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工业建筑遗产可持续再利用实践及启示
2019-07-01罗文婧LUOWenjing
罗文婧/LUO Wenjing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工业建筑的改造及再利用在工业革命之后的200年间普遍存在:低廉的租金和易被改造利用的空间成为这些厂房建筑没有被拆除的直接原因。但在缺乏政府及专业的指导干预下,这些改造很少真正尊重工业建筑的品质与完整性。1950年代,在英国只有极小一部分工业建筑以可识别的形式及完整的厂房结构从中世纪保留下来,许多建筑或被改造得面目全非或损毁严重。直到“工业考古学”被提出,人们才开始意识到这些象征着英国工业历史的建筑的重要性。
1 英国工业建筑再利用的认知与实践过程
1.1 英国工业建筑遗产价值的认知和再利用
1950年,英国开始施行工业遗产登录制度,以历史年代和建筑价值为判定标准。“工业考古学”的提出,掀起英国工业文物调查与保护的热潮,“工业文物全国普查”(National Industrial Monument Survey,NRIS)形成。尽管得到众多关注,但由于经济问题,仍有大量建筑遗产被业主和开发机构视作“眼中钉”“肉中刺”,相当数量的登录建筑被合法地拆除[1]。1960-1970年代,英国对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模式仍较为单一,多作为自负盈亏的独立博物馆。
1973年,英国铁桥峡谷博物馆的开放与英国工业考古协会(Association for Industrial Archeology, AIA)的成立是英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转折点。1975年,谢尔班·坎塔库齐诺(Sherban Cantacuzino)1)的开创性著作《旧建筑的新用途》[2]出版,工业建筑几乎占据全书一半比重,首次肯定工业建筑中植入新功能的保护方法。2000年,《工业建筑:保护与再生》[3]为致敬其已故著作者迈克尔·斯特拉顿(Michael Stratton)整理出版,阐述英国早期港口、机场、军营、纺织工厂等的再利用,是继坎塔库齐诺的调查研究后取得的重大突破,也是研究英国历史工业区与工业建筑改造的必读读物。
1980年代开始,英国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工业建筑和遗址改造,虽然城市景观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但事实上未起到带动整体城区经济发展的预期作用,如阿伯特码头改造。真正取得良好效果的是英国遗产局(English Heritage)的357个“保护区合作计划”(Conservation Area Partnership Schemes,CAPS),其中包括怀特黑文、坎布里亚郡和赫尔等地区旧港口及工业区的改造与转型[4]。
1.2 可持续理念引导下的工业建筑与城市再生
1987年,在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交的工作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5]中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模式,即一种满足当代人需求同时又满足未来人需求的发展模式。“可持续”被提出之后,逐步渗透到城市与建筑发展理念中,引起广泛关注。21世纪初期,英国地方政府管理委员会(Local Government Management Board)提出用4个指标来衡量“可持续”,即未来性、环境友好性、生活质量、公平共享[6]。在工业建筑再利用中的语境转换则包含低层次干预,整合工作、休闲、城市生活,关注现有建成环境,建筑节能与现代化等内容。
1990年代,“拯救英国遗产协会”(SAVE Britain's Heritage)等社会团体产生,以“可持续”为口号,进行一系列以社区为主导的历史建筑改造,如伦敦南部的装饰艺术大厦等。但事实上,当时的很多项目并没有真正尊重“可持续”的概念和方法,使“可持续”变成一种噱头。
1994年,“英格兰策略联盟”(English Partnerships,EP)成立,成为英国历史建筑再利用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机构。它有自己的投资资金,可作为开发商,在成立短短4年之间,便有2700多个项目,建立20多个城市更新计划,广泛分布在英国布拉德福德、诺丁汉、布里斯托尔、曼彻斯特和纽卡斯尔等城市。进入21世纪,英格兰策略联盟仍然持续发挥作用,充当政府棕地开发的专业顾问,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参与者。
“遗产更新基金会”(Regeneration Through Heritage,RTH)在威尔士亲王的倡议下成立,旨在促进社区经济恢复和再生,创建工业建筑的数据库。该数据库分类梳理已被保护和等待被转型的建筑,包含200多个项目,虽目前已不再被更新维护,但仍为专家、社会团体和地方政府的工业建筑再利用工作提供大量信息资源和宝贵经验。目前,该组织在“王子基金会”(The Prince's Foundation)和英国遗产局的共同资助下,由专家自愿组成考察团队,调查和保护英国各地具有社区影响力的工业建筑,持续推动英国濒危工业遗产的再利用实践。
