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研究
2019-06-28张一思
摘 要:我们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并始终把它作为全党工作的重点来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明显改善,但是诸如农村全面脱贫、留守儿童教育和留守老人养老等问题依然严峻。乡村振兴战略,为“三农”问题细化和解决带来了新契机,同时也是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事业的重要机遇。要通过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就要在努力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的多元化健康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一、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重要意义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着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十九大中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三农事业发展提供了更符合农村发展现实需要的发展规划,这就要求重点解决农村发展中的缺陷问题,补齐发展中短板,破解发展中的一系列难题。在这其中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和发展水平对于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
完善和发展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是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重要环节,也是乡村振兴成果的直接表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状况决定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运行状况,甚至决定着农民的基本生活状态。有效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才能保障公共服务体系的良好运转,才能有效地缩小城乡间发展差距,使改革发展成果能够惠及全民,体现机会公平和均等,保障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发展不仅不仅农村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助推剂。通过公共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真正富裕起来,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转化为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热情和主动性,成为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加大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能够有效降低农民在教育、医疗和农业生产中的成本,间接地使农民收入增加。对老龄人口、残疾人和重病患者等特定人口的有效保障,提高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从而促进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二、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首先,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越来越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逐渐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服务体系。我国各级政府不断优化各级政府的财权事权,使事权和责任逐步合理化。从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带动我国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转变和改革,形成了政府主导型模式,并逐步向政府与市场、社会合作供给的多元主体协同供给的格局。近些年,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提出,我国财政政策不断向农村倾斜,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不断扩大,有力保障城乡居民共同享有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保障。
此外,农村公共服务还不完善,尤其在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第一,虽然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但是公共服务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不高;其次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导致了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单一,缺乏相应的制度要求造成供给过程的混乱。再次,在整个供给体系中缺乏供给主体与农民之间缺乏积极有效的沟通和共同参与的决策机制,导致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出现责任不到位和寻租腐败等问题。
究其原因,有如下四点:第一,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二元结构虽是由新中国谋求发展面临的严峻国内外经济环境所决定,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这一体制的弊端日益凸显,导致了城乡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发展。第二,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单一,相应的决策制度不健全,造成政府供给缺乏有效监督,使得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达不到预期水平。第三,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在提高,而政府与农民需求之间缺乏长期有效的互动机制,政府缺乏及时准确的公共服务需求信息,还有农村公共服务绩效尚不能有效考核监督,不利于公共服务长期有效发挥作用。不能实现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这无疑为实现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与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无形中增加了阻力。
三、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给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具体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对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新要求和新机遇。
首先,推动产业兴旺需要公共服务现代化发展体提供支持。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要求,在农村供给侧改革发展中,对于基本生产用机器装备和水利设施,以及提升农产品质量和促进农产品销售等问题,需要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建设和完善中予以考量,提供必要的保障措施。
第二,落实生态宜居要求公共服务生态化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们对在保持良好生态环境同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有了深刻认识。公共服务供给也必须考虑长效问题,实施农村生态小流域建设,推进“厕所革命”,实现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合理保护和利用农村自然风光推进田园风光休憩、观光、养生、生态教育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第三,助力乡风文明要求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现阶段农村文农村公共文化设施陈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较少且服务内容单一;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匮乏,部分乡村仍然存在婚丧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这就需要公共服务在注重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重视公共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通过文化下乡、电子政务平台等网略化手段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摒弃陋习,弘扬优秀乡村文化。
第四,以公共服务多元化促进治理有效化。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是乡村走“善治”道路的重要抓手。现阶段农村主要以德治为主,综合服务平台及网上服务站点的缺位使得村民会议形同虚设;公共法治服务缺失使得农民法治素养较低,缺乏必要的维权意识与法律援助。这就要求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平台,同时通过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来完善乡村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模式。
四、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的几点建议
第一,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创新,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资金支持力度。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中起主导作用,应当负责管理、引导和协调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建立和健全相应的制度和法律法规,划分清楚多元主体间的界限,明确个主体的责任。在市场机制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培育社会力量,鼓励村民民主参与,鼓励和引导多远主体供给农村公共服务。没有资金支持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是无法实现的,政府可以通过利用财政资金为主,还可以利用低息无息贷款和价格补贴的方式来为农村提供公共服务。
第二,加强村级公共服务信息公开力度。农村村务信息公开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参与公共决策和维护自身权益,将有助于监督政府财务和公务状况,有助于作为供给主体的政府和作为供给课题的农民之间的信息双线反馈,适时调整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不仅保证公共服务效果达到效率最高,还能避免造成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的产生。
第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明确村委会的管理责任。农村居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该承担起对于本村辖区内公共产品的管理责任。村委会对于本村辖区内的公共产品要做到心中有数,监管到位,对于农民需求及时整理反馈,做好保证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与群众的之间的纽带。
第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借助网络和新媒体助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创新。新媒体以其交互性强、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思路。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应当发挥网络和新媒体的优势,加强网略硬件和平台建设,整合多方资源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提供便捷方式。
参考文献:
[1]吕新发.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创新[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2]朱梦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給研[D].扬州大学,2018
[3]孙晓莉.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研究[J].理论探索,2018
作者简介:
张一思,中共唐山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学。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