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委党校干部培训“系列课程”的开发与效果分析

2019-06-28吴强

新丝路(下旬) 2019年7期
关键词:党校干部培训

吴强

党的十九大提出“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这一新时代的课题,在知识更新加快、学习培训方式不断创新的背景下,干部教育培训已经成为新时代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基础性工程。但目前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传统的单一专题式讲座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干部的个人需求和岗位需求,网络等新媒体带来知识传播便捷化与碎片化并存,如何在短时间内,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补足干部业务能力上的短板,提升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这是干部教育培训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值得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者思考和探索。

一、党校教学和高校教学差异及带来的问题

众所周知,党校是学校,但不是普通学校,而是党教育培训执政骨干的学校。所以在教学课程安排和受众对象结构上,党校和高校有着天壤之别。

从教学课程安排上看。普通高校是基于教材的传统式教学,通过专业系统的课程设计,用一个学期甚至更长的时间,从理论层面完整的系统化章节培训,让学生掌握严谨扎實的专业知识结构,从而为后续学习深造和从事相关工作建立起应有的理论基础。而各级党校的教育培训是以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为重点,以专题讲座为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包含理论教育、党性教育、素质能力和市情研究等教学模块的体系结构。由于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属于在职学习,时长有限,所以各个教学专题通常是以讲座形式呈现,用一个半天时间,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维度进行解读和阐述。这样的培训模式实用性、针对性很强,但是受制于时长所限,往往是理论讲不深、方法讲不透,让受众学员觉得不解渴。

从受众对象结构上看。普通高校面对的是在校专本科学生,年龄结构和知识储备相仿,在专业领域和学习能力上差距不大,基本处于一个水平线上,个性化要求和差异化诉求不明显,对这样一类群体进行教学的压力相对较小。而党校面对的是机关企事业干部,有着长短不一的工作经验,且工作领域也各不相同,所以在基础理论和专业素质上有很大的差异性,甚至可以说是参差不齐。这样现象在党校各类班次都普遍存在,即使是在以某个方向为培训重点的专题班,也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差异性,这也就给党校培训增加了现实难度。理论拔高太多,则基础知识欠缺的学员听不懂;如果泛泛而谈,则基础知识扎实的学员不解渴。

二、芜湖市委党校开设系列课程的实践探索

针对这样一个党校系统都有的困惑,如何有针对性的科学设置调整教学结构,是当下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芜湖市委书记潘朝晖曾说过“你讲学城市规划,不从具体的术语、具体的知识、具体的案例、具体的课程架构入手,打好扎实的基本功,你靠人讲一课没用的。所以我主张哪怕少一点,学一门课是一门课,学微观经济学就微观经济学、学宏观经济学就宏观经济学,学管理会计就管理会计。课程架构是完整的、教学方案是完整的,最后考试考核也是严格的,一门课程一项能力大体就能形成。” 这就为芜湖市委党校解决“教”与“学”的困境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系列课程”,也为我们提出了新的教学改革方向。

系列课程,顾名思义就是能组成一个完整体系结构的多堂课的集合。在党校课堂开设“系列课程”,是一个新事物,周边省级市级党校均无先例可循。因此我们在严格遵守201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中关于“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不低于总课时70%”的规定要求上,结合芜湖市委党校各主体班学制时长和培训方向,从2018年春季学期开始,充分利用芜湖本地高校资源和本校骨干教师,开设了《现代经济理论及其在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的运用》、《金融与现代经济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行政领导学》、《金融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社会转型与社会治理》、《区域经济学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提升中青年干部沟通力、领导力和执行力》等系列课程。

系列课程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某一领域的重要论述与本地市情、学科体系紧密结合的多堂课的教学形式。系列课程的开发把握了新发展理念的政治性、知识性和专业性要求,注重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体系,培养学员的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采取按需定制开发模式,由符合条件的师资,根据我校各主体班培训方向专门备课,就一个题目用不少于三个半天的时间(12个学时)讲深讲透,让学员初步建立对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体系,受到了受训学员的广泛好评,在教学改革方向上取得了初步心得。