2“可持续”理念下的英国典型工业建筑再利用实践
2.1 政府机构主导下的斯温顿铁路工程可持续再利用
(1)历史及相关研究
1833年,由英国著名工程师伊桑巴德·金德姆·布鲁内尔(Isambard Kingdom Brunel)开始设计建造的大西铁路(Great Western Railway,GWR),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铁路工程。1840年,大西铁路工程修建至斯温顿西部城市伍顿巴西特,并在斯温顿修建南北向的米德兰西南枢纽铁路(Midland and South Western Junction Railway,M&SWJR),斯温顿成为大西铁路的重要枢纽站。
早期布鲁内尔的研究者,如托马斯·罗尔特(L.T.C. Rolt)2)、约翰·普德尼(John Pudney)等,其研究中关于斯温顿只有很小的篇幅,斯温顿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直到基思·福尔康纳(Keith Falconer)3)在1998年罗尔特纪念讲座4)上,将斯温顿称作“布鲁内尔的丑小鸭”[7],系统梳理斯温顿铁路的历史沿革与研究过程,强调斯温顿铁路及城镇遗产所存在的潜质,方引起关注(图1)。约翰·卡特尔(John Cattell)与基思·福尔康纳合著的《斯温顿:铁路城镇的遗产》[8]一书,成为斯温顿城镇及空置工业建筑再利用的指导手册。
(2)斯温顿城镇保护计划的制定
二战之后,英国政府重新把铁路交回给市场,斯温顿铁路于1986年停运,由于被私人收购,大量未被保护的建筑被清除,保护名单中的建筑也被废弃,许多区域遭到严重破坏,需要大规模修复。
1987年,斯温顿铁路工程保护区建立,制定保护规划,指出该地区的双重价值:即其与英国早期铁路的相关性及周边工业建筑的独特性[9]。长期以来,保护区的建立、建筑登录制度的实施及政府与开发商的不断协商,使斯温顿铁路与城镇均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3)工业建筑再利用及城市核心区的形成
被列入英国濒危建筑二级名单的GWR总部办公楼早在1984年便吸引了“英国皇家历史遗迹委员会”(Royal Commission on the Historical Monuments of England,RCHME)5)的注意,对其进行记录与调查,后成为RCHME的理想办公场地。戴维斯(DY Davies)在这里设计了当时最为先进的档案馆——英国历史档案馆。1994年,办公楼改造完成,成为RCHME的总部,与毗邻的工厂建筑,共同构成“英国遗产中心”,存放“国家遗迹记录”(National Monuments Record)(图2)。斯温顿铁路工程机车厂房由约瑟夫·阿姆斯壮(Joseph Armstrong)设计建成于1870年代,1990年代,美国麦克阿瑟格伦公司将其开发为奥特莱斯购物中心,这片区域成为斯温顿的中心区。建筑内部体现了旧建筑与新功能的完美融合,老机器与新时尚交替出现,给游览者带来一场别具一格的视觉盛宴 (图3、4)。大西部铁路蒸汽博物馆(STEAM - Museum of the Great Western Railway)利用另外一处历史工业厂房,2001年6月开馆,展陈大西部铁路工程的早期资料。展览设计固定的流线,引导参观者,并设计相关互动体验,如移动驾驶室、齿轮模拟室等,帮助参观者理解铁路原理与内容(图5、6)。
在英国遗产局、当地政府及专家学者引导下的三大建筑改造,促使斯温顿铁路工程及城镇成为工业建筑遗产转型示范区,并成功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实现工业建筑的可持续再利用(图7)。
2.2以开发商为主导的城市亮点(Urban Splash)公司可持续再利用实践
(1)城市亮点公司的区域实践
城市亮点公司由汤姆·布洛克斯汉姆(Tom Bloxham)和乔纳森·法尔金汉(Jonathan Falkingham)于1993年创立。城市亮点专注于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认为每个历史建筑都具有其独特的复杂性,应给予独有的现代回应方式,程式化的方法并不能凑效。城市亮点在英国政府支持下,与多个建筑事务所合作,采用新颖大胆的设计,突出传统建筑的性格,整合丰富的功能,利用旧工业建筑改造出大量的住房、办公及商业空间,营建可持续发展的社区环境。
他们的设计项目广泛分布在英国多个城市,如曼彻斯特的箱子工厂、艾伯特工厂、瓦尔克工厂等改造;利物浦的索道区茶厂、利物浦宫等改造。目前,城市亮点已获46项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奖,为纪念其杰出成就及成立25周年,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于2018年6月推出城市亮点项目展览,吸引了社会的广泛关注[9]。
(2)邓禄普堡轮胎厂(Fort Dunlop)
