厕所革命在风景建筑中的设计实践
2019-07-01李竹李超竑LIZhuLIChaohong
李竹,李超竑/LI Zhu, LI Chaohong
1 厕所革命的爆发
如果上网搜索 “厕所革命”,会以这样的解释开头——“厕所革命是指对发展中国家的厕所进行改造的一项举措,最早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厕所是衡量文明的重要标志,改善厕所卫生状况直接关系到这些国家人民的健康和环境状况。”那么厕所在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是个什么现状呢?我从小生活在西部重镇重庆,回想1980年代初期,那时我在上小学,家乡的一座公厕因建造得像一栋美式木屋别墅而闻名,而在这之前,厕所的形象基本就是一个方盒子左右两个门,污物也是以旱厕的形式存放,内部环境可想而知。而这座“别墅厕所”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冲水式厕所,据说干净无异味,但我始终因忌惮其使用消费“高档”而未涉足一步。随后各地的公厕开始承包给个人建造或管理,并且开始收费,这一收就是20多年,有人甚至把厕所收费当成一个敛财的行当。为了消除厕所收费这个顽疾,国家计委办公厅在2001年还下发了《关于重申禁止公共客运场所厕所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于是,公共厕所——一个作为解决人基本生理需求的服务设施,“脏、乱、差、有偿”一直伴随着我成长的记忆,渐渐的,厕所“卑微”的标签逐渐形成,整个社会避而远之,即使是作为一个建筑师,厕所设计也被深埋在设计稿的最底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精神文明伴随物质文明发展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但是2005年前后发生的几起中国游客在境外不文明如厕的事件,把公共厕所这个长期被忽视的角色重新推回到了大众关注的视野。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公众逐渐意识到,关注公共厕所这类最基础的公共设施,实际上就是在关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品质,要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迈进,厕所需要来一次“革命”。2014年以来,厕所革命在国家的持续推进下,公共厕所正逐步从收费到免费、从景区扩展到全域、从城市扩展到农村、从数量增加到质量提升。
2 厕所革命与风景建筑
“厕所是旅游必不可少的基本设施,也是文明的重要窗口,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新形势下,我国旅游业要发展,必须解决一系列公共服务欠缺问题,其中尤为重要、尤为基础的就是厕所问题……”[1]从中可以看出国家大力推进厕所革命的决心。
2.1 相关政策规定
2016年《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标GB/T 18973-2016)正式发布并实施,为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点等旅游活动场所的为旅游者服务的公共厕所提供了设计、实施、评定的依据。厕所不达标,景区直接摘牌,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地方也陆续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以笔者所在江苏省为例,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在2019年3月发布的《江苏省旅游厕所建设与管理指南》更是将“厕所革命”的具体细则在深度和广度上做了一个提升(图1)。
2.2 景区公厕的特点
(1)风景中的建筑
无论是景区公厕还是乡村旅游点公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通常都是由于特定的地理或人文的景观吸引、聚集人群而产生的配套服务需求。因此,厕所作为一种特殊的风景建筑,本身并不服务旅游的目的,这是一个基本前提。
(2)景区厕所对景区的重要性
由于中国的假期特点和游人出行习惯,很多景区往往都在节假日出现客流高峰,排队等候在所难免,因此景区的停车场、售票处、餐厅和厕所矛盾比较突出,而厕所往往由于游客的焦急情绪成为被投诉的“重点”,游客很容易因为如厕时较差的体验而对整个景区产生不好印象。
(3)旺淡季的影响
