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化血红蛋白在急性脑梗死诊断和预后中的作用分析
2019-07-01王海燕闫新政李天保丘首原
王海燕 闫新政 李天保 丘首原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第九人民医院内科,广东佛山 528203
[关键字] 糖化血红蛋白;脑梗死;糖尿病;梗塞灶
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来说,测定其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可帮助辨别出患者的疾病发生原因,包括原发性或应激性,血糖异常升高是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常见症状,因此对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检测能反应出患者近期的血糖状况[1]。经大量临床研究发现,比较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患有脑梗死伴糖尿病患者要显著高于健康者[2]。有相关研究显示,即便在正常范围内,偏高的糖化血红蛋白也更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可用作预测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3]。本文主要通过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梗塞灶大小的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对糖化血红蛋白的发病机制,脑梗死与糖尿病的相关性、监测控制血糖对脑梗死意义重大等方面进行了综合阐述,以期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96例住院患者,包括男59例,女37例,年龄45~85岁,平均(61.1±13.2)岁,病程1~3年,平均(1.8±0.3)年。其中包括32例糖尿病史、14例冠心病史、81例高血压史。44例患者出现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升高,为升高组,52例血糖正常,为正常组。经统计学处理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符合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2)自愿加入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3)无慢性传染病、肝肾功能病变、血液系统病变、肿瘤及结缔组织病变等。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5d之内经头部CT检查所有患者确诊为颈内动脉系梗塞。根据pullicino等[4]提出的方法计算梗塞灶的体积(cm3):长×宽×CT扫描阳性层数÷2。在患者发病后的72h之内空腹状态下采集患者的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血糖>6.1mmol/L为血糖升高,糖化血红蛋白>6.79%为糖化血红蛋白升高。标准:给予抗血小板聚集和脑细胞活化等药物治疗所有入院患者,使用脱水剂治疗脑水肿患者,升高组接受胰岛素治疗,观察患者病情。检测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仪和免疫抑制比浊法进行测量,对标本进行回收试验,将被分析的纯品标准液加入样品中,成为分析样品,原样品加入同量的无分析物的溶液作为基础样品,然后用实验方法分析,两者测定结果的差值为回收量。
1.3 观察指标
对血糖升高组及糖化血红蛋白升高组与正常梗塞大小进行比较,比较各组FPG、HbAlC水平统计结果,分析血糖升高组与正常组预后的关系。
1.4 疗效评价标准[4]
参照第二次脑血管病会议相关标准分为6级:基本痊愈,明显进步,进步,无变化,恶化,死亡。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明显进步:神经功能缺损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减少0~17%;恶化:神经功能缺损增加38%。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明显进步+进步)/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以[n(%)] 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糖升高组及糖化血红蛋白升高组与正常梗塞灶大小的比较
血糖升高组(含糖化血红蛋白升高者)44例,平均血糖8.371mmol/L。26例糖化血红蛋白升高组的平均糖化血红蛋白11.59%。血糖升高组及糖化血红蛋白升高组和正常组梗塞灶大小的比较。梗塞灶体积与正常组相比,血糖升高组和糖化血红蛋白升高组显著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21,P=0.003)。见表 1。
表1 血糖升高组及糖化血红蛋白升高组与正常梗塞灶大小的比较
2.2 三组预后情况的比较
正常组的有效率高于糖化血红蛋白升高组,高于血糖升高组,无效率低于糖化血红蛋白升高组,低于血糖升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预后情况的比较[n(%)]
2.3 三组FPG、HbAlC水平统计结果
糖化血红蛋白升高组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率高于血糖升高组,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三组FPG、HbAlC水平统计结果
3 讨论
糖化血红蛋白参与脑梗死的具体机制应为:首先,糖化血红蛋白经过某些途径,如活体进行传播,将机体内的氧化反应激活,使得超氧离子和氧自由基大量生成,浓度较高的糖化血红蛋白使得氧离曲线向左发生偏移,使得氧和血红蛋白的离解程度被降低,同时降低了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导致组织缺氧的情况发生,糖化血红蛋白同时在脑组织内沉积,损伤大脑细胞和脑部功能,造成脑部功能障碍[5];(2)糖化血红蛋白对血管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细胞膜有激活作用,进而导致这些细胞膜受体发生生物学反应[6-7]。相比健康者,糖化血红蛋白受体在血管壁上的表达较低,但若有患者患有血管性病变,则具有较高的表达[8]。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在血管内皮下和细胞外基质产生反应,使其发生动脉粥样硬化;(3)糖基化后的红细胞膜蛋白可以提高红细胞对血管内皮的粘着性,使细胞内产生显著的变化,增加IL-6分泌,进而增加FBI浓度;(4)与受体相结合后的糖化血红蛋白会激活凝血系统,增加合成内皮素-1,减少内皮细胞表面血栓调节素,形成血栓和血管收缩[9-10]。
作为衡量血糖控制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糖化血红蛋白能够对患者近两个月以内的血糖控制情况进行直接的反映,从而为临床医生的治疗提供相关的依据[11]。有研究发现,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越高,则越容易发生慢性并发症,而反之则会降低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和危险性,还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微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所以在慢性炎症的发生过程中可以依靠血红蛋白指标进行判断[12]。有学者经过大量研究证实强化治疗能够显著预防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在DCCI的著名研究中,肯定了尽早达标这一目标,因此可以说明控制血糖的最终目标就是将血糖长时间稳定在稳定、安全的范围内[13]。在ADA年会中,ADA将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的重要影响看待的十分重要,甚至和胰岛素的面世相比较,认可血红蛋白是检验血糖水平的黄金标准,因此是所有糖尿病患者必须测定的项目之一,应每年检测2次或以上[14]。
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经常合并有血糖增高,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定可明确其为应激性升高抑或原有糖尿病所致。作为蛋白质和葡萄糖份子结合形成的产物,学糖化血清蛋白的测定能够直接的反映出糖化血浆蛋白质在血浆总数中占的比例。一般有7/10左右的白蛋白质有20d的半衰期,所以对糖尿病患者的学糖化血清蛋白进行测定可以对患者进2 ~ 3周的血糖情况进行反映,在此过程中不会因血糖水平的波动而受到影响[15]。
临床认为糖尿病患者发生脑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是高血糖,且资料显示神经缺损成熟和糖化血红蛋白以及糖化血清蛋白浓度呈正相关关系。在对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时,若患者有血糖增高的情况,可使用胰岛素静脉注射治疗,并用普通的胰岛素处液体中含糖量,在紧急治疗之后,若患者的血糖水平恢复正常或者显著下降,可以在恢复期间口服降糖药物进行控制和治疗;若患者为脑梗死应激性血糖增高,可在急性期进行降血糖治疗,恢复期则不需要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血糖水平高是引起糖尿病后梗死预后效果不佳的重要因素。在本研究中显示,血糖升高组平均血糖8.371mmol/L,糖化血红蛋白升高组的平均糖化血红蛋白11.59%。梗塞灶面积与正常组相比,血糖升高组和糖化血红蛋白升高组显著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21,P=0.003)。有效率和无效率相比较,升高组分别高于和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效果和糖化血红蛋白以及糖化血清蛋白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关联,究其原因,可能与无氧代谢使细胞内乳酸增加有关。因此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有助于改善脑梗死合并高血糖患者的预后效果,及时的控制住疾病,对于有家族遗传史的患者应提前防治,定期检测和筛查,达到降低脑梗死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