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空间化传播
2019-07-01徐扣银
徐扣银
【摘 要】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电视节目制作便呈现出了“短平快”的恶性循环,节目质量一度堪忧。随着成功的传统文化节目形式的多样性产生,人们对于传统文化有效传播的探究便更加深入。本文以央视制作推出的《国家宝藏》为例,简要分析了《国家宝藏》对于文物的空间化呈现,以及对于空间化呈现效果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空间化传播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空间化传播;《国家宝藏》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6-0006-02
一、引言:文化传播成为电视节目突破当下发展局限的新途径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人们追求娱乐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伴随着文字、图片、视频等一系列传播形式对于感官的冲击,刺激、新颖成了当下人们所热衷和喜爱的关键词,“抖音”“快手”“西瓜”等短视频的出现便是最有力的证明。人们从以前的打开电视机娱乐的方式,转变为打开电脑、手机、iPad,成了名副其实的“低头族”。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和竞争压力,节目制作者不得不迎合大众,产出制作周期短、同质化严重、传播效益快的“短、平、快”的节目,而这些节目几乎没有含金量可言。在这样的发展思路的指引下,电视节目逐渐呈现出明显的重“综艺”轻“人文”,重“娱乐”轻“思考”的倾向。①久而久之,节目制作周期将会变得越来越短,“速食化”将严重影响电视节目的质量,而观众也会因为长期观赏此类电视节目形成严重的“营养不良”,导致欣赏能力下降,这将是一个恶性循环。这种倾向,究其实质是以布尔迪厄所批判的“收视率逻辑”为核心,由于受到商业收视率的制约,电视媒介已由早期对文化品位的追求演变为传媒经济对科学与艺术领域的渗透,从而危及科学与艺术的纯粹性;收视率逻辑取代了各个学科内部的批评的逻辑,日益影响控制着文化生产。②要想突破这一“速食化”的电视节目观赏过程,必须从源头抓起,制作有质量可言、有文化奠基、受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
其实,观众并不是没有欣赏能力的,正是由于他们是被动地接收市场上已有的节目,从而影响及误导了专业人士对于节目市场影响因素的评判。在现如今比较浮躁的社会中,制作一批有历史底蕴、有文化内涵、有真切情感的节目似乎不会受到大众的喜爱,似乎是“反其道而行之”的行为,但是,只要我们认真思考一下,那些千古流传、堪称佳作的经典作品,哪一部不是制作团队经过精心策划、斟酌推敲后产生的?以至于那些经典作品还时常被人们拿出来说道。大众在接受市场电视节目提供的选择时,会根据已有的范围进行个性化选择,而那些质量高、制作精良的节目必然会受到观众的喜爱,正所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近年来陆续出现的包括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朗读者》《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客从何处来》《中国诗词大会》,江苏卫视的《一站到底》,黑龙江卫视的《见字如面》,东方卫视的《诗书中华》等等文化类节目均出现了收视率新高,而这些类型各异的原创性节目能够获得观众一致好评的一个最为显著的原因就是:他们将文化进行了空间化的传播。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何将文化化抽象为具体,这就需要将文化与实物联系起来,并通过空间化完整地表达出来。
二、分析《国家宝藏》中对于文物及其价值的空间性传播方式及表达
《国家宝藏》是由中央电视台央视记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承制的文博探索节目,由张国立担任001号讲解员,李晨、梁家辉、王刚、刘涛等演员担任国宝守护人。节目立足于中华文化宝库资源,通过对一件件文物的梳理与总结,演繹文物的历史与背后的故事,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在懂得如何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也了解文物所承载的历史,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唤起大众对文物保护、文明守护的重视。节目融合应用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表达。
(一)基于物与人的联系:讲述故事
文物是《国家宝藏》的核心,她们是来自九座守护着无数宝藏的国家级博物馆,是百万里挑一的甄选馆藏。《国家宝藏》以综艺为外壳、文化为内核,用真人演绎历史故事的形式讲述国宝“传奇的前世今生”,并以此激活深沉古老的历史,让国宝活起来,最终展现出它们承载的历史文化记忆、人文精神和大国气象。
人是使得物可以落地,可以“活”起来的媒介支持,一段故事只要有了人,那这段故事便有了生气,如果能够借助人,将国宝的前世传奇与今生的故事连接起来,那么国宝不仅有了生气,更有了可供传播的当代的普世价值。
1、明星演绎国宝的前世
在一档综艺节目中,人是节目活动拍摄的主体,为了保证节目的收视率,制作组大多选择明星,明星具备良好的外在形象和粉丝基础,选择明星作为嘉宾是收视率的强有力保证。
国宝是一件件文物,要想生动形象地把文物背后的故事讲述清楚,就必须借助人这一灵活介质,演绎便是基于人与物表达的最佳方式。将与文物有关的历史时间作为背景,将与文物有关的人作为角色,基于与文物相关的历史史实,再加上对于历史的敬畏心与想象力,便有了关于国宝前世传奇的小剧场形式。嘉宾担任主角,或成为与文物有着直接相关的历史人物,或成为国宝本身,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述说国宝的心声,全方位、立体化地将国宝的由来具象化地展现在了观众面前,使得观众能够在观看的同时了解当时的历史时代,了解文物的传奇经历,见证文物的发展变化,从而加深对文物本身的认识。这就是一种空间化的表达,不仅仅传达了历史文物的由来,还还原记录了历史文物在当时所处时代所具备的价值。
