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郭小川内心矛盾中闪耀的文学性
2019-06-27朱元浩
摘 要:郭小川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时宜的作品中闪耀着文学的色彩,其对文学的探索,尽管不合时宜却打破当时文学发展的禁区,对以后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时代精神;《望星空》;迷茫;困惑;抒情诗;《白雪的赞歌》
郭小川是一位独特的诗人,一方面,他的笔下写着对祖国对生活的颂歌,可是另一方面,他对艺术的追求又不仅仅满足于此,他也在不断地探索着,他也因为时代而苦恼,他有着自己的徘徊和迷茫。但是因为这样,郭小川才称得上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充满创作性的诗人,在三十年的诗歌创作史中没有一个可与他相比。”他自己声称:“我所向往的文学,是斗争的文学。我自己将永远不会遗忘这一点。”当然在他的一些诗歌中的确是这样的“我的出发点是简洁明了的,我愿意让这支笔蘸满了战斗的热情,帮助我们读者,首先是青年读者生长革命的意志。”他的《向困难进军》《致青年公民》组诗都表现出了火一样的革命热情,但是这些都不是他最闪耀的,真正的闪耀着文学的火花的东西应该是郭小川心中的矛盾之间所擦亮的东西。
而后来郭小川自己也说过:“文学毕竟是文学,这里需要很多很多新颖而独特的东西,它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生活的海洋,但是它应当是从海洋中提炼出来的不同凡响的,光灿灿的晶体。”于是就有了诸如《望星空》《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中》这样的作品,“情感和倾向多少显示出了诗人的‘暧昧性,他不仅偏离了公共性,诉说他自己,而且在生活中充满了‘诗意的时代,他提到的‘心将不免忧伤等不喝时宜的想法”心境不那么昂扬了,诗人在诗中开始袒露出现实的情感的真情流露的东西。
在抒情诗《望星空》中所体现出来的,当时正是“大跃进运动”和“反右斗争”发展越来越激烈的时候,文艺界当中到处都是粉饰太平的气息,小川开始困惑感到迷茫。诗歌多半是以景写情的,是诗人自我内心的隐晦的展示,他的“情绪”是来自他笔下所赞美的“人世间”,而他又只能是向着星空有节制的轻声耳语,所以当他回到了现实的时候,他又必须是欢快的,积极的高昂的,因为就像诗中所写的“人间”终会胜过“天堂”。于是就招致了这样的批评“《望星空》宣扬了‘人生渺小,宇宙永恒的意思,这完全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而是一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虚无主义。”而招致这些批评的原因又仅仅是因为他在诗中表达了不符合时代主流自我的真实情感,被说成了“一个悲观失望的调子,从一个低音陡然变成乐观高昂的音调,在一首诗里怎么可能呢?”在这其中也不难看出诗歌创作中诗人个性流露的权利被剥夺,而且这种个性是冲破了禁区的个性,是被规范所不容许的。但是这还不是最为明显的冲击,最为明显应当属他的叙事诗《深深的山谷》和《白雪的赞歌》了。
在《深深的山谷》中主人公所回忆的是抗日战争时候的一段爱情故事,在这段爱情中有热烈,有分歧,最后也以失败告终,而也正是由此,使主人公幼稚的心变得逐渐坚强起来。正如洪子诚先生所说的:“作品表明,在这个战士的‘生活的长长的河流里既有战斗,有光荣也有过‘沉迷甚至‘耻辱,但她经历了这种波折而使生命达到新的高度”而在《白雪的赞歌》中对于植的内心感情有细致的描写,无论是她思想上的斗争,对丈夫的思念还是对医生所产生的“不限于友情的情感”无疑都使人物形象增加了血肉,赋予她了一人所应该具有的情感,而不是塑造一个被规范的条条框框所操控的没有灵魂的生命。可是诗人却又不得不给自己带上枷锁。诗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也可以看做是对主人公革命品质,革命信念的考验“对革命者的生活道路和政治节操的表现”而在诗中这种表现更是无遮拦的,无隐藏的。而革命战士的思想斗争和战胜考验的艰难更是被表现的真真切切,而这些也正是郭小川想要的“接受党伟大的真理的战士没有屈服,没有事掉革命的斗志,没有辜负自己革命者的身份,也没有对不起伟大的党,伟大的任务。”最后革命战胜爱情,使爱情在革命中消解,而且个体鲜明的形象也最终沉浸在群体的形象的整齐划一之中。例如《白雪的赞歌》中于植投身农村革命之后“人民群众的海洋一下子就把我自己吞没”和“在这妇女群众也有一个我,我总是跟她们一起焦急和欢乐”,在这时群体的形象稀释了个体,消解掉了个体性,使人物形象整齐划一了。而在爱情方面“得知丈夫被俘之后,于植很快就从革命家丈夫留下的信中重新獲得了战斗的信念。革命的话语具有不可证伪的合法性,因此私性的爱情攀升为对革命公性的泛爱”。我们其实不难看出他努力的捕捉主旋律发出自己呼应的声音,他对文学的创作也是有着自己的自觉在其中的,他想要冲破禁区却每每总是欲言又止的很是生硬的回归。
由以上这几篇郭小川“最不合时宜的诗歌”可以看出,其实郭小川的诗歌在总体上是符合规范的,却因为他没有回避情感的真实流露,对人生的真实叙述于是就不被许可,就如同在《望星空》中“诗人关注现实,以抒情诗的形式,直接书写了个人与历史的疏离情绪,展示了当代知识分子的矛盾心情”,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诗人的主体地位的丧失,诗歌的多样性也丧失殆尽,在这样的条件之下郭小川能勇敢的进行尝试,大胆的向禁区进行突破,已经是难能可贵了。总而言之郭小川在他的这一时期的创作是对文学的发展,对后来的文学创作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谢冕.共和国的星光[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
[2]郭小川.月下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3]孟繁华.“突围”欲望与重返起点——郭小川创作道路在评价[J].人文杂志,1996(5).
[4]萧三.谈《望星空》[J].人民文学,1960(1).
[5]洪子诚.论郭小川五十年代的诗歌创作[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6).
[6]贾鉴.郭小川50年代叙事诗中的革命与恋爱[J].上海大学学报,2000(3).
[7]马德生,田小军.郭小川50年代诗歌探索的知识分子意义[J].河北大学学报,2003(3).
作者简介:
朱元浩,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