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代网络生态伦理问题
2019-07-01马彩莉
马彩莉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网络环境更加美好,网络社会更加和谐成为我们共同的心愿。我们既要正确面对科技进步给我们带来的这一便利,又要在网络生活中遵守网络伦理、生态伦理。新时代,网络生态伦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危机、安全危机及全球化带来的危机,以此总结出对待网络生态问题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新时代;网络生态伦理;知情与同意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6-0065-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1]新时代下,网络生态环境的治理尤为重要。
一、探究网络生态伦理问题的时代意义
20世纪80年代至今,网络呈现飞速发展的趋势,网络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那么,要想使网络的积极作用发挥出来,需要所有人一道努力。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网络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2]
网络的出现,为人类社会提供更加广阔的交流平台,使所属于世界的人们联系更加紧密。网络在给人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系列网络生态问题,引发大众对网络生态的伦理思考。
网络生态系统的主体是进行网络活动的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中,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人可以通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构建网络。与此同时,网络中所有信息内容、技术为人的需要而存在。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在道德规范上是相同的,都必须遵守伦理道德规范。网络伦理道德是网络社会人以网络技术为媒介进行交流,从思想到行为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3]。
二、新时代网络生态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信息危机
信息时代,滋生出网络这种新型污染源,网络信息污染已成为社会的一种危害。信息污染不是向空气中排放废气、污染水源等污染物对人们的外部环境造成威胁,而是危害网络主体的精神领域,通过垃圾邮件、网络病毒、散布虚假信息等手段,向网络主体传递谣言、暴力、迷信等信息腐蚀人们的灵魂、入侵人们的精神生活,堵塞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污染网络环境,破坏网络秩序。网络世界愈发不纯洁,取而代之的是满屏的诱惑,稍不留神就会掉入运营者设置的“陷阱”。
渠道的多元化。网络世界最显著的特点是开放性,人类每天接收海量信息,为社会发展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一方面,这会引发信息膨胀。所谓信息膨胀,是由于人们对信息过度崇拜导致,在大量的网络信息中,有许多对社会生活、人类发展、人类探索世界的有用信息,但是这些信息中不乏出现了类似于虚假信息、无用信息、垃圾信息的信息流,致使信息通道堵塞。另一方面,还会引发信息短缺。信息生产者生产的信息过多,与此相对的是人们消化信息能力的有限性,无法完全使用所有的网络信息资源。在无穷无尽的信息中,寻找有用信息成为现代社会新的难题,人类消化信息的能力是有限度的,面对超负荷的信息,往往會增加人们的精神压力和时间成本,在此过程中,既要付出人力与物力还要耗费一定的时间。
(二)安全危机
隐私安全。新时代,网络在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变革中,贯穿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网络的一言一行似乎都被网络运营商所“监控”,用计算机数据化的方式存储个人信息,使得个人隐私更易受到侵犯。个人隐私包括公民个人信息、私人秘密空间、个人电子邮件等方面。如何保障个人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网络犯罪。所谓网络犯罪,是指网络活动中盗窃、诈骗、教唆等行为。网络发展至今,覆盖的年龄和地区越来越广,催生出新型犯罪模式,网络犯罪率逐年上升。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相比,网络世界是虚拟的,变化是迅速的,缺乏完善的政策法规,缺乏网络伦理规范的制约,人们的道德意识较弱,行为主要依靠自我约束。近年来,频频出现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的特点,对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侵犯。
侵犯知识产权。在信息时代,网络信息是开放的,网络在数据新的采集、传输和使用等方面提供了便利,保护公民的知识产权成为困难。最常见的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是在网上复制他人的文字,随意刊登他人作品,运用他人的知识成果谋取私利。缺乏网络道德的商家在通过复制、抄袭、转码等各种方式,售卖盗版视频、盗版软件、盗版电子书,更有甚者将抄袭的“成果”抢先注册专利。