2、素人讲述国宝的今生
素人在《国家宝藏》节目的构建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不仅给观众讲述了关于国宝的今生故事,节目还通过素人将国宝的当代价值表达出来,将国宝的价值进一步升华。
首先,素人不同于明星演员,他们大多不为人所知晓,他们与国宝之间的故事则更为真实与生动,他们反映了普通人与国宝之间的一种联系,与枯燥的陈列品不同的是,这些今生故事更为打动人。有的文物是经过几代人的传承保护留存下来的,有的文物是通过海外游子的据理力争誓死守护回国的,有些文物是通过考古团队的不懈努力发现考证的……这些故事如果没有今生讲述人的讲述,观众便很难知晓,也很难产生共鸣,通过今生故事的讲述,我们更明白了文物国宝的意义和价值。
(二)基于科技手段:立体化演绎故事
综艺节目最大的特色就是大众化,即便是零起点的观众也能看得懂。一个好的节目就是一个好的讲解员。③所以,要想讲好一段故事,故事内容很重要,而另一个重要的就是表达方式。在科技发展如此快速、强大的今天,科技的运用已经遍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舞台表演来说,技术的运用更是不可或缺的。
对于观众来说,《国家宝藏》的舞美视效是极具特色典型的,而《国家宝藏》第二季更是在原有基础上更加立体。观众呈阶梯状面向舞台,四周被蓝色方格围住,明星守護人入场前须将国宝印信放置在“国宝盒子”中,跟随立体追光,守护人入场,整个过程色彩丰富,舞台质感十足。相较于第一季,《国家宝藏》第二季更是采用了现代化舞美生动地展现了“李白仙逝时的凤凰涅槃”“走私船海上遇浪颠簸倾覆”等等,增强了观众的沉浸感体验。
对于《国家宝藏》来说,让人更为感叹的是它作为一档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能够把众多文物以现代影像化的形式呈现在观众的面前。在《国家宝藏》第一季第一集的节目中,李晨守护的《千里江山图》美得让人瞠目结舌,除了原作者绘画技术的高超之外,呈现在我们观众面前的《千里江山图》更为生动。舞台上就用多款屏幕展示了这绚烂的江山图景,更令人惊叹的是画里的水是缓缓流动的,船是漂泊的,如此的舞美效果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观众的感受力。
(三)基于文物本身联系当下:彰显文化价值
文物是一个时间段历史的遗留,它代表了一段历史,是我们现代人考察历史的宝贵资料,它不仅可以带领我们现代人走进一段历史中,了解那段历史,还能使人们从历史中学习,获取历史经验,进而更好地发展当下,彰显它的现世价值。
国宝文物从来都不是尘封的古董,它们有传奇的前世今生,它们是活在民族血液中的基因密码,记录着我们的过去,也昭示着我们的未来。“承古人之创造,开时代之生面”是《国家宝藏》的宣传语,基于文物,加上人为的演绎,再加上别开生面的舞台效果,一段历史便浮现在我们的眼前。电视节目制片人于蕾曾表示,要让观众意识到文物活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发生着关联,这才能让文物真正“活起来”。当一件文物一段历史与现代人扯上关系,那么那段历史那件文物便拥有了它今生的意义,这就是《国家宝藏》的终极意义——承载历史记忆、人文精神和大国气象。
三、总结:空间性传播方式的价值及应用
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文化的传播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世纪问题,无论处在哪个国家、哪个时代都会面临这样的疑问,传统文化的传播更是如此。“提升文化软实力”是近年来的热门关键词,举国上下对此投注了热切关注并展开了深入思考。“在当前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界图景中,核心价值观念作为文化软实力的轴心和深层来源,成为决定国家之间文化软实力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④在国家宏观发展战略思想指引下,如何将提升文化软实力全方位、立体化地落到实处,也成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和文化研究领域学者们需要认真面对和思考的问题。⑤空间化的传播就是全方位、立体化地将一个事物完整的表达出来的过程,它在传统叙事的基础上强调了事物所处的语境,它能够使得受众更加直观、立体、具象化地对于一件事物感同身受,这就是空间化传播的优势所在。
利用空间化的传播,能够更好地传递信息、沟通情感,而类似于传统文化这种需要特定语境的、对于传播有较高要求的传播事物来说,空间化方式的传播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方式。“博物馆剧场”“科普剧”等等就是当下人们对于空间化传播的不同形式的探究。
注释:
①王源. 中华传统文化的具象化传播:原创性电视节目发展的新路径[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146-154.
②布尔迪厄.关于电视[M].许钧,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③杨骁.《国家宝藏》:用大国重器解读中华文化密码[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11-22(006).
④段立国.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战略意蕴[J].探索,2016(3):169—174.
⑤王源.中华传统文化的具象化传播:原创性电视节目发展的新路径[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146-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