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留青竹刻的新媒介传播初探

2019-06-28刘思阳邢丽梅吴俊毅

新丝路(下旬) 2019年7期
关键词:新媒介保护传承

刘思阳 邢丽梅 吴俊毅

摘 要:留青竹刻作为传统的手工艺品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是常州三宝之一。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留青竹刻如其他传统民间手工艺一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绵延千年的传统文化,如何在新媒体时代更好的利用自媒体等新媒介平台保护与传承留青竹刻等传统民间手工艺则成了时下关注的话题。

关键词:留青竹刻;新媒介;保护;传承

留青竹刻(即平雕、皮雕)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手工技艺的代表作品,更是一项拥有古老历史的雕刻技术。所谓留青竹刻技艺就是用刻刀在竹的表面青皮上雕镂绘制所需图案,再小心铲去除了上层竹青以外的剩余部分,使竹青下面的竹肌显露出来。由此,整个雕刻图形就产生了细腻的图底变化,而这就是神奇的留青竹刻完整的产生过程。

常州有“三宝”即常州梳篦、留青竹刻以及乱针绣,留青竹刻便是其中之一。留青竹刻不仅仅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拥有着丰富多姿的文化涵养,更体现着雅致的传统手工艺术。常州作为留青竹刻的创作地之一,它赋予了常州更为丰富的艺术内涵,而常州也孕育了留青竹刻的文化气息。

留青竹刻这项传统手工艺虽然历尽了数百年的荏苒岁月,依旧散发着迷人的光彩。由竹子所雕刻出的臂搁、匣盒、笔筒、扇骨等物品的雕刻方式看上去十分精细巧妙,其外部更饱含光泽。由其所雕刻出的物件可供人们放在手中赏玩抚摸。历经时间的洗礼,物件的竹肌颜色会逐渐变得深邃,雕刻的图案也會越来越清晰地呈现于人们眼前。留青竹刻的刀法或蜻蜓点水、或苍劲有力,很多精妙之处都是经过细细打磨勾勒出来的。通过充分利用刀痕的深浅,青皮的高低起伏,表现出中国的传统水墨写意画和中国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

一、留青竹刻的发展历史

竹刻艺术有着沉淀千年的历史,其产生的年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而“秦”则是最早留有竹刻艺术存在痕迹的时代。流传至今的部分竹器上有较早的竹雕纹案。诸如长沙马王堆西汉墓的“彩漆龙纹竹勺”,这是现存较为熟知竹刻出土文物。它的竹勺呈现为龙的纹案以及编辫纹案,采用了浮雕和透雕两种雕刻手法。而唐代留存至今还能够看到的留青竹刻作品,是后传入日本正仓院的雕竹尺八。其雕刻方法采用留青技艺,保留了青筠作为物象,以去除青筠下面露出的竹肌为地。至明代中期,历史悠久的竹刻艺术蓬勃发展,竹刻也得以成为专门的艺术门类。

明代的竹刻艺术主要流行有三个流派。一是嘉定派,其以深刻表现高浮雕或圆雕的刻法为特色;二是金陵派,其以浅刻或略施刀凿即可成器的刻法为特色,代表人物濮仲谦;三是以留青作阳文花纹的刻法流派,代表人物是张希黄。[1]张希黄在唐代留青竹刻技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创造出了“阳文浅浮雕”的留青雕刻技法。这种技法是将竹子上部的青皮去除以作为基底,然后在竹青上进行雕刻,其雕刻主题大多为山水题材,做工精细好似身临其境,张希黄先生的竹刻直接推动了留青竹刻的发展。

民国时期之后,随着徐素白、白士风两位先生的出现,龙城常州逐渐成为留青竹刻的核心要地。至现代,竹刻鉴赏家王世襄在其专著《竹刻》中列举了当世留青竹刻五杰,其中常州占了四位,分别是白士风、徐素白、徐秉方、范遥青。[2]常州留青竹刻如今仍然是由徐派、白派两大流派在发展。徐氏一派讲究“写意”,诸如徐派传人徐素白之子徐秉方、徐秉言为例。徐素白会自己进行绘画,然后将所绘图案进行雕刻。他更多地使用留青浅刻,运用阴阳雕刻的技艺,形成层次鲜明的作品。此外,他经常使用自己的画稿进行雕刻,更有甚者直接将刻刀作为画笔,在竹子上进行绘制。徐秉言,徐素白之子,自幼跟随父亲学习竹刻并师从国画大师唐云,继承和发展了家学,又独创了红木、紫檀木浅刻,在写意表现手法上有所突破,作品生动传神。白派则讲究“写实”,成其衣钵者主要是白坚仁、白雪飞、范遥青等。具有“农民竹刻家”称号的大弟子范遥青,除了会雕刻师傅白士风所擅长的花鸟人物之外,还会刻意突出自己的乡野情怀,诸如将白菜、萝卜等农作物产品都融入其中,将留青和深雕两者相结合。

