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设置”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思考研究
2019-06-26于莹
于莹
【内容摘要】新高中历史课标要求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由封闭转向开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主动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历史问题,提高创新精神。本文将研究“情境设置”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情境设置 高中历史教学 运用 研究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黑板为中心,教学方式单一、机械、僵化、封闭。教师习惯于在鸦雀无声的课堂上口若悬河的照本宣科,师生缺乏互动,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缺乏学习兴趣。这种封闭式教学方式不仅压抑学生的个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而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设置历史情境,则可以丰富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启发他们思考,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掌握历史知识。
一、设置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学、心理学、大脑研究已经证实:人类理性认识以感性認识为基础,第二信号系统又以第一信号系统为基础。在传统的“满堂灌”中,教师只向学生输出语言信号,只能刺激学生大脑左半球与第二信号系统,而忽视了刺激学生大脑右半球与第一信号系统,反而不利于为理性认识搭建感性认识的基础。所以,在高中历史课上,教师要意识到历史知识与学生实际日常生活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要善于为学生设置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置历史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种,最方便易行的一种方法是故事教学法。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讲故事”,并组织学生“讲故事”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先让聪明的学生简明扼要的讲述《孔乙己》、《阿Q正传》,然后告诉学生们旧中国绝大多数人像阿Q一样目不识丁,又像阿Q一样妄自尊大,不尊重知识,不尊重文化,嘲笑孔乙己式的读书人,当抗日战争爆发时,这些无知、愚昧的百姓不是被屠杀,就是甘当亡国奴。1949年人民教育奠基时,面对的就是这样的社会环境。这样就会引导让学生去了解并尊重新中国教育兴起的史实。
然后,教师要告诉学生们中国学术界存在着人才断层,在过去有华罗庚、钱学森、陈景润等一代著名科学家,在他们之后却鲜有新一代科学家。学生们会大吃一惊,会向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时,教师就要向学生们讲述十年浩劫时红卫兵毒打、侮辱教授、教师,在大街上烧书的惨烈史实,教师还要绘声绘色地讲述“上山下乡”的知青们除了《毛主席语录》外什么也看不到,由于十年废止高考,人为制造了人才断层。1977年恢复高考时,教育部竟然没有足够的纸张印高考试卷,最后只好借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这样学生们会对“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最后,教师要让学生们自己去比较“海归”与知青的命运,自己去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
二、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究兴趣,让学生自己发扬创新精神,自己去探索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2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秦汉铜钱、唐朝开元通宝、布帛、宋代铜钱、铁钱、“交子”,明清铜钱的图像,然后让学生们自己去观察、比较中国古代货币千年来的演进。学生们通过观察课件,会直观地认识到宋代钱币种类很多,而明清的铜钱与秦汉铜钱在外形上区别不大。学生们还会向教师提出质疑:“为什么布帛与开元通宝并列在一起?”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回想白居易的《卖炭翁》,告诉学生们在唐代布帛也是一种实物货币。——绝大多数高中生对唐朝的感性认识停留在港台宫廷剧上,当他们得知唐代竟然使用实物货币时,无疑会感到震撼,感到疑惑。教师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向学生们讲述在春秋时代,孔子的弟子子贡是大富商,但孔子不喜欢他;在战国时代,著名的商人吕不韦可以当上秦国的宰相,最后被秦始皇杀害;在晚清,胡雪岩资助收复新疆,却被慈禧抄家。再问学生:“秦始皇杀害吕不韦,慈禧抄没胡雪岩,你们觉得这些史实说明了什么?如果你是吕不韦、胡雪岩,你会做什么?”于是,学生们会开动脑筋,自己去思考,最后认识到从春秋直至晚清,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是农业社会,货币经济极不发达,千百年来流行实物交换,而商人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也十分低下;尽管宋代出现过纸币与资本主义萌芽,但却昙花一现;而愚昧的封建统治阶级顽固打压商业与商人,人为阻止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中国社会的封闭与落后,阻碍了中国走向世界市场与工业革命。
结束语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并结合运用故事教学法与探究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掌握历史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唤醒他们的潜能,发展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