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中共在山西的战争动员工作
2019-07-01池俊叶
池俊叶
摘 要: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山西成为当时华北地区中国共产党活动的中心地带,以山西为中心先后建立了晋察冀、晋冀鲁豫等一系列根据地,大大增长了八路军的实力,有效迟滞了日军的进攻。中国共产党在山西地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动员工作,山西人民为了抵抗日寇侵略,参军参战,出钱出力,用实际行动支援抗日队伍,为抗战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本文以中国共产党在山西地区领导抗战的史实为基础,分析山西地区抗战动员的原因、内容、方法、成效,并挖掘其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抗战时期;山西地区;抗战动员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6-0123-04
山西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核心区域之一,地势险峻,又称表里山河,在局势动荡的分裂时期,往往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抗战时期,山西作为敌后抗战的战略支点,对于全国抗战格局的发展走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关于山西在抗战中的作用,学者已有相关论述。其中山西大学郝平教授在《抗战的山西与山西的抗战——论山西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历史、现实与趋势》一文中对山西抗战史的学术脉络进行了梳理,指出了其研究特点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认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抗战史研究,突出了革命史的话语,使得山西抗战这一地位更为确立。到90年代之后,在继续坚持革命史话语的同时,受社会史、新文化史等的影响,山西抗战史研究受到诸多学科学者的关注,迎来新的发展良机。”本文在前辈学者研究基础上,以广泛的史料为基础,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战工作为切入点,重点探讨在山西抗日武装和山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抗战过程中,其抗战动员政策的形成背景、内容、特点与局限性。
一、山西的社会形势
抗战时期,山西作为敌后抗战的战略支点,对于全国抗战格局的发展走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全面抗战爆发以后,全国的形势错综复杂,从军事态势上来说,卢沟桥事变以来,中国政府在战场上节节失利。在全面抗战开始仅仅一个月时间里,平、津相继失陷,将士阵亡,国土沦丧。在强大的外族侵略压力下,全国掀起了一股空前的抗日怒潮,全国人民不分地区、不分阶级、不分行业、不分党派,所有具有抗战倾向的爱国人士逐渐产生了团结一致抗日的共识。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正式发布通告,宣布国共双方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以后,中国共产党内部经过反复磋商,决定将山西作为抗战动员的第一站,这其中既有山西的自然原因,也和当时的抗战形势有关。
首先从山西自身的天然条件来看,山西自古以来就因为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其从地理位置上来说,东与河北为邻,西与陕西相望,南与河南接壤,北与内蒙古毗连;从其区域内部地形来看,东临太行山,西傍吕梁山,属于典型的山地地形,十分便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因而中共中央决定把山西建设成为华北乃至全国根据地的战略支点,把抗战动员的主要力量首先投入到山西。
其次从山西当时的政治军事环境来看,九一八事变以后,日军开始觊觎山西,这令当时的山西军阀阎锡山大为恐慌,致电八路军东进山西抗日,因而八路军进入这一地区就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加快了八路军进入山西进行动员的进程。
最后从山西当时的抗战环境上来说,由于其封闭的地理环境,加之阎锡山一直以来都将山西当成自己的独立王国来建设,因而当时的山西人民受国内革命大潮的洗礼较弱,其民族独立意识不是很强,抗日热情普遍不高,所以需要系统性地、有组织性地对这些地方的民众进行动员。让群众主动融入到抗战事业中来,与抗战事业同呼吸、共命运,进而形成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中国共产党组织引导的新局面。
二、中共在山西的抗日动员
抗战时期,为团结壮大各种抗日力量,中国共产党在山西广大人民群众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动员,以期调动一切抗日力量进行抗战,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动员。
(一)政治动员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共充分发挥政治动员方面的特长,对全国人民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动员,在山西也是如此。
1.通过爱国宣传提高抗日热情。自日本入侵中国以来,中国人民对日本的侵略行径充满反抗情绪。八路军在山西建立根据地,迅速在山西全境积极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以宣传队和专门工作组为动员主力,奔赴山西地区的广大农村,对群众宣传中国共产党对于抗战所采取的态度以及抗战的重要性,动员他们参与到抗日战争的浪潮中来。在晋东南、晋西北、晋中等几乎山西全境的广大地区都留下了他们的宣传足迹。为了使抗战动员工作能够更好地展开,深入人心,中共还专门组织力量采取印发报刊、组建夜校、演出话剧等方式进行宣传,如上党地区的《上党报》《战旗报》等刊物。最受老百姓喜爱的是更加生动形象的话剧,这些话剧大多以民间真实抗战故事为题材,经过八路军文工团收集整理,最后改编成剧本并演出。如当时在晋中地区特别流行的两个话剧《大娘送子》与《李二从军记》,每到一个地方演出,当地百姓都争相观看,在人民群众中间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当时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以及全体动员人员的努力,提高了山西人民的抗日热情。