二、留青竹刻的发展问题

常州留青竹刻是常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项目之一,就目前而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仍然不够。虽然目前留青竹刻艺术仍然存在,但仅限于少部分传统工艺爱好者与雕刻家们还在关注着这项艺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留青竹刻与其他传统手工艺品一样,逐渐地成为一种小众文化。留青竹刻并非生活必需品,所以其在推广方面不易被大众所知。故此,留青竹刻的发展情况开始面临着严峻的问题。

1.留青竹刻后继无人

作为传统文化,留青竹刻的制作手法需要经历长时间的实践,是创作者日积月累的成果。况且留青竹刻的传承形式一般都是师徒相传,只得言传身教,耗费时间较长。留青竹刻的传承人大都面临着老龄化问题,传承人背负着将手工艺制作技艺传承给后人的责任与使命,一旦没能将其传承给后人,则将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其次,留青竹刻主要依赖于手工制作,生存环境困难,使得年青一代力量望而却步,他们不愿意静下心来认真学习手工艺。目前常州从事留青竹刻的人并不多,其可持续发展前景令人堪忧。面对经济利益,竹刻家出现的浮躁心境,缺乏创新动力,雕刻不出表现当今时代精神和情感的好作品。

2.留青竹刻的产业化发展困难

留青竹刻的工艺特点,因为竹子坚韧,费工费时,一件作品往往需要一两个月,甚至一年半载才能完成,成品效率低下,一个竹刻家一年刻不了几件作品,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传统民间手工艺一般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且规模都不大,甚至出现以家庭手工作坊形式进行制作。有的企业为了赚快钱,采用未经严格加工的竹片,刻工粗糙简陋,廉价的竹刻品充斥市场,久而久之市场秩序被严重扰乱。不仅如此,传统手工艺企业一般存在经营比较分散、管理模式比较落后、产品缺乏创新等问题,其结果直接阻碍了手工艺品的发展。

3.留青竹刻缺乏更加完善的政策保障制度

目前常州市政府对留青竹刻采取了一定的政策措施,但是与真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一定距离。管理缺乏统一的标准,部门之间分工不够明确,在执行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权责不明的情况,相互推卸责任,导致相关政策未能有效的执行,只留于表面形式。另外,保护留青竹刻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才的投入,而目前对此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保护民间工艺的资金远远不够,致使手工艺人没有足够的物质条件支持,无法进行深度的钻研。缺乏良好的专家研究团队,没有形成科学、合理、有效的理论指导,没有先进的技术手段来促进对留青竹刻更好的研究。缺乏宣传的平台,创作者在创作完成后,没有欣赏者、没有展示手段,作品最终只得被束之高阁。

4.留青竹刻的商业推广面不宽

留青竹刻作为一项传统的雕刻艺术,往往只能吸引部分雕刻艺术家与传统手工艺品的爱好者。其作为非生活必需品,大众难以产生购买欲望。因此,留青竹刻难以吸引大众,更难以向大众推广。

5.留青竹刻发展缺乏创新意识

留青竹刻目前只属于小众文化,关注这一类事物的人少之又少,其创作题材大都以国画为主,很少涉及其他方面。常州的留青竹刻作品主要是笔筒、臂搁等,艺术价值较高,本身不太具有实用性,只有真正喜爱此类物品的人才会选择收藏。普通大众对其关注度不高,使得留青竹刻无法渗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中。

