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矫正初始评估话语的语类结构和交换结构研究

2019-06-26袁传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语步语类社工

罗 兴 袁传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1.国际商务英语学院 2.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 广州 510420)

一、引言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是指“将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司法行政机关及其派出机构在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徐祖华、孔一,2007:13)。需求评估调查又称风险评估,是当前推动社区矫正开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能有效保证社区矫正的安全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狄小华,2007),是社区矫正能否顺利进行的前提和重要因素。国内现阶段对于需求评估调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法学领域,侧重于对再犯风险因素的把控(李光勇,2013;冯卫国,等,2014),主要目的在于探究我国社区矫正风险评估的立法依据和不同的价值取向(张二军,等,2016;林瑀,2017),改进风险评估问卷(王梅,2018),实现社区矫正评估机制的完善(金碧华,2009;许疏影,2014)。

当前,社区矫正在全国开展情况不同。在广州,社区矫正主要分为如下几个阶段:接收社区服刑人员(以下简称受矫人员)、需求评估调查、初始集中教育、8小时社区服务和8小时教育学习、个案服务、解除矫正。值得说明的是,“初始评估”这一词语并不是属于学术范畴内的专业术语,但在广州长达数年的社区矫正实践中,矫正实践参与人员都沿用了“初始评估”这一词语来指代需求评估调查。为了符合广州的社区矫正实际情况,故在文中使用初始评估一词来指称这一评估调查过程。我们聚焦于广州地区社区矫正初始评估阶段,研究广州社区矫正初始评估话语是如何围绕《社区矫正人员需求评估问卷》(以下简称问卷)展开的。成功的初始评估一方面有赖于合理评估问卷的制定,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社工有效转化评估问卷语言的能力。所以,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关注初始评估过程中的语言现象对于保证评估的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马丁的语类结构和交换结构研究

Martin和Rose(2008:6)指出,语类是一种“分阶段的,以目标为导向的社会过程”,即语类所需要达成的目标需要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分步骤完成,而多个语类复合体组成宏观语类。Zappavigna和 Martin(2018: 79-124)运用语类结构理论研究了澳大利亚南威尔士州的青少年司法协商会议,他们认为该会议呈现出“社会法律框定-证言-答辩-警告-再融合”的语类结构。除了对语类进行宏观划分,Martin还使用交换结构对不同语类结构特征进行研究。交换结构理论思想源于Halliday。Halliday(1985: 68)提出,小句是一种互动事件,其主要功能就是交换。围绕着交换,我们可以提出三个问题:交换什么?谁在交换?以及谁发起交换?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就构成了协商系统(Martin,1992; Zappavigna, et al, 2018)。按照交换物的性质,交换可以分为动作交换和信息交换两类;按照交换者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交换又可以分为信息交换者(knower)与动作交换者(actor);按照不同交换发起人,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第一/第二信息交换者(first/secondary knower)(以下简称K1/K2)以及第一/第二动作交换者(first/secondary actor)(以下简称A1/A2)。具体到日常谈话中来讲,K2指信息需求者而K1指信息提供者;A2指动作指令发出者而A1指动作完成者。

以上三个问题构建出了协商系统的理论框架,为了发展该系统的研究工具,Martin借用了Sinclair和Coulthard(1975: 19-59)关于交换以及语步的相关概念,即一个交换由多个语步组成。在K2^K1/A2^A1这一个交换中,K1语步和A1语步为核心语步。一般而言,K2或者A2语步会用于开启一次交换,但在某些情况下一个延迟语步(delaying move)(DK1/DA1)也能起到相似作用。延迟语步常见于课堂话语及智力竞答节目,发问者往往会进行明知故问的活动。

核心语步之后有时还会出现跟随语步(follow-up move),由此,就会出现以下的交换结构(括号代表选择出现而^代表顺序出现):

信息交换结构:[(Dk1) ^ K2] ^ K1 ^ [K2f ^ (K1f)]

动作交换结构:[(Da1) ^ A2] ^ A1 ^ [A2f ^ (A1f)]