除了上述宣传方式外,日军的暴行更是直接刺激了山西军民的抗战热情。日军在山西地区制造了上百起血腥的屠杀事件,每次扫荡后,都是鸡飞狗跳,房屋焚毁,家家户户几乎被洗劫一空。日军的暴行,是最好的反面教材,使民众的愤怒情绪不断集聚,最终从客观上提高了人民的抗日觉悟。
2.动员群众参政,宣传民主思想。中国共产党把动员群众积极参政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八路军总部、北方局以及八路军的主力由于皆长驻于晉东南地区,所以这些地方的动员力量在全国来说都是比较雄厚的。抗战期间,各党支部以及其领导下的工作人员在山西地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动员,各级基层政府都严格遵循“三三制”原则进行选举,即共产党员在人民政府中占三分之一、左派占三分之一、中间派也占三分之一。对于在某些情况下选举出来的政府,有共产党员超额的部分,超额的共产党员经自行退出或者重新选举,如在选举边区政府的人员结果揭晓后,发现多出一名共产党员,徐特立同志立马申请退出,改由其他党外同志顶替。中共所倡导与实施的这一选举原则扩大了政府的政治组织基础,团结了各派力量,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各农村也切实保障人民选举权以及被选举权,鼓励广大农民积极参加选举,如吕梁市的兴县,在1940年6区65个行政村都进行了选举。选举的进行使许多能力突出、思想素质过硬的优秀抗战军民走上了领导岗位,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妇女同志。抗战期间,山西还有其他许多地区的各区、县、村的党组织负责人都由差额选举产生。这些人的加入为抗日力量注入新鲜血液,山西地区的抗战动员工作更加深入发展。
(二)征兵动员
随着抗战进入僵持阶段,中国军队伤亡较大,兵源问题亟待解决,征兵工作的重要性更加突显。山西各地共产党组织为了能够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团结起来、武装起来,采用了许多灵活的动员方式对人民群众的旧思想、旧观念进行改造。各地区在动员青壮年参军的工作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揭露旧社会的丑恶以及日军所犯下的罪行、驳斥原来好男不当兵的传统思想、讲述中共军营内官兵平等的民主生活,增强群众抗日的决心。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在山西的大部分根据地都组织了武装委员会,其主要职能是发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参军参战,为抗战输送兵员力量。各地的党组织经常动员群众开会,并且挨家挨户向群众宣传参军的意义和重要性,许多群众不但为宣传人员的诚意所感动,也为民族大义所激励。许多热血青年纷纷自愿报名参军,并且十分注重模范的带头作用。在长治市的故县村,原来无论工作组如何劝说,就是没有一个人当兵。在共产党员李三立等四名同志带头参军下,仅仅俩月时间,该村就有58名青壮年加入了八路军。当时还有许多共产党人主动请缨上前线的事例,他们的行动为人民群众带了好头,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经过中共的努力,山西地区的征兵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到了1939年,除了八路军的人数有了较大的增长以外,中国共产党所掌握的另一支抗日武装——山西新军已经发展了两万余人,其他各种民兵组织、敌后武工队加起来共计十万余人。这些士兵的成分复杂,来源于当时社会的不同阶层,有农民、工人、青年学生以及其他许多具有抗日思想的普通民众。并且随着中国共产党军事动员工作的不断深入,到日本帝国主义投降的时候,山西地区俨然已经成为当时各大解放区最重要的兵源地之一。
抗战时期,唯有人民投身于抗战,才能最大程度实现对敌人实行军事上的包围与政治上的孤立。人民群众对这场战争所持的态度与其参与程度,是这场战争未来走向的关键。抗战时期,在中共的领导下,山西地区的群众成立了自己的民兵组织,即每个地区的敌后武工队以及敌后游击队。他们既可以与主力部队一道对敌作战,又可以非常容易转化为农民。他们战时作战,没有战斗的时候进行生产。具有便于隐蔽、机动灵活的作战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支援了八路军正规部队的作战。抗战时期,民兵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全面抗战爆发以后,由于中共在华北地区活动频繁,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就马上腾出手来对该地区进行了扫荡,并且在这一地区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在这种险恶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有人民群众支持这一优势,因而能够藏兵于民,不断发展自己,最终依靠人民的力量来粉碎日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三)经济动员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抗战期间如何动员人民群众为抗战出钱、出力、出粮、支援抗战,成了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首要任务。战时经济困难,老百姓自己的生活尚且自顾不暇,哪有余物来支援抗战呢。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想让百姓支援抗戰,首先就得先保障老百姓的生活。因此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提出了“先助后要”的指导思想。