与节假日景区火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平时客流量的“清淡”,这种景区客流量在旺淡季的激增锐减的现象,使得景区的厕所配置处于两难的尴尬境地。一方面是在长假、小长假时,似乎再多的厕位数也无法满足瞬时峰值的需要,游客在排队等候时的空间需求显得格外突出;另一方面淡季时闲置下来的厕位空间又为保洁、管养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这些都亟待设计去解决。
2.3 对景区公厕设计原则的几点思考
(1)“风景建筑”不是风景
在笔者看来,在自然面前,建筑永远是配角,景区秀丽、壮美的自然风光,是绝对的主角,游人慕名前往去看的是风景,作为景区里的风景建筑之一的厕所,应隐于风景、融于风景,至于“无意间”成为另一道靓丽的“风景”,并不能成为建筑一开始就“喧宾夺主”的理由。
1 江苏省旅游厕所建设与管理指南(图片来源:ATA工作室)
(2)景区厕所不应过分承担超出其角色的定位
“坚决纠正一些地方搞形式主义、搞所谓‘五星级厕所’的错误做法。”[2]不能简单地将“厕所革命”异化为“标新立异”,一些地方试图以“造网红”的方式来扩大地方知名度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笔者以为,“公共厕所”显然不适合承担这个角色,毕竟作为一个功能性很强的建筑,“立异”的结果通常华而不实的空间增加了管养的负担,牺牲了功能体验,造成建筑的不可持续(图2)。
(3)“量力而为”和“量体裁衣”
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讲,作为类型建筑之一的公共厕所和其他建筑并没有本质不同,只是在过去被刻意地摆在“卑微”的位置上而已。同样的,也不能因为国家现在大力推广“厕所革命”就无节制地夸大它的地位,让它承担无法承受之重。简言之,应依据地区发展的需要、资金投入、建设条件、管养能力来综合判定厕所的定位。虽然革新技术是“厕所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采用适宜技术也同样重要,除了具备节水、节能、环保这类基本特点的设施设备以外,诸如“厕位显示屏”“空气成分显示器”等智能化新科技,应该结合项目具体情况量力而为,毕竟“让厕所更经济、更环保、更便捷、更人性、更易维护、更耐用”是厕所技术革新的主基调。“各地应有针对性地解决旅游厕所建设管理中的难题,因地制宜地探索解决寒冷地区厕所防冻问题、缺水地区厕所冲洗问题的办法” “比如在无上下水系统依托的景区景点,应尽量选择使能污物自然化解、不造成环境污染的合适地点,加强自然通风措施,并采用生态厕所、沼气化粪等先进技术,保持厕所整洁。”[1]用这些适宜的技术在景区公厕设计上实现“量体裁衣”。
带着上述关于景区公厕设计原则的思考,笔者试图通过近年来在一些景区配套设施项目的实践,探讨其中的一些设计方法。
3 景区厕所的“内核”空间
既然景区公厕首先要解决的、也是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让人方便、卫生、舒心地如厕,以及为管养、环保创造必要的条件,那么景区公厕核心空间应满足以下几个要素:
3.1 紧凑、集约的功能
笔者不赞成设计利用景区公厕的“内核空间”来发挥,原因有二:其一,景区建设用地本来就非常宝贵,应该利用有限的空间高效的进行功能排布;其二,在如厕之前,人是非常焦躁、急促的。除了醒目的标识,更要求厕所内部的布局简洁、明了,让人一目了然,并尽量缩短“内核”中的交通距离。例如在南京汤山矿坑公园的配套设施的设计中,达到3A级旅游厕所标准的男卫、女卫、家庭卫生间、母婴室就是以一种紧凑而明晰的关系组合在一起(图 3)。
2 华而不实的空间代价(图片来源:百度百科“厕所革命”词条)
3 紧凑、集约的平面布置
4 易于保洁的细部(3.4图片来源:ATA工作室)
3.2 人性、舒适的内部空间
对于厕位内部的各种尺寸,在《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中根据等级的不同做出了相应的标准,其中不少是出于人性化考虑的量化标准,这里不再赘述。笔者认为针对使用者的心理,如何让人在如厕的时候感觉到自在、放松和私密,这就是设计的重点,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5点上:干净整洁、没有异味、光线舒适、适当的背景声和母婴幼儿空间。
干净整洁意味着避免过分的装饰装修。一方面是因为近距离的小空间尺度限制了人的视线,另一方面是人的焦急心情也无暇欣赏,而且考虑到公共厕所人流量大的特点,过分的装饰极易留下难以清扫的卫生死角,因此平整、精致、易清洁是设计的主基调(图4)。
避免异味的最有效措施是通风。虽然有些地方的气候特点有利于自然通风,但考虑到蚊虫、管养等诸多因素,较为稳妥的办法是在相对封闭的室内高处使用强排风,让负压快速排走污浊气体,同时室外的排风口应避免朝向人员密集地区(图5)。