除了以上出现的相邻语对(adjacency pairs),协商系统还囊括了探究语步(tracking move)、挑战语步(challenging move)以及语步复合体(move complex)。探究语步可写为tr,其应答语步为rtr(response to tracking move),主要用于协商概念意义;挑战语步可写为ch,其应答语步为rch(response to challenging move),主要用于协商人际意义。语步复合体即“一个交换结构某一元素由多个语步实现,即一个语步复述另一个语步”(Zappavigna、 Martin, 2018:135)。

三、社区矫正初始评估话语语类结构分析

Martin和 White(2005:32-33)指出,语类系统是由语场、语式和语旨构型(configuration)而成。因此,不同语类会表现出不同的语域特点,而正是这些不同的语域特点定义了不同的语类。初始评估话语作为一种语类(genre),是对社区服刑人员人身危险程度和再犯可能性的测评(金碧华,2009),其目的在于获取受矫人员信息,评估其危险性,以便制定后续矫正方案。初始评估围绕着《问卷》展开,由司法社工采取面谈法与受矫人员展开谈话。营造出平等、相互尊重的交谈氛围。

初始评估话语不仅本身具有异于其它语类的结构特点,其下每个阶段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实现不同的目的。通过对12场语料进行转写分析,初始评估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下又包含若干子语类,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图1初始评估话语语域与语类关系示意图

图2 初始评估语类结构特点

具体到语料,引入阶段的语类结构分布如下:

谈话1 故意伤害案

社工:额,你好,我是这边的司法社工,我叫XX。【问候】

社工:那除了这些了,那您还有没有什么想要了解的?【问答】

在引入阶段中,“问候”是为了拉近与受矫人员的距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介绍”是为了让受矫人员了解初始评估的内容以及目的;“问答”是为了确保受矫人员对“介绍”部分内容的了解。

谈话2 故意伤害案

社工:嗯,那我这边呢主要是驻司法局社工站这边的工作人员,主要跟您做的是这一份初始评估问卷,这是初始评估问卷呢,是以访谈的形式开始,就是说我拿着一个文件……

【标志语】

一般而言,在引入阶段结束时,社工都会使用标志性话语进行说明,宣告上一阶段的结束以及下一阶段的开始。

在问答阶段中,谈话主要围绕着《问卷》展开,囊括了受矫人员的犯罪历史、目前服刑情况、教育/工作经历以及家庭和婚姻状况等13个大类,每个类别之下又涉及更细节的问题,包含了受矫人员生活的方面。具体到语料中,呈现出以下的问答形式,如谈话3:

谈话3诈骗案

社工:那你在这个诈骗罪之前,有没有什么犯罪前科那些呢?受矫:我没有犯罪前科。【问答1】

社工:那你教育水平大概到?

受矫:我……我是全日制是高中毕业,但是后来再去读读本科。【问答2】

结束语阶段主要分为宣告与问答两个部分。宣告主要是为了告知受矫人员评估已经完成,而结束语阶段的问答与谈话阶段有所不同,主要是由受矫人员发问,社工进行答疑解惑。

谈话4 造假案

社工:那我这边的问卷就问完了。然后呢,你就可以去司法所那边报道啦……【宣告】

受矫:……他们那边大概几点下班啊?

社工:诶……你打个电话去吧,因为每个司法所他们按照街道那个时间可能不一样……【问答1】

受矫:我可以走啦? 受矫:可以了可以了。好,慢走啊……【问答2】

需要说明的是,在初始评估中引入阶段并不是必须阶段,有些社工会直接以谈话阶段开启评估。据观察,12场初始评估中,仅5场出现了引入。并且,在引入阶段中,问候^介绍^问答过程也不是都会出现。介绍过程为其中的核心内容,其余两个过程在5场具有引入阶段的评估中仅出现了一次,具有随意性。通过实际观察与分析,我们发现,现有的语类构成并不能保证初始评估顺利进行,更不能保障问卷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因此,初始评估语类结构还存在问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改进。但是,由于语类理论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其结构的具体分析还需要交换结构这一工具来进行。因此,初始评估话语的语类结构及其不同阶段目标的实现还需要呈现在该话语具体的交换结构中,相关分析将会在下文中进行。