1.“先助后要”的指导思想。日军侵华以来,全国的经济都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山西自然也不能例外。尤其是正面战场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军加大了对山西地区的扫荡力度,使得本来就薄弱的经济更是雪上加霜。为了改善人民的生存条件,使人民不至于忍饥挨饿,中共山西各地的党组织领导各团体、群众展开了生产运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春耕和秋收运动。山西大部地处山地高原地区,气候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气候干旱,农作物耕作制度为两年三熟制,因此每年春天和秋天就成为农民最为忙碌的两个季节。为此,山西各地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武装除了帮忙耕作以外,还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各地将农村的劳动力编为互助组。互助组成立之前大家经常吃不饱饭,互助组成立以后,全村的粮食产量得到了很大提高,除了解决了自己的口粮问题以外,抗战期间为抗战捐献粮食达20余万斤。互助组的成立,使农村的劳动力效率与生产资料得到了优化组合,许多妇女同志在抗战中真正顶起了半边天,她们为部队织布、做鞋、用自己的方式为抗战贡献她们的力量,为解决部队军需以及巩固根据地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除了在农业领域组建互助组以外,还把互助经验扩大到了其他领域。组织动员群众组建合作社,发展合作社经济。在经济环境比较恶劣的情况下,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进而保障抗战的物质资源,在当地党组织和人民政府的带领下,山西各地区都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合作社经济,把农业与副业整合起来,大量吸收社会闲散资金与社会闲散劳动力组成联社。岚县、偏关、保德、五寨等县都成立了消费合作社,如岚县的消费合作社是县农救会自己开办的,选举牺盟等团体为董事,农会为总经理,基金由多渠道筹集而来。合作社对盈余之分配使用也比较合理,用相当数量的钱进行春耕贷款,优待抗属,救济贫民难民。
2.合理负担的经济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以后,为了巩固与发展这一战线,把国内所有的力量都团结到一面旗帜下战斗,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在中共中央《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精神的指导下,制定了合理的战时经济政策,用以改善民生、解决军需。战时经济政策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合理负担的经济政策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合理负担政策是在解放区普遍实行的一种经济政策,所谓“合理负担”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不同地区,负担不同;不同行业,负担不同;不同阶级之间所分摊的比例也不相同。资产阶级与地主的经济实力较为雄厚,就为抗战多出一份力,多承担一点分摊责任。农民、工人的经济实力比较薄弱,就相对少承担一点。譬如在晋东南地区的高平县,对全县所有富户进行等级界定,根据不同的经济实力来征粮征税。其中一些赤贫户则可以用一定的劳力来抵充赋税。随着这一政策在山西全境的有效贯彻,相当一部分的底层民众负担减轻,从而促使他们的抗战热情进一步高涨。
人民当时的物质水平仍然处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准上。为此中共中央决定在抗战期间在全国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晋察冀边区是第一个响应的革命根据地,在边区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山西先后两次开展减租减息运动,第一次开展的时间为1937年底到1942年,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动员全民抗战,支援持久的抗日战争。党和政府领导了减租减息、反贪污、反摊派、推行合理负担运动。当时的负担,按贫富村分等摊派,再由村里按富户分等摊派。第二阶段是减租减息全面展开的时期。1942年1月,中共中央公布了《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进一步贯彻执行土地政策,充分发动群众,实行“二五减租”,分半减息,以及清理旧债。这一政策原来只在晋西北地区实行,由于政策施行良好,决定在整个晋冀鲁豫解放区推广。减租减息的政策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制定的,既避免了将地主置于绝对的对立面上,又使农民的负担得到了减轻、收入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从而避免了因各阶级的内斗与分裂而导致的抗日力量的损失。
同时,山西各地区还纷纷改革税制,中共中央指示各地党组织和政府在抗战期间废除以前的所有不合理的税收。这些指示在山西各地区得到了有效的贯彻落实,取消了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对民众的盘剥,建立了比较合理的累进税制。通过这些政策减轻了人民的经济负担,极大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与发展,并且保证了人民的收入稳步提高,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发展。
三、抗日动员的特点
(一)以群众利益为先
抗日战争期间,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国内所有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共产党做了深入而可行的调查与研究,其工作中心原则是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其工作的重点主要放在抗战期间根据地政策的制定以及动员工作开展过程中的态度两个方面。