光线舒适不等同于光线越充足越好,在厕所内运用过强的室内光反而让人有一种被暴露感,因此只要满足不昏暗的光环境即可,冷光源产生洁净感,暖光源产生温馨感,可根据场所需要酌情选择,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在室内营造自然采光的环境(图6、7)。
从隐私的角度考虑,背景音乐往往能掩盖掉一些如厕时令人尴尬的声音,让人更加舒心、放松,同时还能播放一些景区的宣传信息。
母婴、幼儿空间是体现厕所人性化的一个重要标尺。母婴室是方便哺乳期的女性及家人照料婴儿使用的空间,是景区乃至全社会的“亟需品”,以前大家很少带婴儿出游,原因之一就是觉得非常不方便。尿布台、哺乳沙发、食物加热、污渍清洗、吹干衣物……这些设备如能在母婴室设置到位,将极大地缓解哺乳期女性的忧虑(图8-10)。而幼童卫生间则是方便异性父母陪同、协助幼儿如厕的空间。在《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中,只有母婴室是单独设置,幼童卫生间和无障碍卫生间合并为家庭卫生间。不少地方在具体执行时,误解为家庭卫生间就仅供一家人使用。笔者认为,这只是一种最低标准,从小的性别隐私意识培养是目前整个社会都在逐步重视的问题。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特别是人流量大的景区,还是应将无障碍卫生间、幼童卫生间、母婴室分列设置(图11)。
5 室内空间上部的排风百叶设计
6 冷光源的室内效果
7 暖光源的室内效果(5-7摄影:钟宁)
8 适合多人使用的婴儿尿布台
9 哺乳空间(8.9图片来源:江苏省旅游厕所建设与管理指南)
10 育婴的设备
11 再次划分的家庭卫生间(10.11图片来源:ATA工作室)
12 可移动的集装箱厕所
13 弹性厕位
14 通用厕位(12-14图片来源:江苏省旅游厕所建设与管理指南)
15 可合并使用也可以单独关闭的“潮汐”厕所(图片来源:ATA工作室)
16 厕所的外延空间(摄影:钟宁)
3.3 弹性、可变的空间模式
中国的假期出行模式导致景区人流量的激烈涨落,再加上《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中男女厕位的比例要求,使得厕位数尤其是女卫的厕位数量在淡季时会造成大量的空置现象,这就为保洁、管养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和负担,目前国内的解决方式主要有:
(1)集装箱一体化厕位
将符合旅游厕所等级标准的设备设施集成在集装箱模块中,根据景区人流量的涨落进行灵活的调配(图12)。
(2)弹性厕位
通过隔墙的移动来实现厕位比的变化,以此来应对男女厕排队的压力(图13)。
(3)通用厕位
在尽量保证隐私的情况下,实现通用厕位可以从不同的开门方向分别进入(图14)。
(4)“潮汐”厕所
在有条件的景区,可按男女厕位比例的高配来分区建设,其中一部分厕位区域可以单独使用,或分别与男厕或女厕连通,或在淡季时完全关闭(图15)。
4 景区厕所的“外延”空间
相对于以往标签式的“一个方盒子左右两个门”的厕所形象,越来越多的新建厕所和改建厕所更加注重厕所的干湿分区和洁污分区,即在核心功能外设置一个外延空间,这个空间往往兼做门厅、休息厅等功能。尤其是在景区,高峰期排队人群的集散如果能在户内或半户外的空间内解决,将有助于缓解焦躁的情绪;同时这样的空间也有效地满足了家庭成员如厕完毕后的相互等候需要;另外,针对女性上厕所喜欢结伴的习惯特点,令人舒心、放松的外延休息交流空间也很重要了(图16)。
4.1 景区厕所的“在地性”设计
“场地是有灵性的,它不仅是自然界万物的舞台,也是承载着历史、文化、宗教和习俗的载体。”[3]风景区,由于其特有的自然和人文风光,让建筑的“在地性”问题尤为凸显,“建筑和场地结合应该成为一个整体,这是所谓在地性的原则。”[3]笔者在设计实践中发现,越是小心翼翼、怀有敬畏地关注场所里的一石一木,越能从自然中吸取创作灵感。
案例一:牛首捌厕系列
位于南京牛首山文化旅游区的景区厕所,就是带领游人去领略自然风光。在其中一处名为“眺望”的厕所,外延空间被塑造成一组沿等高线展开的盒子,游人进入建筑的过程,也就是眺望风景的过程(图17-19)。在另一处名为“隐匿”的厕所,外延空间被镜面不锈钢板覆盖,使得地处密林深处的厕所如同消失一般,反而引导人去重新阅读这片树林(图 20、21)。
案例二:南京栖霞山风景区的桃花扇亭驿站
17 名为“眺望”的厕所
18 沿等高线展开的盒子
19 从外延空间向外眺望
20 隐匿在树林中的厕所
21 反射是对场所的在地性思考
该驿站的设置是由于一年一度的红枫节游人配套服务需要,但因场地的局限,必须在一片枫香树林间设置供游人如厕的场所,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对树木的干扰,驿站不仅在形态上围绕着树干“盘踞”,而且上部使用自重较轻的胶合竹结构,基础采用浅基础,从而降低了对树根系的破坏程度(图22-25)。