四、初始评估话语交换结构分析

(一)初始评估各阶段(子语类)的交换结构

在引入阶段中,问候由一个简单的K1语步充当,起到寒暄的作用。

谈话5故意伤害案

社工:K1 哦,你好……

介绍过程主要由K1^(K2f)[K12^(K2f2)…K1n^(K2fn)]结构组成,其中K1语步是核心语步,承担着社工表明身份、阐明社区矫正主要内容的作用;而K2f为选择性语步,因受矫人员的不同而选择性出现,通常由“嗯嗯”或者“哦”等语气词充当,用以向社工表明“我正在听”这一讯息。

谈话6造假案

社工:K1 嗯,那我们就是司法社工,我们的业务就是针对白云区在册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社区矫正行为辅导。

K1 然后还有一个就是,诶诶比如他们有的人就是因为他们所犯的事情啊……

社工:K1 ……他会有情绪上或是心理上的一些烦恼,或是有一些,就是反正有一些情绪或是心结他自己调解不了或是排解不开的

社工:K1那这时候他会需要社工做一个介入的辅导。

虽然引入阶段和谈话阶段都出现了问答过程,但二者的具体情况大不相同。在引入阶段中,社工会使用K2^K1的问答结构来确定受矫人员是否理解宣告的内容。

谈话7故意伤害案

社工:K1 然后第二个就是每个月的志愿服务,八小时。

K1 这是在社区里面做志愿者、做义工。

K2 您应该有了解过志愿者和义工吧?

受矫:K1 嗯。

社工:K2f 嗯,对,就是以这样的形式……

谈话阶段的问答主要是围绕着《问卷》的问题设置而展开的,呈现出[(dK1)^K2]^K1^[(K2f)^(K1f)]的结构,其中一问一答为核心语步,承载着初始评估主要目的即了解受矫人员需求、根据受矫人员回答填写《问卷》的作用。

结束语阶段主要由宣告(K1)以及问答(K2^K1)两种结构组成,前者主要是用于宣告一些社区矫正情况的补充说明,后者主要是由受矫人员发问、向社工咨询尚不清楚的地方。

谈话8非法经营案

社工:K1 …就25号要到钟落潭那边参加初始集中教育。 受矫:Tr 25号?

社工:Rtr 嗯

(二)初始评估话语交换结构存在的问题

根据语料分析,初始评估三个阶段的谈话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主要集中在引入阶段的介绍过程以及谈话阶段的问答过程。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初始评估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值得研究。

在引入阶段,介绍过程的交换结构为K1^(K2f)[K12^(K2f2)…K1n^(K2fn)]。通常情况下,社工会连续使用多个K1语步说明社工服务的几个方面。

但是,这一说明由于篇幅较长又与教育矫正内容不直接相关,难以吸引受矫人员注意,不能保证受矫人员接收并理解到社工发出的信息。而这种不畅的沟通会使受矫人员寻求社工帮助受阻,影响社区矫正的效果。在问答过程中,K2^K1这一核心结构占据主导地位,但是该交换结构并不能保证信息获得的真实性与有效性。通过观察,这种情况是由社工与受矫人员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由于教育背景、身份认知以及对于不熟悉环境产生的紧张感,会促使受矫人员顺着社工问话进行简短回答,以快速结束话轮。而受矫人员这种选择常常以牺牲真实性为代价,如果社工就此继续下一个话轮,就不能得到准确的回答。

谈话9赌博案

社工:K2 就是你了解社工是做什么的吗?……

社工:K1 然后你刚才说,有了解社工…… 受矫:K2f 嗯。

社工:DK1 你觉得义工跟社工有区别吗?呵呵,有没有呢? 受矫:Tr 不是一样吗?

对于社工的提问,受矫人员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但是通过社工与受矫人员接下来的谈话,我们发现受矫人员并不了解社工工作的内容,这个话题还需要新的话轮来进行说明。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谈话10。

谈话10非法经营案

社工:K2 这次犯罪有没有受到训诫还有罚金啊? 受矫:K1 有。

社工:K2 训诫多少次? 受矫:Tr 呀?

