人类末梢血的粒细胞中侵入布尼亚病毒而引发的疾病, 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且伴随血小板或白细胞减少、多脏器损伤等。该病潜伏期在1~2周内, 但是起病急, 病情发展快, 且该病的症状表现与部分普通病毒感染较为相似, 易发生误诊而延误治疗, 严重者有生命危险。临床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基础, 必要时给予氧疗等, 因此, 为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改善预后, 临床十分重视护理干预工作[1]。本研究就综合护理干预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3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82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 采用随机抽签法将患者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41例。参照组患者中男22例, 女19例;年龄57~85岁, 平均年龄(66.11±7.05)岁;体温39.1~42.1℃, 平均体温(40.3±0.6)℃;血小板计数(6.13~8.97)×1010/L, 平均血小板计数7.31×1010个/L。研究组患者中男21例, 女20例;年龄58~84岁, 平均年龄(66.15±6.03)岁;体温 39.2~42.0℃, 平均体温(40.4±0.6)℃;血小板计数(6.15~ 8.95)×1010/L, 平均血小板计数7.33×1010/L。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温、血小板计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排除合并心肝肾功能障碍患者, 排除肿瘤患者, 排除有血液系统疾病患者, 排除合并精神系统疾病或心理障碍者。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 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 有关证明文件由患者亲自签署或其监护人代为签署。
1. 2 方法 参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 具体包括:①消 毒与隔离:保证病房及患者个人卫生状况, 保证病房具有良好的通风, 定时通风换气, 并对病床及病房进行消毒, 严格限制病房内人员流动人数和频率, 避免出现交叉感染;医护人员做好防护, 在实施相关治疗和护理操作时, 必须佩带一次性手套、医用口罩及隔离服, 避免直接接触患者血液、排泄物或分泌物, 使用专门容器盛装后立即进行消毒。②病情检测:每隔2 h测量患者体温、血压、呼吸、脉搏等基础生命体征1次, 给予患者24 h动态心电监护, 观察患者神志状况, 如发现头痛、呕吐、体温骤升或血小板急速下降等异常症状, 立即报告医生予以急救。③饮食护理:予以流食或半流食,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 注意保证充足的营养和合理搭配, 如患者合并胃肠道出血, 则应禁食, 代替以营养支持治疗。
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①心理护理:了解患者心理状况, 通过介绍疾病相关知识, 提升患者知晓度, 随时告知治疗进展, 缓解患者焦虑、列举类似病例, 帮助患者树立信心。②出血预防:监测血小板计数, 当<5.0×1010/L时, 限制患者活动, 卧床休息;严密观察是否存在或出现新的出血点, 仔细观察瘢痕范围、颜色、发生部位及数量, 判断患者有无活动性出血;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呕血或便血等, 若出现上述症状, 则应首先考虑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性。③发热护理:按时测量体温, 观察体温变化趋势, 通过物理方法降温, 若不理想, 考虑药物降温。注意观察患者血压、心率、脉搏等状况, 注意患者降温后有无虚脱等不良反应。④皮肤护理:勤换衣服和床单, 保持患者皮肤干燥洁净, 在穿刺采血等操作中, 延长按压时间, 注意观察是否存在皮下血肿。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死亡率、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血小板水平恢复正常时间。参考值:体温以腋窝体温36.1~37.0℃为正常;血小板计数以(1.0~ 3.0)×1010/L为正常。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死亡率比较 研究组中有7例患者死亡, 死亡率为17.1%;参照组中有15例患者死亡, 死亡率为36.59%, 研究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76, P<0.05)。
2. 2 两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及血小板水平恢复正常时间比较 研究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为(31.15±3.21)h, 显著短于参照组的(40.11±2.59)h,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624, P<0.05);研究組患者血小板水平恢复正常时间为(5.11±1.02)d, 显著短于参照组的(7.97±1.39)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197, P<0.05)。
3 讨论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发病率虽然不高, 但是由于潜伏期长, 症状特异性低, 临床早期诊断难度较大, 发病急且发病后病情发展迅速, 不仅存在炎症反应, 患者的白细胞和血小板水平出现异常变化, 还能在较短时间内对患者的心、肝、肾等脏器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可伴随蛋白尿、血尿及活动性出血等, 如不能及时有效给予治疗和护理, 可能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预后效果不佳[2-4]。
临床治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死率很高, 临床治疗以退热、补液、氧疗、抗病毒等为基础手段[5], 但患者情况复杂, 且相关临床风险因素较多, 需要加强护理干预以保证治疗效果和预后。
综合护理是更为全面细致的护理干预模式, 能够充分满足患者心理、生理、环境等方面的护理需求, 护理和相关防护 措施更为周全, 能够最大限度降低相关风险因素的影响[2, 6]。
本研究中, 给予研究组患者综合护理干预, 效果更为理想。患者多存在焦虑忧郁等不良心理, 影响治疗效果, 给予患者心理护理, 减轻了不良影响;发热为主要症状, 通过各种方式帮助患者降温, 能减轻肺部感染及大脑损伤风险;活动性出血、感染等是严重并发症, 影响患者恢复, 也使得患者死亡风险性较大, 给予患者出血专项护理, 强化皮肤护理, 降低了出血和感染发生率, 有利于患者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参照组, 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参照组, 血小板水平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给予患者综合护理干预, 患者死亡率降低, 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和血小板水平恢复正常时间更短, 护理效果更理想。
综上所述, 综合护理干预在发热伴血小板減少综合征患者中, 具有较高的临床实践应用价值,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谢许冒, 张利娟, 刘芬, 等.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特征与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7, 35(1):31-34.
[2] 郭杏, 周聪.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护理. 护士进修杂志, 2018, 33(5):468-470.
[3] 王彬彬.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护理. 中国现代医生, 2015, 53(28):158-160.
[4] 徐敏玲, 马文娟. 59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中国医药指南, 2013(22):693-694.
[5] 黄本清.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护理体会. 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30):191-192.
[6] 徐娟, 李玲.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护理. 护理学杂志, 2013, 28(7):23-24.
[收稿日期:2018-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