邓禄普堡轮胎厂位于通往伯明翰的M6高速主干道旁,建成于1917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轮胎厂。建筑主体由西德尼·斯托特(Sidney Stott)和吉布斯 (W. W. Gibbings) 在1920年代设计完成。1980年代,大规模进口汽车进入英国市场,英国本土汽车产业遭到巨大冲击,邓禄普堡轮胎厂随即停止大规模生产,最终于2014年关闭[10](图8)。
城市亮点于1999年接手这片区域,在米德兰西部经济发展署支持下,谢德姆(shedkm)建筑事务所负责建筑改造,玛莎·施瓦茨事务所负责景观设计,2008年完成项目改造。设计从现有的结构和平面出发,创造灵活的地面层,提供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公空间,单元的面积从底层的90m2到顶层5000m2不等。设计手法大胆果敢,注重反应建筑自身的结构与保留建筑的完整性,允许现有建筑展现自己前世的“遗迹”,清晰表达新的功能空间——办公、零售、酒店的插入,为邓禄普堡创造丰富功能和消费人群。建筑中部凿穿原有地板,形成上下通高的中庭空间,顶部开天窗,光线投射在建筑的钢架结构上,具有未来主义风格。同时,绿色种植屋面也为原本沉寂的建筑增添了生机,形成一个天然的保温层和野生动物保护区(图9-13)。
1 布鲁内尔设计的斯温顿铁路工程(1849年)
2 GWR总部办公楼(英国历史档案馆)现状
3 机车厂房旧照片(1-3图片来源:http://viewfinder.englishheritage.org.uk/)
4 斯温顿奥特莱斯购物中心(图片来源:http://lvyou.elong.com/)
5 大西部铁路蒸汽博物馆室外
6 大西部铁路蒸汽博物馆室内(5.6图片来源:https://www.tripadvisor.co.uk/)
邓禄普堡轮胎厂目前已被评为英国A级办公建筑,到2015年已有30多家公司入驻,约2000人在此办公。邓禄普堡轮胎厂的新生,成为伯明翰城市复兴的象征,正如《伯明翰邮报》所刊载,“英国第二大城市的印象即将被改变——邓禄普堡,英国伯明翰最新的里程碑”。前卫的建筑改造设计在传统区域所发挥的再生作用展现了传统建筑对于现代设计的包容,这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体现着旧工业建筑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11]。
2.3 工业建筑再利用实践对“可持续”理念的推进与提升
英国的工业建筑再利用实践在“可持续”理念产生后,产生了一系列认知上的转变,工业建筑再利用不再是单一的博物馆模式,而被赋予更加丰富的文化、环境、经济价值。斯温顿铁路工程和邓禄普堡工厂的实践形成了一套工业建筑可持续再利用的示范体系。从认识与调查阶段到再利用设计阶段,再到经验总结阶段,某个工业建筑的可持续再利用实践经过一定时间的积淀之后,又成为下一阶段的案例依据,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循环可持续的(图14)。
3 英国工业建筑可持续再利用的经验及启示
3.1英国工业建筑可持续再利用的经验总结
(1)政府扶持下有效的组织机构及多种资金募集方式
在政府扶持下,英国产生一系列的组织机构及社会团体对工业建筑进行有效地保护,如英国遗产局保护计划、SAVE团体、英格兰策略联盟、遗产更新基金会等。资金来源也十分多样,包括政府、基金、企业、公众等。
(2)可持续的专业开发模式
从斯温顿铁路工程和城市亮点公司的实践中可以看出,从21世纪开始,英国已经产生了针对工业建筑再利用改造的专业开发商公司,并在专业学者的指导下,与建筑师合作,形成一种可持续运转的开发模式。
(3)建立相对成熟的保护制度和良好的实践指南
英国采取工业建筑遗产的分级登录制度,有选择性地对濒危工业遗产进行优先保护,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合理利用。英国在多方努力之下,建立针对地区的专业实践指南,对于区域的开发和再利用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
(4)可持续的社区理念及公众的参与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十分强调社区的概念:一方面,在工业建筑遗产中置入多种复合功能,强调基础设施、商场、产品等的共享利用,从而减少交通、节约资源;另一方面,建立公众参与管理制度,激发当地居民的积极性,注重对当地工业文明及历史的保护,从而引导工业建筑遗产向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5)尊重工业历史、创造未来空间
7 斯温顿城镇(绘图:罗文婧,以地图为基础绘制)
8 邓禄普堡轮胎厂改造前
9 各层平面轴测
10 中庭
11 天窗
12 室内效果图
13 邓禄普堡轮胎厂外景(8-13图片来源:http://www.urbansplash.co.uk/gallery/fort-dunlop)
斯温顿铁路工程和城市亮点的改造设计均注重对先进建筑构造技术的使用,在保留原有工业遗存和建筑结构的基础上,采用大胆超前的设计,创造灵活多用的空间,充分发挥传统工业建筑中独有结构所能创造出的意趣,设计出具有未来感的空间,展现传统建筑与现代设计的融合。绿色建筑理念也十分受建筑师青睐,包括最大程度利用光照、使用可回收材料、引入绿色植物、节约资源与能耗等。