三、留青竹刻的创新性传承

1.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在经济市场发展下屡屡受到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民间艺术面临着消亡的趋势,政府应该规范相关政策,加强领导,明确留青竹刻的发展方针、发展思路,对其进行引导。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留青竹刻的法律保护,对于市场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进行抵制,对不良企业进行规范。同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传统文化的发展,相关人员必须做到有指导性的保护和传承。文化部门应当建立留青竹刻博物馆、留青竹刻工作室等,同时做好大力宣傳,增强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意识,提高大众的文化素养,让留青竹刻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让人们更加了解留青竹刻技艺,更好体会关于留青竹刻背后的故事。

2.现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得到了国家与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已经给予了传统民间手工艺相关的资金支持和政策补贴。但同时,政府也可以加大对传统民间手工艺者资金和人才的保护和支持,促进留青竹刻的可持续发展,让传承人或继承者有所收益,以此吸引更多的人来学习此手工艺。同时应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如为了更好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及,可以将宣传推广工作进驻高线,建立专业的课程教育。也可以设置传承人研究培训计划,设立相关培训基地,培养传承人手工技艺能力,加强年轻人对留青竹刻的了解,认识到其发展潜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发展队伍中,从而缓解后继无人的困境。

3.提高留青竹刻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就要改变其分散的状况,要将民间企业相结合起来,整合资源,提高手工艺产业化规模,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各个企业间增强合作,避免恶性竞争带来的危害,实现资源最优化,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注重留青竹刻的产品包装、设计等,树立品牌意识,完善产业链,扩大销售范围,从常州扩散到周边城市乃至于全国。

4.利用互联网时代的新科技新手段,对留青竹刻进行创新性发展。在互联网+时代,可以建立网络购物平台,借助电商平台的大数据分析,结合线上线下销售,通过汇集消费者的大量数据,进行精准分析,从而把握市场的动向。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开拓创新,调整留青竹刻工艺品的制作,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留青竹刻的发展寻找新的市场。同时也可以利用新媒体的发展,将留青竹刻借由新媒介渠道传播到大众的视野中,让手工艺品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光彩。如可以通过非遗博物馆、非遗体验馆来传播。现如今,人们参观博物馆的体验感,互动感,要比博物馆如何设计布置展览摆放展品更为重要。因此,可以设计一些有关留青竹刻的全方位视频操作(如留青竹刻历史的VR视频回溯,留青竹刻雕刻过程的VR体验等)来更好的增添受众的参观乐趣。此外,还可以利用新媒介扩散传播。例如通过抖音等短视频传播平带传播借由自发性和趣味性的宣传使留青竹刻更好的走近大众视野。还可以通过如朋友圈微商,微信微店等对留青竹刻器物的售卖。

5.让留青竹刻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在创新性传播过程中,要注重在留青竹刻中加入更能吸引人们的现代化新元素。更可以改变其用途,如作为书签、挂件、发饰等。使得留青竹刻更好的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让更多人可以日常使用,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或可以使留青竹刻与其他非遗物质相结合,赋予其更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意义。

四、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的记录保存已逐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手工艺类文化作品重要的传承方式之一。目前对于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都离不开新媒介的传播,需要在已有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发掘,并且结合现有条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留青竹刻作为一种小众文化,面临着后继无人、缺乏创新等突出问题,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也需要高校科研单位共同努力,可以通过建立非遗数字博物馆、非遗VR体验馆等多种平台,利用新媒体时代数字化记录的收藏方式,让大众更好地认识了解到留青竹刻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基础上利用好互联网平台进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播,让小众文化逐渐走进千家万户,让更多人发现其中的乐趣。传统文化是先辈们留下来的文明瑰宝,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

注释:

[1]张展、靳彦乔.竹木牙角器收藏知识30讲[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5

[2]周君颖、李洁、张笑然、张妍.网络时代常州留青竹刻的保护与传承[J].名作欣赏旬刊,2017(12):112-115

参考文献:

[1]张犇.常州留青竹刻艺术性分析[J].美与时代(上),2010(11)

[2]叶澜、裴海.竹刻工艺的传承与保护——以常州留青竹刻为例[J].美与时代(中),2015(3):63-65

[3]卞证.常州留青竹刻艺术的传承及保护[J].美术教育研究,2016(23):41-41

[4]李琳.世界进入特权时代[J].魅力中国,2014(1)

猜你喜欢

新媒介保护传承
浅析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协调发展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论国产青春片的青春消费与怀旧叙事
媒介融合的内涵、典范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