三、芜湖市委党校开设系列课程的调查分析

当然,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了更好地推进“系列课程”建设,提升“系列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掌握受训学员的培训需求,我们设计了“系列课程调查问卷”(问卷内容附后),借助在校培训学制最长、安排系列课程次数最多的第50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进行无记名调查,收集相关数据。本次调查共计发放45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3份,参与调查人数和比例符合问卷调查规则,故数据分析具有真实性和有效性。接下来将对此次问卷的内容逐一解读分析。

第一题“您认为在党校主体班开设系列课程有无必要?”将此题放在问卷调查的第一题,是为了掌握学员对这一教学改革创新形式的认可程度,为接下来其它调查项目奠定基础。从统计分析看,认为“有必要”的人数41人,占比95%;“没必要”的人数2人,占比5%。由此可见,大多数学员通过系列课程的培训获得了专业知识的补充和业务能力的提升,这也证明了“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正确,必须要坚持下去。

第二题“您认为系列课程和专题讲座哪种教学形式对您帮助更大?”选择“系列课程”人数12人,占比27.9%;“专题讲座”人数31人,占比72.1%。从此项选择结果看,具有完整培训框架体系的“专题讲座”的授课模式早已深入人心,“系列课程”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当然,本年度我校的“系列课程”大多安排在领导能力提升单元,尚未开发理论教育和党校教育等党校主业主课的“系列课程”,也是此题认可度偏低的主要原因。

第三题“请您对本次培训班的系列课程评分。”由于此次问卷调查安排在第50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在青干班两个月的培训期间,我们共计安排了4个专题方向的“系列课程”,总体结果评价良好。

让人欣喜的是,在“系列课程”初次教学改革尝试中,本校骨干教师的授课效果不输于高校知名教授,这也坚定了我们立足自我、开发设计“系列课程”的信心和决心。本校骨干教师经过多年干部教育培训的历练和省委党校研究生课程的担当,既熟悉干部教育培训的客观规律,也熟悉高校课程体系的教学方法,故更受干部学员的好评。

第四题“您认为在党校主体班应该开设哪些门类的系列课程?可多选,也可自行添加。”本题根据党校主要学科划分设置选项,同时也突出了领导学和金融学等干部能力提升密切相关的学科,单独设置选项供学员选择。结果如下:

从结果来看,学员对党史党建理论的系列课程满怀期待,作为党员干部也有必要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历程和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纯洁性建设等理论有科学完整严谨的学习和认识。此外,学员对开设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包括领导学方向的系列课程呼声也很高。作为新时代的干部学员有着全方位的能力提升述求,这也给党校适应干部教学形势新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引发新的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系列課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适应不同班次的培训方向和培训重点,我们必须建立全学科的系列课程库,择优选择授课师资,根据干部教育培训特点精心备课。既要学科体系完整,又要有学理深度。既要有理论解析,又要有实践联系。既要符合意识形态方向,又要符合芜湖市情。有了完整的系列课程库,我们在面对不同培训班次时,就可以根据培训目标和学员需求(可以在培训前发放收集分析培训需求),有针对性的选择系列课程专题充实到教学计划中,做到精准培训、指向明确,提升学员受训的满意度和党校培训的美誉度。

至于有学员提出的“纪检监察、人物传记、心理健康辅导、公共安全及安全生产”课程,可以用传统讲座形式安排在领导能力提升、政策法规或者选修课程模块里,以丰富提升教学内容的宽度和广度。

第五题“您认为一个系列课程讲授几个半天时长为宜。”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差异较大。

综合汇总来看,大多数学员认为系列课程安排2-4个半天时长为宜,这也符合今年我们在各主体班次安排系列课程的时长设定。考虑到各主体班次在校时长不同,最长的青干班在校培训2个月,其它班次诸如县干班、科干班等时长1个月,还有副科班时长半个月,所以不同班次的系列课程安排次数和时长不能一概而论。由于《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中有关于“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不低于总课时70%”的明确规定,以及扣除双休日和节假日,每个班次实际在校学习天数时长有限,加上培训课程体系的完整性,故可根据不同班次培训方向和时长灵活安排。如2个月的青干班可以安排3-4次系列课程,每个系列课程3个半天,以便充实完善青年干部多方面的知识结构。1个月培训时长的县干班和科干班课可安排2次系列课程,每次3个半天。而在校学习仅半个月的副科班由于培训时间短,课程安排紧凑,只能安排1次系列课程,时长2个半天。这也是今年我们在各主体班推进系列课程的安排设计,既尝试了教学改革,也兼顾了各教学单元模块的平衡,保证了理论教育和党校教育的主业主课地位。

