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提升策略探析
2019-06-26陈舜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课 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陈舜,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6.205
2015年7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这两个文件都强调“新时代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课教师情怀要深、政治要强、人格要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阶段是学生思想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要求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将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一、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由单线灌输走向合作对话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由单线灌输走向合作对话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将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课打造成师生交流、互动的平台。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耐心倾听学生不同的见解,鼓励支持学生勇于创新,尊重肯定学生的个性。“合作对话、耐心倾听、交流沟通互动”这种观念与日本有名教育专家佐藤学教授倡导的“学习共同体”理念相契合,佐藤学教授倡导的学习共同体包括四个要素“尊严、信赖、互惠、共同”而这四个要素的核心就是倾听。他说越是优秀的老师越不是以说为主,而是以倾听和观察为主,在日本构建学习共同体学校中的老师并不是用嘴来工作的,而是用耳朵和眼睛来工作的。“学习共同体”体现了学习亦是对话,需要倾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由单线灌输走向合作对话,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成为师生交流、沟通、互动的平台。我们都知道无论是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还是其他学科的学习都不只是知识的习得和掌握,学习是不断的和新的客观世界相遇的对话,新的他人相遇的对话,新的自己相遇的对话,学习是对话式的交流实践。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偏理论性的德育课程,更加需要对话使受教育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回溯本原也会发现对话倾听的重要性,孔子曾经周游列国,通过游说传播他的思想政治主张,后来他桃李满天下,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杜威也曾说过:“相互倾听才能构建民主”,杜威认为为民主社会做准备的其实是耳朵,因为只有先倾听别人,才能够真正去接受别人,在倾听的过程中你把对方当成了主人公。我听过这样一种说法“没有哪个地方会像学校一样需要对话,可是也没有哪个地方像学校一样缺少对话”,因为现在学校里很多对话是独白的产生。比如有时候学校召集开会,大会上老师的发言没有几个学生认真的在听,甚至教室里课堂上的对话,专心听讲的同学也不多,所以说学校有时候成為了一种唱独角戏的场所。那么这个时候有必要重新构建相互倾听的关系,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由单线灌输走向合作对话,有相互倾听的关系才能发展出好的对话,在对话的基础上能促进更好的学习。
过去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以灌输为主,没有很好的协调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关系,难以达到春风化雨的效果。因为人都是有很强的抗拒心理的,在对方没有了解的基础上一味地灌溉某种观点或者知识点,很难使对方真正的接受。而且随着智能时代的发展,这种灌输的教学方式不再仅仅依赖人工来进行,可以被人机对话所取代,尽管现在很多生活工作方式都被智能机器取代,情感的交流永远不能被取代,像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做人的工作也难以被机器取代,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过程更要注重倾听和合作对话。灌输的教学方法还有一个很大的弊端那就是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Ken Robinson爵士在一次TED演讲中谈到“教育和创造力的关系”。他认为创造力和文化知识在教育中占同样比例,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六岁的小女孩正在上绘画课,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正在认真画画,因为其他老师评价她从来不认真听讲,但在绘画课上却听得很认真。老师饶有兴趣的走过去问她“你在画什么?”小女孩说:“我画的是上帝”,老师又问:“可是没有人知道上帝长啥样啊”,这时小女孩自信的说:“他们马上就可以知道上帝的样子了”。故事里这个六岁的小女孩对于未知的事物愿意去尝试,即使尝试的结果是错误的,她也不惧怕。当然,并不是说错误的尝试就等同于创新,但如果不敢做错误的尝试,就很容易失去创造力。就好比灌输的教学方法,学生长期的听老师单方面的说教,而不去交流沟通自己的一些想法,就不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久而久之创造性思维就被扼杀。未来的社会肯定是需要创造型人才的,我们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原则,推动思想政治课教学由单线灌输走向合作对话,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创造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应注重实践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课应注重实践教学,鼓励学生直接参加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的‘道德训练,促成德行的养成及相关素质的养成和提升”。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思想精华,只有将这些思想精华反复与实践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发展,才能焕发出思想政治理论的生命力。也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够让思想政治理论变得更加丰富,通过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使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成为思想政治理论的实践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积极提倡提高教学实践性,增强学生获得感,学生获得感是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现实诉求和真切诠释。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形式、内容等方面“重虚轻实”,甚至“有虚无实”削弱了学生获得感。思想政治课不是纯理论性的课程,而是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课程,但目前仍存在课堂讲授与社会实践不衔接的问题,从学科要求和特点讲思政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要求个体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提高思想认识的过程中,必须始终以实践为中心,在实践中促进认识能力的提高,并检验思维成果的正确性,只有全面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才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对此有学者提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移动课堂”也就是开辟移动式的教学场所,比如红色理论宣讲常态化,面向校内外常年开展讲座活动,构建一个移动的思想政治教学课堂。
三、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应注重环境渗透式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环境渗透式教育除了依靠学校环境以外,还可以通过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来进行渗透教育,打破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场所固定的形势,即思想政治课堂下课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离场,将这些广阔环境中隐藏的隐性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精神性和思辨性融合,充分发挥人文关怀的功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中共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和期待。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 正面教育与积极疏导相结合原则是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原则之一,进行正面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促进学生思想矛盾的转化。积极疏导其本质是进行心理疏导,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的疏通和引导,要具有深深的情怀去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细心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状况,深究及其产生的根源并帮助学生寻找解决对策。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要进行诚挚的交友谈心,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给学生以关怀、鼓励和信任,为交流创造前提条件。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求,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运行的必要支撑,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必须遵循的基本逻辑。 发挥人文关怀的功效,可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课的亲和力,感染力,是对学生情感体验和心理诉求的尊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具备深厚的理论素养,然后将自己想要传达的价值理念、思想道德隐喻到微博、微信等平台,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新媒体手段进行价值观渗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也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不可能像“拉上电闸就来电”那样立竿见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轨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任何时候都蕴含着明确的意识形态属性,“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对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 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作为新时代高校学生,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注重自身德行的培养,主动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责任和使命。
注释:
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Z].(教科社[2018]2号).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胡虹霞.困境与超越——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精神成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 12-9(1).
宋劲松,王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研究综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10- 20.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