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共育机制下企业背景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2019-06-28吴建华王建玲

中国市场 2019年20期
关键词:酒店管理

吴建华 王建玲

[摘要]企业背景教师是高职教师队伍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背景教师在高职专业教学中既有优势也有不足,既拥有众多发展机会,同时也面临被淘汰的风险。高职院校应提高企业背景教师的在岗学习、教学科研能力、主动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完善企业背景教师管理制度,健全企业背景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使其与“学院型”教师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营造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团队。

[关键词]校企共育;企业背景教师;教科研能力;酒店管理

[DOI] 10.13939/j.cnki.zgsc.2019.20

1.研究背景

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 通知中也明确提出了高职院校要加快建设合理和符合当前职业教育的双师结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鼓励企业与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实践活动,依托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育“双师型”教师。深化校企共育,对培育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学校内涵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政策文件的发布为高职院校企业背景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企业背景的教师是高职教师队伍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的能力和教学效果关系到专业建设成效和毕业生的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企业背景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要让企业背景教师更好的胜任专业教学。

2.文献综述

2.1 校企共育

文献检索关键词:校企共育,共获取101篇文献,大多集中于研究校企共育下的“某高校或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人才的知识转移能力研究”“双创教育机制探索”“技能比赛平台的共育人才”“顶岗实习模式探讨”“学生队伍管理”等领域,较少涉及“校企共育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仅有2篇文献,且都侧重研究校内专任教师的企业顶岗、挂职锻炼等培养,而关于高职院校校企共育企业教师队伍的研究几乎为零。毛雅菲(2016)对新建民办本科院校校企共育双师型教师队伍进行了阐述;张海莹(2016)对新建本科院校校企共育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对策进行探讨。

2.2企业背景教师

文献检索主题词:企业背景教师,共有文献43篇。陶仕娟(2017)认为高职企业背景教师教学管理存在:管理松散、教学缺乏连续性和教学手段单一两个问题;刘晓宁(2017)从制定约束政策、规范考评细则、专项经费拨款等策略构建企业背景教师考核与评价体系;赵蒙蒙(2016)结合“跨界”理论、教师发展理论、文化认同理论和人本主义管理理论,从人员配置、教学过程管理、管理保障等三个层面进行分析;韩志孝(2015)认为应从职业教育理念、教学技能和课程开发能力三个维度提高企业背景教师培养;吴凌(2017)從利和弊两个层面分析企业背景教师的授课,提出应加强培训、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强质量监控等对策;陈倩倩(2014)提出完善企业背景教师招聘机制、落实岗前培训机制、专兼教师课程互助机制以及政策保障等教学化改造措施;张科(2016)以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企业背景教师系统的管理创新;杨国丽(2017)以旅游类教师为例探析企业背景教师对双师素质的促进作用;徐金鑫(2017)以网络专业为例对企业背景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构建。

2.3文献评述

文献检索主题词:企业背景教师的教科研能力,结果为零篇。目前国内对校企共育机制下企业背景教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管理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四大方面,并无针对企业背景教师这一教师群体的教科研能力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3.企业背景教师的教科研能力现状

目前关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比较权威的有如下两种说法:一是双证,即同时持有高校教师资格证和相关行业企业的职业/执业资格证;二是双素质或能力,即同时具备熟练的专业理论知识讲解能力和精湛的专业操作能力或一线企业行业实践经验。本文基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要求,对高职院校企业背景教师的教科研能力现状进行剖析。

3.1优势

3.1.1 实践经验丰富,实操能力强

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酒水知识与调制、酒店督导管理实务等实操性非常强的专业核心课程,企业教师因具有较丰富的一线技能和管理经验,熟悉三大核心岗位群的操作流程,也积累了大量的真实工作案例,因此在实训课程的讲解上得心应手,较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较好。

3.1.2 指导学生参加专业技能比赛能力较强

目前与高职类酒店管理专业相关的省级以上职业技能比赛主要有中餐宴会设计、西餐宴会服务、烹饪、面点、中华茶艺五个赛项,企业教师凭借丰富的人生阅历、工作经验和行业背景,对学生的参赛指导比较到位,取得成绩较好。这也符合高校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育人理念。