第六题“您认为系列课程授课宜采取哪种授课形式?”针对调查问卷提供的选项,学员选择如下:

不难看出,学员更期待新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这一诉求不仅仅局限于系列课程,同样也适用于干部教学培训的全流程。现有的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固然能完整的、成体系的“授之以鱼”,但是也有缺陷和不足。由于学员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度低,当授课体系结构和学员培训需求有差距时,就难以让学员满意。

当前干部学员大多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在工作中也会遇到诸多难题和困惑,需要在党校培训中答疑解惑。所以多达39位学员希望能采取“案例分析式”授课形式,用与现实关联度很高的案例,通过课前资料阅读、课堂案例导入、学员参与讨论、教师分析总结等一系列互动性、参与性的教学设计安排,达到思想碰撞、相互启迪和能力提升的目的。案例式教学作为传统讲授式教学的丰富和发展,由于紧密联系实际,案例解决方案的可复制性和操作性强,一直深受学员欢迎和好评。将“案例分析式”授课形式和“系列课程”完美融合,可给学员带来更多更实用的应用技能。

“读书指导式”类似与高校教学模式,教师指定阅读书目,学员带着问题课前阅读,在阅读中找寻答案,形成问题的解决思路,再在课堂上和授课教师、班级同学间互动交流、分析问题,逐步探寻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思路。这种形式偏重于理论层面,党校培训也可以借鉴。

“调查研讨式”偏重于实践层面,可由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安排提前设定题目,学员据此分组调研,收集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再集中研讨交流,达成共识后形成解决方案。在这一教学形式中,授课教师更像是学员导师,对学员解决问题的全流程进行设计、跟踪、指导和点评,互动性和探索性相比较其他几种形式更强,所以在本次调查问卷中有多达27位学员选择了“调查研讨式”授课形式。

在这四种备选授课形式中,“传统讲授式”选择人数远少于“案例分析式”和“调查研讨式”,这也反映了干部学员对党校授课形式创新的迫切需求,希望党校培训能增加互动性和实践性,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这也给我校教学改革创新提出了新的方向和要求。

第七题“您认为系列课程需要什么样的配套教材?”一个好的课程必须要有好的配套教材,这对学员提前预习思考和课后复习巩固非常有必要。传统干部培训讲座式授课模式给教材选定工作带来了不小难度,经常出现参考书目和教师授课内容有差距,联系紧密度不够,形成两张皮,使得参考书目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而作为教学改革创新的“系列课程”如果没有针对性的教材,也将使这一创新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学员对这一题的认同度就很高,大多数学员都希望能配发授课教师推荐的书目,以及提供授课教师的讲义资料。

相比较系列课程的专题方向选择、授课教师选聘、授课内容把握和授课形式选定,推荐书目和准备讲义只需要提前做好充足准备,由授课教师提供书单和定稿课件,提前由专人采购书目和印刷厂印制课件讲义即可。这在市场化的培训机构里已经成为培训组织管理的日常,这一好做法我们可以拿来主义学而用之即可。

在中共中央印发的《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对培训提出了“专业化能力培训更加精准”、“知识培训更加有效”、“干部教学培训体系改革更加深化”等目标,以及“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着力提升学习培训效果”。这一规划为我们做好培训工作、提升培训效果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方向。通过分析调查问卷中学员对这项改革的反馈意见,我们对如何推进“系列课程”这一教学改革进程、提升市委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系统性、针对性,朝着《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设定的目标迈进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为我们进一步深化这项改革明确了方向。

猜你喜欢

党校干部培训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党校人的忠诚
坚持“党校姓党”做好新形势下县级党校工作
让“党校姓党”的旗帜高高飘扬
教师培训还需“精准滴灌”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党校工作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