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乐记》中“乐教”思想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

2019-06-29胡甜雨

科学与财富 2019年36期
关键词:乐记乐教文化自信

摘 要:《乐记》是儒学的重要音乐典籍,具体探讨了音乐的审美价值及音乐的政治价值,其中包含的“乐教” 思想也是儒家重要的教育理念。将“乐教”中丰富的德育和美育资源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对补齐高校思政工作的短板,创新高校思政工作的方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乐教;《乐记》;文化自信

《乐记》是先秦时期儒学的重要音乐典籍,是儒家音乐教育理论与音乐美学理论的集成;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音乐理论著作。《乐记》全本十一篇主要论述了乐的产生、乐的审美特点、乐的内涵与其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乐与情绪情感的关系、乐与社会的关系等。《乐记》里的“乐”并不单指音乐,而是一系列艺术类别的总称,《乐记》中最核心的论点就是音乐与道德的关系,就是音乐的德育作用,也是儒家教育思想中所提倡的“乐教”。“乐教”是指用音乐教育帮助人们提升道德修养,淬炼人格心性,强调音乐的德育及美育作用;同时儒家认为“乐教” 还有政治功能,具有移风易俗、维护纲纪伦常、促进社会和谐等作用。

《乐记》中蕴含了宝贵的教育经验,通过对“乐教” 中优秀教育资源的总结和提炼,结合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对补齐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短板,增强高校思政工作的时效性、吸引力,拓宽高校思政教育的渠道有著重要意义。

一、《乐记》中蕴含的德育资源

(一)音乐具有教化功能

孔子曾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①的教育观念,他把音乐教育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认为只有通过“乐教”的洗礼才能成为一个道德品质完美的人。《乐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论述了音乐对人的教化功能。第一,音乐能表达人内心的想法,“凡音起也,由人心也。人心之动, 物始之然也。”②也就是说,音乐产生于人的心理活动, 而人的心理活动则是由客观事物引发的;“君子动其本, 乐其象,然后治其饰”③说的是君子在创作音乐的过程中, 以内心的情绪、情感作为创作灵感,以声音为表达手段, 然后用音乐手法进行组织修饰及加工,这说明一个人的思想修为、文化素养、道德品质等是能通过音乐表现的。第二,音乐能影响人的情绪以及个性。“是故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啴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淫乱。”④纤细、微渺、急促的音乐会让人产生悲伤的情绪;宽广、辽阔、旋律线条较长、节奏变化较少的音乐会使人心情舒畅……宽舒、浑厚、流畅、和谐的音乐会使人变得慈爱;散乱、邪恶、放纵、轻佻的音乐则会使人淫乱,也就是说音乐会对人的内在情绪和外在表现造成影响,不同音乐类型对人的影响也有差别。第三,音乐能约束和端正人的行为。“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伸, 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听到雅颂之类的音乐,人们的胸怀就会逐渐变得宽广;拿着盾、斧一类的舞具,练习俯、仰、屈、伸的舞姿, 人们的容貌就会变得庄严;排列舞蹈的走位,合着音乐的韵律,人的行为就会变得端正了。

(二)音乐能够促进完美人格的形成

在儒家文化中,培育一个人的完美人格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而儒家文化中一个具有完美人格的人应是“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⑤。儒家文化对美好人格的要求就是“君子”。《乐记》中也探讨了音乐和人格塑造的关系。首先,在儒家文化中好的音乐应该是“尽善尽美”的, 虽然“尽善尽美”最先说的是音乐,但内在指的是人格修养;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写道:“美者,声容之盛。善者,美之实也”⑥。在儒家文化中相对于乐的形式(美) 而言,更重视乐的实质(善);相比起音乐上的“善与美” 更重视人格上的“善与美”,所以说《乐记》中写道:“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⑦。其次,音乐能够伴随人的终身成长和发展,“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⑧。人要时刻通过音乐等高雅艺术来提升品位与修养,使人产生平易、正直、慈祥、善良等多种优秀品质,促使人去追求更高层次的人生理想。

二、《乐记》中“乐教”思想如何作用于大

(一)运用“乐教”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面临着实效性不强、感染力与参与度不佳等问题。将“乐教”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人天生就对音乐有审美欲望这一特质,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吸引力;运用音乐能反映人的内在想法、影响人意志品格的特点,从提升高校学生审美水平及审美情感出发,进而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将较为死板的知识灌输形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变为“知行合一”的感性教育模式,将宽泛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教育转化为具体的体验式教育,让学生在“乐教”的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利用“乐教”帮助大学生完善人格

马克思在论述人格时用了“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来总结,而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一直是高校思政教育的薄弱环节。人格教育的缺失必定导致大学生的人格缺陷,导致共情能力下降、自私、冷漠等后果,如果人格教育的问题不解决,高校思政教育就是无根之树。而借鉴“乐教” 中对人格培养的经验,无疑是帮高校思政教育补上了短板。“乐教”的教育模式能使人在“知、情、信、意、行”等多方面得到洗礼,不仅仅局限于技巧与知识的学习,而更重视人内在的发展,特别是对人格的锤炼与培养。通过欣赏和演奏音乐,锻炼人的心性,提升人的审美能力和品位,从而达到提升人的道德水平,促进身心与人格和谐发展的目的。

(三)利用“乐教”帮助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共同构成了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主体。文化自信的基础是源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性格、认知、思维等,同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促进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乐教”思想正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中国传统音乐、舞蹈等多种传统文化形式,以吸引大学生去学习、了解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的最表层出发, 逐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最终产生对中华文化精神内核的认同,从根本上坚定树立文化自信的基石。

注释:

①见《论语· 泰伯》。

②见《乐记·乐本篇》。

③见《乐记·乐象篇》。

④见《乐记·乐言篇》。

⑤见《论语·雍也》。

⑥见(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⑦见《乐记·乐情篇》。

⑧见《乐记·乐化篇》。

作者简介:

胡甜雨(1993-),女,汉族,山东省淄博市人,淄博职业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乐记乐教文化自信
《朱载堉<六代小舞谱>学术复原与“乐教”》(插图)
乐籍西译:五种《乐记》西文译本、译者及其传播
Towards Semiotics of Art in Record of Music
论《乐记》的辩证思维
浅谈孔子的乐教思想对当今音乐教育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孔子乐教思想研究述评
综述现当代学者对《乐记》中音乐美学的研究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韶乐· 乐教与美育——《韶乐》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