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共产党宣言》中的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9-06-26刘雨萌

法制与社会 2019年17期
关键词:人本思想当代价值共产党宣言

关键词 人本思想 《共产党宣言》 当代价值

作者简介:刘雨萌,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6.228

自古以来,自由全面发展就是人类一贯追求的发展状态。在西方,从古希腊思想家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到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人本主义的孕育与成长,再到19世纪法国出现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对人类的关注,虽然各有其局限,却也为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资源。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无产者们集成一股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资本主义社会矛盾逐渐显现,阶级斗争日趋激烈。此时的无产阶级急需一种科学的理论来指引他们进行革命斗争,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自由解放,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由此应运而生,它所强调的人民的主体地位,对于当今社会发展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宣言》人本思想的价值目标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人的本质规定的完全实现,是人的发展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状态,”它的实现是以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前提与条件的,这种对个体的发展状态的关注也正是《宣言》中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这里所说的个体,指的是在社会实践中的现实存在的个人,这种个人首先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而不断地参与社会劳动并与周围事物发生关系,从而成为具有社会性的个人。马克思把人的问题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将其人本思想建立在现实生活基础之上,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出发来审视人的本质、考察人的发展,为实现全人类解放开辟了新的视野。

《宣言》中,马克思在认识到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人在阶级社会所表现出的人的阶级性,他们说:“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他们着重分析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每个人身上的阶级烙印——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为了追逐利益而窒息了社会中劳动人民的生存;无产阶级沦为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工具,毫无意义可言,“这些不得不把自己零星出卖的工人,像其他任何货物一样,也是一种商品。”面对无产阶级备受压迫的现实状况,马克思深刻批判了资本家人性的扭曲,表达了对工人群体生命安全与生活处境的担忧与关怀。在马克思看来,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变为商品,失去自身价值,但还不止于此,他们的生命也受到很大程度的摧残,“工人仅仅为增殖资本而活着,只有在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他活着的时候才能活着。”的确是这样,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没有足够供其生存的物质资料,他们的劳动出现异化,已由有目的、有意识的本能劳动,变成了通过出卖劳动力而维持生存的手段,这种情况下,“对工人阶级来说,性别和年龄的差别再没有什么社会意义了。他们都只是劳动工具,不过因为年龄和性别的不同而需要不同的费用罢了。”他们作为人的独特个性已被泯灭,饱受着物质上与精神上的双重压迫,生活处境十分艰难,自由与全面发展成为奢望。

而且,马克思认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下,抑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不仅只是生活处境的艰难,还有服从于统治阶级需要的自然环境。在资本趋利本性的促使下,原本应该受人尊崇与敬畏的自然界“从人的无机的身体和本质力量对象的体现,变成了被征服和利用的对象和手段,”人类生存在被统治阶级支配的自然环境中,对于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诉求必然是难以实现的。

在马克思看来,无论是工人社会生活处境的艰难,还是生存环境的破坏,都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不合理性所导致的,它使整个社会呈现出畸形的生产关系,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此,马克思认为必须“消灭私有制”。但是资产阶级决不会主动放弃统治地位,也没有任何其他的措施能够推翻它,因此,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摧毁那产生一切不人道的社会制度,才能从本质上消除异化得以产生与存在的根源,营造全新的平等的生产关系,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从而使人对自身、对社会、对自然发挥主体性,使人格的发展彻底突破资本主义物化的形式,真正意义上实现人类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宣言》中人本思想的当代价值

《宣言》所蕴含的人本思想不是僵化的教条,它是指导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科学指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历史阶段,都结合着当时的时代特征和实践条件,继承和发展着《宣言》中“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如今处在新的历史节点,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必须要以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一)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是以物质的充分发展为基础的,物质的极大丰富是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前提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把经济发展放在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纵观人类发展历史,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人的需求满足程度,进而影响着人本身的发展状态。要提升人民生存和发展水平,真正保障和改善民生,帮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其关键就在于集中精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不能将其与人的发展分离开来,要明白经济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前提条件,实现人的发展才是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所以,我们必须达成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良性互动,既要通过发展经济为改善民生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源泉,又要通过改善民生为经济的发展创造多方面与多层次的有效需求。为此,我们务必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在顺应时代潮流的前提下转变经济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改革,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并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到底,强化发展质量和效益,巩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保证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在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要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将脱贫攻坚落到实处,并通过践行更为积极的就业政策,持续不断地提高居民人均收入,释放人民消费潜力,带动市场内在需求,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与民生二者的良性循环,达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健康发展状态。

(二)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指引

人的生活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物质文化生活永远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但人们的物质生活从来都不是纯粹的,它总是与精神生活相伴而行。生活的真正意义就在于摆脱物的束缚,从物质中超拔出来,实现精神的丰富与完善。而精神的丰富与完善需要优秀的文化作品来熏陶。创造优秀的文化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普通大众的价值判断,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我国文化作品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但仍然“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甚至还有部分作品为了博取眼球、寻求经济利益,呈现出庸俗、低俗、媚俗的文化现象,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背道而驰,严重侵蚀着人的精神世界。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必须要提升文化作品的供给质量,将文化作品的改良工作高度重视起来,“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为人民创造出更多不愧于时代的文化杰作,贡献给人民最饱满的精神食粮。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实现人的精神的丰富与完善不能仅靠文化氛围的熏陶,还需要通过有目的的教育行为来指导实践。马克思曾经指出:“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在马克思看来,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他认为,全面发展的人是需要由全面自由的教育来塑造的,如果缺失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引导,人的发展必定会走向畸形与片面。然而在我国,虽然一再强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但教育发展依然面临着困境。大多学校的教育模式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层面,重成绩而轻个性,使学生成为容纳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受教育者的精神诉求,降低了受教育者做出正确价值判断的能力,阻礙了其自由全面发展。因此,我国必须要将全面发展教育事业落到实处,摆脱传统教育模式,在课程知识教育的同时着重关注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人民道德修养和理性素养,增强辨识先进文化与腐朽文化的能力,保证内心价值观不被错误言论所左右,实现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建设生态文明,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也就是说,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存在内在的统一,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自然界。就当前情况来看,人民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不断丰富并不断得到满足,但与此同时,人所依赖的生态环境也随之遭受着不可避免的损耗,对人的全面发展产生着一定程度上的制约。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意识,这种意识会直接影响社会生产和生活具体实践的开展,有了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思想意识,才会有切实可行的保护环境行动,才能使生态文明理念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此,我们必须从认识层面上强化对生态保护观念的认同,倡导绿色生产生活,增强生态责任感,形成既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又不违反自然界进化原则的科学的生态文明价值观,积极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同时,我们必须不断发展绿色生态科技,提升治理有损人类身体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的能力,为人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人的精神和体力都得以健康成长,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维兰.人的全面发展视阈中马克思哲学的人文意蕴及其当代启示[J].广西社会科学,2014(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2,279-28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50.

[4]刘维兰.生态文明建设语境中马克思哲学的生态意蕴及当代启示[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8日.

[6]习近平.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5日.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4,212.

[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6-57.

猜你喜欢

人本思想当代价值共产党宣言
人本思想在中职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基于人本思想的本科教学管理相关问题探讨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