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2019-06-29韩颖

科学与财富 2019年36期
关键词:人与自然生态文明

韩颖

摘 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十九大报告再次阐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基础,旨在挖掘其理论精髓,并结合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在马克思自然观的指导下如何更好地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文明;人与自然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继承与创新,最大优势在于将人类社会融入到完整的自然系统之中,认为人与自然是自然观的两大核心内容,具体阐释为以下三点内容:

第一,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由于自然界的先在性,自然先于人存在,人类社会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从自然界获取生存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因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又依赖于自然界,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第二,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桥梁或纽带。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人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马克思认为实践活动是人与自然联系的媒介,并论述了实践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重要意义。

第三,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我们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创造一个可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可持续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生产方式虽发生了一些变革,但片面追求经济的粗放型经济模式依然存在,是造成生态问题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我国基本上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片面追求GDP的高速增长,不考虑自然环境的承载力,从而导致环境的承载力和供给力的失衡,生态危机加重。同时生产者在开发过程中,由于生态保护意识弱,在开发自然资源的过程中造成对资源使用的无形浪费,生态环境更加脆弱。另一方面,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比例一直在加重。重工业生产是从自然界直接获取原材料,这一类工业的特点就是高消耗和高污染并重。重工业企业为获取经济利益,采用“先污染,后治理”的方针,或者“污染不治理”,忽视了自然资源的可再生能力,加剧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

(二)公民生态保护意识薄弱

人类一直以来受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理念的影响,处在人与自然彼此对立的误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盲目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忽视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自然的利用超出了自然的承载力,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环。近年来,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环保部门开展了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生活中随处可见环保的标语,都是为了纠正人民对我国生态理念的错误理解,提高环保意识。但是我国公民对生态意识一直处于认同度高、践行度低的尴尬状态,绝大多数公民认为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主体是我国的政府部门,只有少数认为公民才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主体。

(三)發达国家污染产业的转移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后,我国成为经济全球化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看准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将大量科技含量低、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转入我国,对我国的生态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环,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危害。正如学者郭芳指出:《今日美国报》曾报道,“全球范围内每年会产生的电子垃圾成千上万,其中被运输到中国的大约多到一千四百万吨到三千五百万吨以上,在这些电子垃圾中,日本有色金属废弃物,铜、铝等,大约会有百分之九十以上被运送到中国。”

三、运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思考

为建设美丽中国,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我们必须从哲学的角度重新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运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精髓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生态产业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转变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为集约型的生态产业发展方式,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高效益化、低能耗化、低污染化、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为特点的全新工业化发展模式。生态产业是和新型工业化道路一脉相承的产业模式,是遵循生态学规律和知识经济规律建立起来的集约型工业模式,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进而转变传统产业的生产、销售和流通,获得更大的生态产业经济效益。其次,要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借鉴国外工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创新工业技术,研究开发新能源,实现从污染的“终端治理”到“源头根治和过程防治”的循环经济模式的转变。最后,我们更应该响应党的号召,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教育,建设生态文化

要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教育,宣传生态环保知识,通过全民的共同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的生态文化。

第一,要借用政府宣传部门、主流媒体和学校的合力,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进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教育,形成一种浓厚的舆论氛围,纠正人们对于生态文明理念的认知偏差。例如,统一部署全国范围内的各种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竞赛活动,讲座等,鼓励关于生态文明的各种文学艺术创作。

第二,转变中国人的消费方式,倡导绿色健康的消费方式。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每一位社会成员的支持和努力,我们要充分发挥公民的主体作用,全民践行绿色健康的消费理念。

(三)构建和谐生态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全球生态治理

生态文明建设已不是我国独有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成为了全球的焦点问题,因此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国际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因此,我国政府不仅要充分借鉴和吸收他国先进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已经取得的成功实践经验,同时更应该进行国际化方面地的交流与合作,构建生态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更重要的是在国际交流过程中,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警惕西方国家的“生态侵略”,促进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高荃.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D].渤海大学,2016.

[3]李洁.论马克思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中央民族大学,2015.

[4]李亚飞.马克思人化自然观视域下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5.

[5]郭芳.从“洋垃圾”输入论实现中国垃圾资源化[J].财经理论研究,2014(6).

[6]温银玉.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发[J].现代交际,2019(3).

猜你喜欢

人与自然生态文明
切实做好防沙治沙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分析《青草在歌唱》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文化哲学中人类基本的文化关系的论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