先从政策层面来分析,当时无论是减租减息、合理负担,还是改革税率等政策,都在不同程度上使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如改革税率这项政策,从其实施的对象来看,主要是受传统封建阶级与资产阶级压迫的贫苦农民。从其实施的效果来看,这项政策的落实减轻了当时占社会大多数的农民、工人以及其他的弱势群体的负担,维护了他们的基本权益。因而这项政策从性质上来说是进步的。因为它体现了维护人民群众利益这一基本原则。
其次从抗战动员工作实施过程来看,也坚决贯彻这一原则,八路军刚刚开进山西,中共中央就对山西的抗战动员工作做了指导,要求各部队指战员一定要强化军纪,正确处理好部队与根据地人民的关系,在抗战动员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在土地革命时期制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能私自以任何借口强行掠夺百姓的任何财物,不能以抓壮丁等形式强制参军,不能强制人民群众出钱、出粮,而是要对其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群众从内心接受抗日主张,为抗战出力。中国共产党以诚待人,坚持抗战动员工作与维护人民利益相统一的工作原则,使民众与中国共产党的感情与日俱增,对后面抗战动员工作产生了极大的便利,可谓一举多得。
(二)宣传方式通俗易懂
抗战时期,山西各地政府和党组织对民众进行了深入的政治宣传。不论是田间地头、工厂学校,还是城镇乡村,都留下了工作人员动员的足迹。
各地党组织通过多种方式对人民群众开展政治宣传工作,一是制定通俗易懂又极具影响力的宣传口号来教育民众;二是通过出版报纸、舞台表演以及演讲等方式宣传抗战的重要性;三是通过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人民所施行的反人类罪行与宣扬共产党的英勇斗争精神相结合,以加深人民对于日军侵略实质的认识,增强民众对于中国必将取得胜利的信心。通过广泛而深刻的动员,使人民认识到只有每个人都为抗战贡献力量,才能够夺取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不光如此,党组织还特别重视先进模范的带头作用,对于在抗战中、生产中一些表现较好的同志,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要给予一定的鼓励。如武乡县洪水镇寨坪村人张存义。1939年4月他参加武乡县抗日敌后武工队。11月,加入山西政治保卫队第三支队二大队八中队当战士。1940年7月,编入山西新军三一二旅五十六团二营八连。在武乡县关家垴与日军战斗中,他一人独自击毙日军13名。1940年9月,他在某次阻击战中,又发挥枪法准的特点,杀死杀伤日军10名,八路军总部决定向全军通报表扬。1941年张存义在决死纵队警卫连任班长。张存义因在战斗中英勇顽强的作风,被授予“模范朱德青年队员”称号。《太岳日报》以“砍不死的张存义”为题,刊登了他的英雄事迹,号召全军向张存义同志学习。在当时的条件下,物质虽然匮乏,但人们的思想感情都比较淳朴,因而党组织通过宣传榜样这种办法来进行宣传,团结了人民群众,并且提高了他们的抗日觉悟。
四、结束语
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山西所进行的抗战动员工作,取得了许多成效。有效激发了山西人民的抗战热情,挖掘了八路军的战争潜力,推动了华北甚至全国抗日战争事业的发展。使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在山西地区不断发展壮大,为以后的政权建设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武乡县志编撰委员会.武乡县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2]于若洁.山西抗战的历史贡献[J].党史文汇,2015(8).
[3]行龙.北方农村的集体化时代[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郭学旺.山西抗战的发展与抗战的胜利[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12).
[5]贺文乐.从晋察冀看八路军在敌后发展壮大缘由[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6(1).
[6]冯雅新.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战略指导[J].党史文汇,2015(12).
[7]郝平.抗战的山西与山西的抗战——论山西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历史、现实与趋势[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0).
[8]郭庆华.中国抗战期刊扩展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2008(11).
[9]于成龙.抗战时期晋绥地区民兵组织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05.
[10]夏薇.抗日战争时期对晋察冀边区的宣传动员工作[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11]陈旭清.苦难与抗争——山西抗战口述史[D].杭州:浙江大学,2005.
[12]赵丹.山西特殊统一战线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13]张冠军.牺盟会和山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D].太原:山西大学,2003.
[14]李永芳.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D].北京:中国经济社会史研究院,2004.
[15]张涛.抗战时期共產党在山西地区的群众动员工作探析[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