3.1.3 在校企沟通中起积极推动作用

在学生的企业课堂和顶岗实践中,企业教师熟知一线工作流程和运作模式,与企业在沟通过程中合作较为愉快,沟通较为顺畅。尤其在指导学生的职业规划和未来发展方面比较有经验,能很好的与企业对接,并能感同身受为学生解疑答惑,从而增强学生的职业忠诚度和行业归属感。

3.1.4 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或培训的能力较强

企业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业务专长,利用丰富的培训经验,企业为企业或社会提供技术指导或培训服务,也是大学 “社会服务”功能的体现。

3.2劣势

3.2.1 专业建设的参与度较低

企业教师大多动手能力较强,但执笔与研究能力相对“学院型”教师较弱,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参与度较弱,参与效果不理想。但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专业的纲领性文件,由于缺乏参与和深入解读,导致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出现两张皮现象,如在课程标准设计与授课计划的撰写上自成一体,没有很好的契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3.2.2 教学内容缺乏连贯性,教学管理较松散

企业教师对课程的前后顺序不太清晰,对教学内容取舍不恰当,有的完全依赖教材,有的完全摒弃教材,没能很好的驾驭和利用教材,从而制定合理实用的教学大纲。有的企业教师从开课到结束没有认真研究教学方法与评价考核,考试方法单一化,没能全面反馈学习效果。

3.2.3 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较缺乏

企业教师的教学手段较为单一,以讲授法、案例法、教学做一体化等传统教学方法为主,大多以自己的职场经历为素材,学生容易失去新鲜感。缺乏全媒体时代新型教学手段的运用,如翻转课堂、微课、MOOC、SPOC、線上线下混合教学法等信息化手段,无法给课堂注入丰富多彩的互动教学元素。

3.2.4 科研素养与科研能力较薄弱

企业背景教师大多学历为本科及以下,长期从事一线管理,较擅长写作简报或公文,但缺乏一定的学术和研究素养,科研能力较弱,无法从课程讲授或教育实践中形成一些教学成果,如论文、课题、校本教材、专著等,对教学的反思研究和创新较少。

3.2.5 职业稳定性较弱

大部分企业教师从事教育行业都是“半路出家”,职业迁移能力强,职业流动性较大,一旦在工作中遇到阻力或挫折,容易流失。但教育又是一个需要长期沉淀与摸索,付出巨大心血、热情与耐心的事业。并且从学生成长角度,需要一个稳定的师资队伍,这就要求教师把教书育人作为终生追求,在工作中潜心一线教学不断总结反思,提高教学质量。

4.企业背景教师教科研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学历普遍较低,职称晋升困难

企业背景教师队伍大多工作经历较长,但学历层次较低,本科及以下学历人数比例仍较大,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学历水平,提高教学研究能力。职称方面,企业背景教师副高级以上职称人数比例偏低,从学术路线晋升职称比较困难,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尚十分缺乏。

4.2 持续学习能力较弱

企业背景教师大多长久扎根企业一线,形成了一套惯性思维模式和熟练的操作流程,再学习或持续学习的能力较弱,在教书育人方面大多利用已有的企业工作经验来讲授,不善于学习新兴事物和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和研究上容易陈旧过时,无法适应教学改革的节奏。

4.3 缺乏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企业教师普遍擅长讲授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大多只停留在单纯的技能传授,如“这是标准”“规范就是这样”“就这么做”“会了吗”“再做一次”。学生只是 “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学生只能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进行技能的复制,但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远未掌握,加上高职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能力较弱,影响其今后的知识迁移能力。

4.4从“企业人”到“教师”的角色转换不到位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企业背景教师具有“企业人”和“教师”的双重身份,学校往往将过多的关注点放在其“企业人”身份上,对“教师”角色重视不够,没能跳出企业背景教师的身份优势,对“教师”教学本源进行研究,并将“企业人”所承载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有效地传递给学生,这才是让其终身受益的财富,也是学校的职责所在。