社工:Rtr 训诫多少次? 受矫:K1 训诫什么?(不解)…罚金是有。

除了训诫外,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针对“酗酒”“犯罪前科”“罚金”等带有法律内涵的话题中。受矫人员不理解其特殊意义的,但是这种“快速结束话轮”的愿望促使受矫人员哪怕不理解问话含义也要作出肯定回应。而这种动机就使得社工通过简单K2^K1结构得出的答案真实性大打折扣,从而影响了评估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社工的提问方式也存在问题。比如,在问卷中与配偶关系如何的题目中,问题设置为“对与配偶的关系感觉如何?”,答案有“0 很差”“1 一般”“2 较好”“3 不好”这四个选项。在实际对话中,关于这个问题的交换结构如下:

谈话12故意伤害案

社工:K2 那平时的话,您跟妻子的关系怎么样? 受矫:K1 平时可以啊。

社工:K2f 平时还可以。

社工:K2 这件事情对她来说也是很突然的一件事情? 受矫:K1 对对。

在上文中,通过K2^K1结构,社工得到了“可以”这一描述性词语就结束了该话轮,转向了下一个问题。但是“可以”这一回答究竟应该等同于“一般”还是“较好”呢?

对于以上问题的判断,由于话轮不再继续,完全是基于社工的主观推测,而不是对受矫人员情况的真实反映。这一问题,法学领域的学者也有所提及。金碧华(2009:)指出,通过谈话收集的信息是“比较浅显的”,“需要测评人员判断、分析”,但是这一过程“必然掺杂主观性”,从而“降低了风险评估的客观性”。一方面,我们固然可以通过改进测量表的设计来减少主观性,另一方面,若对社工谈话的交换结构进行优化,也能对增强评估准确性大有裨益。

(三)初始评估话语交换结构改进设计

针对介绍过程中交换结构出现的问题,可以在多个K1语步介绍之后,再使用一个K1语步用以阐明介绍的重点,使之成为语步复合体(move complex),起到强调的作用。

谈话13赌博案

社工:K1 嗯,首先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从个人承认来说……

K1 对,那还有另外一块就是说,在家庭方面哦,

K1对对对。然后还有第三个层面,就是说社会承认。……

K1 然后,刚才就是,我介绍了社工服务……

在这个对话中,继三个承载着介绍内容的K1语步后,社工再次使用了一个K1语步,用于强调自己刚刚说了什么。接下来,社工使用了一个K2语步用于检验受矫人员的了解情况。

谈话4赌博案

社工:K2 就是说,你所理解的,社工服务可以为你提供什么服务呢,我想听听你怎么说……

受矫:K1 我觉得,我没什么……

在得到了受矫人员否定回答的同时,社工及时调整提问方向,继续检验的过程。

谈话15赌博案

社工:K2 但是了解到社工可以提供什么服务了吧? 受矫:K1 家庭吧。

社工:K2f 嗯,家庭,

K1 然后个人,也可以… 受矫:K2f 对,也可以。

社工:K1 还有社会层面呢,社会适应这方面哦。 受矫:K2f 哦。

社工:K1 对,那当然还有两个八小时,我们这边也会跟进,这样子。 受矫:K2f 哦。

通过总结——检验这样一个过程,社工不断阐明了自己工作的内容,使受矫人员对社工服务内容的了解大大增强了,如果遇到问题,就可以及时求助于社工。

针对问答过程交换结构出现的问题,后续使用追踪语步(tracking move)进行信息的再次核验, 可以避免出现误判受矫人员意思的情况。

谈话16危险驾驶案

社工:K2 在工作中和同事相处得怎么样?

K2 和同事的关系? 受矫:K1 可以。

社工:Tr 可以? 受矫:Rtr 可以啊,相处的比较好啊。

社工:K2f 好。

在该对话中,社工将问卷问题“在工作中与同事相处如何?”转化成了“在工作中和同事的关系?”,得到了“可以”的回答。但是社工并不能准确判断“可以”到底是等同于“一般”“较好”还是“很好”,于是她反过来使用了一个追踪语步,厘清了“可以”的真实含义是“相处的比较好”。这样一来,评估的准确性就大大提高了。

除了使用追踪语步进行进一步确认,社工还可以根据受矫人员的回答再提出相关的K2语步进行确认。

谈话17制假售假案

社工:K2……您觉得家庭氛围怎么样? 受矫:K1还挺好的吧。

社工:K2f 就还挺好的是吧,K2不会觉得比较繁琐和累吗?

