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社会主义新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创新路径

2019-06-28朱彦高伊静

新丝路(下旬) 2019年7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路径文化自信

朱彦 高伊静

摘 要:每个民族、每个居民聚集地都有他们自己本民族或本生活区域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复兴的根本。传统文化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得到传承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文化中,我们要切实保护、传承并创新发展好各民族各区域的优秀传统文化,留住乡愁,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创新路径

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文化,就是要把长期以来在我国广大农村形成的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农业社会文化挖掘和发展、创新,以更好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把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统一起来。新农村公共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习近平主席曾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1]。实现文化富裕和自信,需要大家统一认识和共同努力,但在城镇一体化的建设进程中不同程度的出现了被忽视或恶意破坏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严重现象,这对高职院校创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既面临挑战,也更提出了迫切的工作要求。

一、传承和发展、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是指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化,包括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良好家风等,这其中重点在文化,其次是传统的需要继承和创新。

文化中的“文”字最初的释义是纹理、花纹之意,后来延伸发展为对社会一切美好的言语、思想和行为规范等都称之为“文”;而“化”则是教化、教行之意。

传承和发展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论断所站的高度一致,目标是以优秀文化福泽子孙后代,打造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新高度。同时,物质生活要越来越来好,人们的精神生活也要越来越富足和多样,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文化尽管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但其千百年来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挥了强大的教化和时尚引领作用。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即“仁义礼智信”,不管是对社会还是对人的了解和认识,以及对人与人之间美好行为规范的追求,是其重点强调的,如“仁”,要求人们做到“仁爱、爱人”,以达相互间的有爱互助;而“礼”则要求做到或形成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价值观和行为示范,以共同约束。高职院校在创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礼仪和民俗方面的教育时,必须把农业社会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高度结合统一,为大学生形成崇高价值观提供服务平台,努力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和提升他们对民族精神文化价值认同度[2]。

一直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蕴含和体现着高尚的价值思想,如民本思想“民为贵,君为轻”、“水则载舟,水亦覆舟”、“民为邦本,本固邦宁”;高尚品德思想“仁者爱人”;母爱伟大和亲人思念“儿行千里母担忧”、“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宣扬不屈不挠英雄精神“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其他如宣扬功业抱负和人与自然互亲等思想都是我们当代人务必重视和大力提倡的,更是在城镇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要具体修复的促进社会进步的文化软实力。同时,传承和发展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唤醒更多“沉睡”体,觉醒时代进步意识,共同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不仅物质生活脱贫,精神生活也要脱贫,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

对高职院校来说,传承和发展创新社会主义新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是进一步开启社会服务功能按钮和更接地气的发展壮大高校国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极好机会。

二、高职院校在传承和发展创新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的角色定位

高职院校主要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各式应用型技术人才、传播先进文化和思想的战略高地。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资源和文化优势,积极主动做好社会服务工作,传承和发展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留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应有的乡土气息。高职院校在传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时,应重点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定位和使命,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复兴主动作为,献谋献智。

首先,高职院校要成为创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积极传播先进精神文化和思想的主要阵地。高职院校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积极传播先进精神文化和思想,这是高等教育应尽的职责,同时,注重培养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作用[6],主动承担为新农村培育优秀文化传承新人的社会责任,开展“送文化下乡”。高职院校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高层次文化服务,打造提升新农村“村风文明、家风淳朴、邻里友爱、村容整洁”等社会新风尚,注重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统一起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打造思想文化新高地。此外,及时传播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好思想,让党和政府的关心、温暖及时送到居民身边,实现国家改革成果与民共享。

其次,高职院校要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专业人才培养要塞基地。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这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发展需要相吻合,而且有持续需求性。在新时期的新农村建设中,高职院校应主动调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实际需要的专业专门人才,主动担负起培养各类人才的重任,充分发挥自身的智力人才优势,主动作为,主动“送技術下乡”。