4.5 对教育规律的把握不太到位

企业经理人对待“员工”与企业教师教育“学生”有着明显的区别,学生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需要教师反复教导、因材施教才能逐步提升的过程。部分企业教师急功近利、粗暴教学,对待员工式的对待学生,往往想“一口吃个胖子”,结果欲速则不达,使学生提早对职业产生厌倦感,影响其职业发展。

5.企业背景教师教科研能力提升的路径

结合上述企业背景教师教科研存在问题的原因,本文提出了以下对策,以期能够提升其教科研能力,与专任教师共同取长补短,组建高质量师资团队。

5.1 不断提升学历与职称,“两条腿走路”

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规定专业教师利用假期或学期中的时间,深入行业企业接受一定时长的培训并计入考评当中,以确保专业教师业务不“掉队”。同理,企业背景教师也应当根据自身学历基础和业务层次,不断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定期深入高校进行深造,坚持学历和能力相结合的标准,真正实现“双师”人才。

5.2秉承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

学风盛,则思想常新。习近平主席提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作为高职院校的企业背景教师,更应该打破常规思维,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时刻关注并到日新月异的企业生产一线去实践,把企业前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服务带入课堂中,成为校企沟通、共育人才的桥梁。先补短再扬长,把自身的教学与科研能力提升,放低姿态虚心向前辈教师请教,潜心一线教学,吃透教学规律,设计好每节课,循序渐进的提升教学能力。

5.3 教书和育人并举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职业教育虽然凸显“职业”二字,但并非只是教授学生一门求生的技能,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需要知识迁移与创新能力,这需要教师能熟练的驾驭知识体系与技能要点,并在教学中贯穿育人理念,教书和育人并重。

5.4 把握职业教育规律,提升职业教育素养

双师型教师突出教师的职业教育素养和职业教育能力,企业背景教师要完美从“企业人”转变为“教育人”,就要积极参与专业建设、融进专业建设,如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研究、教材编写、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研究、实训基地建设、学生管理等方面,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分析学情特色,提升职业教育素养,夯实教学基本功。

5.5相关政策配套支持

高职院校既然引进企业背景的教师,就应该为此类教师预留空间,将企业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研发、社会服务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的重要内容,鼓励和支持企业背景教师(主要是来自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申请教学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以此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并且营造良好团队氛围,使学院型教师与企业型教师能发挥各自所长,互帮互助,补短板、争上游。

6.结语

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从“校门”到“校门”的学院型教师,从“企业”到“校门”的行业企业教师,且按照国家相关文件要求,已经加大了企业教师的招聘力度和比例,但一定要宁缺毋滥,注重企业教师队伍的质量和综合素养。本文从企业背景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提升角度,剖析其存在的不足,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策略。期望先从企业背景教师的内在本身去提升,再辅以配套的政策支持,为高职师资队伍建设注入鲜活的血液,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毛雅菲.论新办民办本科院校校企共育双师型教师[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6(1):120-122.

[2]张海莹.新建本科院校校企共育双师型教师的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6(6):144-145.

[3]杨国丽.论企业背景教师对双师素质的促进作用——以旅游类教师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7,14(33):193,195.

[4]吴凌.试论高职院校聘请企业背景教师授课的利与弊[J].价值工程,2017,36(22):234-235.

[5] 韩志孝.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学团队中企业背景教师队伍的培养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3):93-96.

[6]刘晓宁.高职院校企业背景教师考核与评价体系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6):72-77.

[7]徐金鑫.高职院校企业背景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以网络专业为例[J].科技风,2017(6):76.

[8]孙轶婷,裘广宇.高职院校企业背景教师队伍建设[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6(1):23-26.

[9]钟真宜,姚伟卿,马承荣,等.高职院校背景教师队伍建设的诉求、问题与路径[J].现代教育论丛,2017(3):79-84.

[基金项目]2016年度校级优秀团队,课题编号:2016TD01。

[作者简介]吴建华(1955-),女,湖北人,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規划、会展策划、酒店管理;王建玲(1986-),女,河南新乡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猜你喜欢

酒店管理
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析
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教学实效性探究
“酒店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