4.2“复合化”设计
旅游厕所往往都设置在景区游人密集之处,人们在这里如厕、休息、整顿,因而会随之产生额外的配套服务需求及相应的管理用房。从土地高效利用的角度讲,将这些功能需求集中建设是有益的。常见的做法是,将厕所与设备间、茶室等轻质餐饮及一些无人售卖的设施空间集中建设,甚至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加入一些沙龙空间、宣教空间及阅读空间。“市场的嗅觉是最灵敏的,这种人群聚集后产生的一些垃圾时间和碎片时间,是互联网信息发布和体验的绝佳窗口,一些高科技的企业逐渐将产品推广的触角伸向前面讲到的厕所外延区域。当然有条件的情况下,为辛勤的环卫工人创造一处整洁的休息场所——环卫之家,为他们提供物品存放、休息交流、补充给养的场所更体现出人文的关怀。”[4]
案例一:中新生态岛景观驿站
该驿站位于南京江心洲西侧的长江沿岸,结合排涝泵站的控制、管理用房,集中配置驿站功能,以便为未来的环岛马拉松以及观江休闲市民提供配套服务,设计中将图书阅读点、无人售卖、信息宣教等功能融入了厕所的外延空间,使其在非常有限的用地条件下,实现了配套服务功能的复合化(图26、27)。
22 在树干间盘踞的厕所
23 由盘绕产生的室内空间
24 借树为景
25 室内空间围绕树来打造(17-25摄影:钟宁)
26 利用厕所屋顶打造复合空间
27 将泵房、驿站、休息、观江等多功能复合(26.27图片来源:ATA工作室)
28 驿站临山涧而建由桥进入二层(图片来源:ATA工作室)
29 临山涧一侧设置了茶室的功能
30 将品茶、休憩的功能融进建筑(29.30摄影:钟宁)
31 鸟瞰廊桥厕所
32 从树林看廊桥
33 晨曦中的廊桥(31-33摄影:钟宁)
34 廊桥厕所平面图
35 廊桥厕所的结构构成体系(34.35图片来源:ATA工作室)
案例二:南京栖霞山风景区舍利塔驿站
南京的栖霞山风景区是知名的佛教圣地,舍利塔、地藏殿作为重要的景点吸引众多香客,地处该景点附近的驿站,结合并利用了场地中的山涧来设计茶室空间,为登山的游客提供休憩和补给的服务(图28-30)。
案例三:南京紫东国际创意园廊桥厕所
该项目位于创意园东侧的景观绿带内,厕所以横卧在杉树林旁、洼地上的廊桥形式出现,紧凑而高效地满足了厕所的核心功能之外,利用廊下空间形成休息等待区,利用廊桥端头形成观景、沙龙空间,利用屋顶形成登高眺望平台,围绕核心功能营造出多功能复核空间(图31-37)。
36 廊下休息空间与屋顶眺望平台
37 观景、沙龙空间
38 胶合竹结构细部
39 胶合竹结构内部空间
40 依托泄洪渠建造的服务设施
41 钢与石的细部搭配
42.43 钢屋架细部(36-43摄影:钟宁)
5 建造技术
5.1 建筑品质的重要意义
不要轻视一个小小的厕所,因为如果想要把小东西做成高品质,反而更需要集成和管控,这就要求先进的设计理念、精湛的建造工艺、高效的管理水平等各方面共同积极作用,才能把厕所这类基础服务设施,做得安全、方便、舒适,让我们每一个人的出行更加的便利,这也是我们作为公民值得拥有的尊严。
5.2 建筑装配化的运用
当下的中国,各类产品、材料已经实现工业化、成品化,但在建筑尤其是公共性小建筑的结构建造领域,依旧是以粗放式的施工方式为主,像景区公共厕所这类小尺度的建筑更甚,粗糙的结构很多时候只能依赖后期外包装修去掩饰。因此,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在国家倡导的装配式建造的大趋势下,运用一些装配式的结构建造技术,可以获得如下的优势:提高项目的建造效率;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精细化的结构自身就具备展示性,省去了二次装修的投入。
案例一:南京紫东国际创意园廊桥厕所
廊桥的上部主体结构采用装配式胶合竹结构,其优势在于材料和钢节点都是在工厂生产、加工,保证了结构的准确性和精细度,现场采用吊装固定快捷、高效,缩短了施工周期,也降低了施工成本。胶合竹在本项目中主要用于:柱、梁、椽子、望板、墙板、格栅等部位,可以说,装配式结构施工对项目的高完成度功不可没(图38、39)。
案例二:南京汤山猿人洞景区游客服务设施
本项目钢结构的轻盈和胶合竹板的温润相互搭配,在泄洪渠旁的狭小场地内,完成高质量的结构施工,并借助钢结构屋架形成静谧同时又富有空间张力的室内效果(图40-43)。
6 结语
因此,风景建筑领域的厕所革命除了满足国家相关的标准、顺应相关的政策导向之外,更主要的还是应该在建筑学的范畴内,让建筑设计真正以人为本、以环境为重,弄清楚什么是真正的问题、什么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这才是作为建筑师的我们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