再次,高职院校要成为创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脱贫攻坚、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的智力支撑生力军。高职院校要根据本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主动把优质专业开办(设)在广大新农村,把广大新农村建设成为新的大学校园,积极发挥自身的科学研究和人才资源、专业技术优势,对准新农村自然资源丰富但发展杂乱无序的痛点开展智力支持,走“产学研服”办学和专业可持续发展新路子,延伸和辐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触角,主动“送专业下乡”。

三、高职院校传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路径分析

传统文化既是社会产物,又是历史产物。如何让社会主义新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的发挥其积极作用,并成为人们的“金山银山”,并自觉遵守、追求和传承、创新。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走向中国大地,引领精神文化时尚潮流,主动与世界接轨和融合发展,取长补短,走借鉴、吸收和创新发展的世界文化之路。

1.校园建设和专业开办(设)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文化的需要紧密结合

高职院校主动把大学校园延伸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自身专业优势,把符合实际的专业采用灵活有效的方式开办(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把各自的不同优势,如市场需求、自然资源、产业发展模式等统一连片并作为不同专业(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俨然就是一个功能完善的大学校园,要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新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把先进的文化、技术和人才培养高度统一起来配置,铺就升级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之路,无疑是高职院校创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和路径之一。

2.打造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品牌

社会主义新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形成规模和特色品牌,并借助品牌效应进行广为传播和展示,谋求创新发展。要达到这一目标,不能只专注于某一村或某一地,而是需要进行充分广泛的调研,把各村共同的文化内容、发展需求等集中统一起来进行打造提升,形成集体效应,如六堡茶文化、(深受当地居民喜爱的)戏曲文化、饮食文化、家风传统等等,植入现代时尚因素加以升华主题,如“文化与养生、饮食与健康、农闲话剧”等主题,发挥“互联网+”优势,大力弘扬,通过文化品牌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产业的发展,丰富精神文化娱乐。

3.建设片区优秀传统文化展览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片区展览馆是高职院校创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直接路径之一。高职院校应开展深入调研,把当地最有传承和发展创新潜力的文化,如村规民约、民族民俗、民族服饰、饮食风俗、家风礼仪、劳动模范、戏曲歌舞和历史文化积淀物等,同时,收集当地的民族英雄、为国捐躯英雄和退伍老兵等的英雄事迹,以及各行各业优秀榜样代表的先进事迹,集中于片区展览馆进行展览宣传,让人们充分认识和了解本民族、本族祖优秀传统文化,这样可以有效激发他们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过程中自觉传承和创新发展本民族、本族祖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和意识。

4.谋划优秀传统文化国际融合发展之路

不同地区的文化需要融合发展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未来,不同国家的文化发展亦是如此,这是经济多元化和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发展必然趋势。在传承和发展创新社会主义新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时应结合国内外实际需要,用心谋划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内国际融合发展之路。借力国家谋划的“一帶一路”新经济圈,在引导各国面向全球经济多元化的同时,也给各国不同文化交流、融合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会和平台。

高职院校应积极利用本校国际合作交流比较优势的资源和条件,在“一带一路”沿线设置合适的文化交流服务站点,创新服务方式和渠道,组建国内外专家研究团队,主动走出去学习和交流,通过与当地学校、文化属性的社会组织、民间团体等深度合作,探讨有效的合作机制,取长补短,共存共荣,努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走出一条具有新农村创新特色的文化融合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纪念孔子2565周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2)

[2]杨明.高校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与路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04(15):226.

[3]熊艳、成燕.关于地方高校传承创新革命传统文化功能的思考[J].求实,2013

[4]方亮、崔富春.新农村文化建设与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22-26

[5]杨发.新农村文化建设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5-15

[6]张红.城乡一体化背景下高职教育对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5):85-86

[7]李小云、赵旭东、叶敬忠.乡村文化与新农村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1-33

[8]陆虎.高职院校传播地方文化的途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5.7(20):41-44

[9]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01-08)

[10]朱琳.怎样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J].青年文学家,2009(4)

作者简介:

朱彦(1978--)男,广西玉林博白人,毕业于广西民族大学中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职研究生学历,文学学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文化、文学、写作和创新创业。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路径文化自信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极致新闻:回归受众本位的创新路径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