(三)全球化带来的危机
网络很重要的一项功能是知识共享,这种共享是跨国界的,因此网络是世界性的网络。网络没有国界的限制,我国明令禁止的网络涉黄、涉黑、涉毒、涉赌行为,却在一些国家被认为是合法的,这就导致即使我国网信部门限制,我国公民也能够进入该类型的网站。
此外,网络的开放性使得一些西方国家将他们的价值观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传播给我国尚未成熟的青少年。
三、网络生态伦理基本原则
通过分析新时代网络生态伦理中所出现的问题,可以得知,网络与人的关系愈发密切。网络是现在人们赖以获取信息和通信的生态系统,基于上述问题,网络生态的危机具有全局性和连贯性。因此,处理网络信息中出现的难题,需要多方的配合,从国内来看,需要企业、政府和全体社会公民的配合;从国外来看,需要各个国家加强配合,加强网络生态环境的治理,运用网络生态伦理原则,革除一切不利于个人身心健康和社会进步发展的信息。对待网络问题,应该坚持尊重人、无害、知情与同意相统一、文化自信的生态伦理原则。
(一)坚持尊重人的原则
网络生态是人性化的生态网络系统,网络的载体是冰冷的机器,但是网络的主体是人,不是冰冷的机器。即使在虚拟的世界中,也应当坚持尊重人的原则。在网络活动中需要重塑网络伦理道德,进行人性化的设计。除此之外,在管理中也应当切实保障网民的个人利益和主体需要,兼顾个人利益的长远发展与国家的共同利益,使网络朝着更加利于国家发展和人类发展的方向发挥作用。
在网络世界里,使其朝向对社会和人本身有积极效应的方向发展,防止网络的负面效应。在网络社会中,人们不可避免地将自己的隐私暴露出来,在此情况下,更加需要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及对他人隐私信息的尊重。无论如何,网络的存在和发展应当呼唤人类“主人翁”的意识,让“生态伦理”观念深入人心,为构建长足发展的网络生态伦理道德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使网络媒体持续发展。
(二)坚持无害原则
无害性原则指其行为结果产生好的影响、效果,如果其行为的动机并非恶意,但是所做的行为或直接或間接的危害到他人,也称之为不道德。理查德·A·斯皮内洛认为,“人们应当尽可能地避免给他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4]
网络自出现以来,一直呈现迅猛发展之势,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网民。在网络便捷化和普及化的今天,网络逐渐覆盖人类生活中每个部分,使得每个人都能够利用网络与他人联络、交往,并且利用网络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形成现代化的网络社会。笔者认为,使用网络的最低标准就是不伤害他人的利益,坚守道德底线。从网络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任何对其他网民、对网络社会产生危害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是不遵守网络伦理道德的。
(三)坚持知情与同意相统一原则
所谓“知情同意”,斯皮内洛的解释是,“知情”是某人对某事自愿表示出意见一致的意思。要使得同意有意义,前提必须是某人对某事“知情”,即他知道即将发生的事件的准确信息并了解其后果[5]。在网络中,每一个已经出现的、正在出现的以及即将出现的事件,只要是与当事人相关的事,当事人都应当享有知情的权利,在此基础上由他自己决定是否同意。在网络虚拟社会中,每个人的知识成果共享,如同现实社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一样,网络中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同样存在,网民必须在对方知情并且同意的情况下使用对方的数据、信息,避免使用一些难以征得当事人同意的信息。
(四)坚持文化自信原则
当今中国,无论在面对现实世界还是虚拟的网络世界,我们都应该坚持文化自信,坚定自己心中的信念,拒绝外来文化的恶性渗透。
当今社会网络普及率越来越高,人们每天都会使用网络,网络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应当自觉抵制通过网络进行的各种形式的犯罪,牢牢掌握本国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世界网络大会开幕式上指出,要推动网络全球治理,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形成良好的全球网络空间氛围,不侵犯他国的利益,实现平等、开放、创新、安全的目标。需要在共享经济中享受网络的便利,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加强治理的人性化,尊重各民族文化在现实和网络生活中一律平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5.
[2]习近平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
OL].(2018-08-22).http://military.cnr.cn/zgjq/gcdt/20180823
/t20180823_524339916_1.html.
[3]张金凤.构建网络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初探[J].理论观察,2005(6).
[4]理查德·A·斯皮内洛世纪道德[M].刘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5]邓欣欣,张荣.网络生态问题的伦理思考[J].理论探索,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