(6)注重对整体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带动作用
英国强调在既有建筑区域集中开发,保护农村,并考虑周边环境,创造一个城市核心区,从而带动整个城市的经济增长。斯温顿铁路工程和邓禄普堡轮胎厂的再利用均成为所在城市复兴的起点。这些非常成功的再利用很大程度归功于对建筑潜力的精心发掘及对当地需求的回应。
3.2对我国工业建筑可持续再利用的启示
同英国旧工业建筑再利用成熟的研究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相比,我国的研究和实践则显逊色,至今还处于探索阶段。从1980年代以来,我国旧工业建筑经历从“大拆大建,推倒重来”到改造性再利用,不断吸取国外先进经验,取得了一定成就,主要形成3种再利用模式:博物馆再利用模式;创意产业园模式;工业文化公园模式。这些再利用实践作为一个阶段的探索成果,既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目前为止,我国仍然缺乏专业的政府组织机构对工业建筑的再利用进行引导扶持,不少工业遗产处于边发现、边利用的状态,缺少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工业建筑再利用开发。资金一般由企业或私人支付,仅有部分由地区政府补助,缺乏相关基金会的扶助,来源相对单一。因而应继续完善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估体系,加强对工业建筑遗产潜在价值的认知,建立相应的鼓励政策激励开发商公司的投入,促进专业团体及基金会的形成。
我国早期的工业建筑遗产开发利用中,社区的概念相对薄弱,利用模式十分单一,大多将工业建筑改造为创意产业园,缺少社区中心等混合多元的公共空间,缺乏公众参与。如早期的北京798艺术园区改造,由于其对公众社区理念的考虑较少,缺乏对当地需求的回应,日渐被公众冷落。因而,应当加强宣传引导,调动公众参与的热情,了解当地需求,建立复合多功能的社区中心。
14 工业建筑可持续再利用的循环过程(绘图:罗文婧)
我国的工业建筑遗产的改造再利用拘泥于对建筑内部空间的划分,前瞻性的设计理念较少,绿色建筑理念也常常由于资金匮乏而无法实施。现有的工业遗产再利用缺乏对工业文明应有的尊重,工业历史、工人生活、工艺流程、工业机器等都被忽略或移除,人们无法从目前的场景中获得过去的历史文脉,也很难找到未来的归属感。应加强建筑节能及现代化设计,注重对工业场景的还原与营造,找回工业空间的场所记忆。
我国的工业城市正处于大规模能源开采后的经济衰败与转型时期,在这种现状之下,以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建筑遗产为试点,借鉴国外经验,建立核心社区,对拉动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大有裨益。
近年来,政府对于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投资力度逐渐加大,一些优秀的改造案例开始出现:上海黄浦江沿岸的当代艺术博物馆,前身是南市发电厂,免费向公众开放,是一个共享的公共艺术空间与观景平台,与世博产业园、滨江步行道一起形成复合功能的城市广场与社区中心;2010年前后,我国涌现大量工业遗产博物馆,成为城市工业历史记忆的载体,如唐山工业博物馆、开滦博物馆、上海纺织博物馆等,形成我国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的新局面;2016年建成的首钢西十冬奥广场,在尊重工业遗存的基础上,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形成对话,以“忠实的保留”和“谨慎的加建”的方法赋予旧工业建筑可持续的二次生命,为我国之后的工业建筑可持续再利用奠定了良性基调。
4 结语
英国的工业建筑可持续再利用是在地源条件匮乏、城市发展饱和的状态下,于保护主义者和激进开发商之间找到的一种平衡,工业建筑再利用从单纯吸引游客和利润的角度转向对遗产本质的回归和尊重。可持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是爆炸式和一蹴而就的,它既代表对于原有建筑工业历史和文化意义的继承,又保证工业遗产的长期使用,使多个时代的文明融合在同一建筑中。我国目前正处于资源城市转型时期,面临大量工业建筑的遗留问题,当下的改造良莠不齐,因而学习和借鉴英国对工业建筑的可持续再利用理念便显得尤为重要。□
(致谢:感谢导师张路峰教授的指导及建议。)
注释
1) 谢尔班·坎塔库齐诺,英国前皇家美术委员会秘书长,著有《建筑的连续性:今日伊斯兰世界的建筑》等。
2) 托马斯·罗尔特,英国工业考古协会第一任主席,英国工业考古学的先驱。
3) 基思·福尔康纳,巴斯大学科技史中心客座研究员,在英国工业遗产记录的管理和形成、大西部铁路工程研究等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
4) 罗尔特纪念讲座开始于1975年,是英国工业考古协会第一个至今未曾间断的年度讲座。
5) RCHME是1908年英格兰政府设立的研究与记录古迹的专门机构,1999年起并入英国遗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