受矫:K1也没有啊,但是你小孩子在身边很开心啊,老人家的话就是我们的义务来的嘛。

社工:K2f啊。

单独使用K2^K1结构得出的信息无法实现与问卷选项的对应,所以社工向主要负担家庭事务的受矫人员再次发出了提问,询问其对家庭琐碎和劳累方面的态度。通过这样一种结构,受矫人员对家庭事务的态度就更显而易见了。

对于问答过程中出现的带有法律内涵的术语,社工可以采取两种办法进行说明。一是直接利用K1语步(训诫是指司法所、派出所对表现较差或者有重犯倾向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的警示谈话)直接进行内涵解释,再用K2语步(你接受过这种警示谈话吗?)进行提问。除此之外,社工还可以对问卷语言进行降级(downscale)处理来应对。首先,我们可以先将“酗酒”降级处理为日常用语“喝酒”一词并用如“喝不喝酒?”这一K2语步进行提问;得到肯定回答后,再将“喝酒”升级为“多久喝一次?”这一K2语步;若再次得到肯定回答则可再次升级到第三个K2语步即“你是否离不开酒精、对酒精形成了依赖?”。通过这三个K2语步的降级再升级处理,社工就能保证受矫人员完全理解提问内涵并按照事实作出了相应的回答。

五、初始评估交换结构发展的理想模型

图3工作经历话题交换结构发展示意图

初始评估面谈围绕着《问卷》设置的13个话题展开,在谈话过程中会出现数量不等的K2^K1交换结构。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K2语步都是紧紧围绕着话题形成的,而K2语步又会激发出受矫人员的回答即K1语步,如图3所示(以“工作经历”这一话题为例);而在实际谈话中,每个话题又因为问卷设置的内在逻辑而被联系起来,共同形成初始评估话语交换结构模型,如图4。

但是,仅利用这一谈话模型也会导致初始评估陷入机械重复问卷、社工与受矫人员沟通不畅的问题。所以,初始评估话语交换结构的发展不仅要依靠问卷设置逻辑,还需要充分尊重交际需求,发展出符合交际逻辑的交换结构模型。

图4初始评估问卷交换结构发展示意图

在谈话18对话中,交换结构的发展并不是随着问卷设置发展,而是随着谈话自然向前发展。社工首先提出问题询问受矫人员是否有孩子;得到受矫人员肯定回答后,继而询问孩子数量;最后又从孩子引到了与孩子相处这一方面,告知社工服务也是囊括这一方面的。如果仅仅遵循问卷逻辑,这一对话没有发展必要。但这种交换结构自然而然的发展却对拉近与受矫人员距离、告知受矫人员社工服务内容起到了重要作用。

谈话18赌博案

社工:K2 ……我想现在你应该也是一个妈妈了吧? 受矫:K1 哦,是。

社工:K2 有几个孩子了? 受矫:K1 两个。受矫:K2f 两个孩子了哦。

社工:K1 当然了,如果说你在跟孩子相处这一块,或者说与丈夫沟通这一块,你觉得我以前的沟通方式和相处模式可能很好,也可能说没那么好,那这一块如果说,你需要和我们交流的话,也是可以的哦。

受矫K2f哦。

谈话19赌博案

社工:K2 ……就是你作为母亲的角色哈,你平常是怎么相处的? 受矫:Tr 怎样相处啊?

社工:Rtr 嗯。 K2 有的忙吧? 受矫:Tr 怎样相处啊?

社工:K2 沟通都多不多啊?交流的多不多啊?不顺噢? 受矫:K1 大的都不行。

社工:K2 小的呢? 受矫:K1 还可以。

在初始评估谈话中,除了符合交际需求的交换结构发展,还可能会出现交换结构发展受阻。在谈话19中,就出现了两次回溯,受矫人员使用了两个tr语步,并没有正面回答社工提出的问题。为了得到答案,社工就将“怎么相处”这一问题转化为“有的忙?”并且再进一步将这个问题转化为“沟通都多不多啊?交流的多不多啊?不顺噢”,得到了受矫人员与大儿子沟通不顺、与小儿子关系尚可的信息。在这一过程中,交换结构的发展经历了发展——受阻——再发展的过程,确保了谈话的顺利进行。

因此,我们认为,理想的交换结构发展模型是既要兼顾问卷问题,也要适当发展正常谈话,并且在遇到阻碍时要积极发展再谈话。受矫人员抗拒回答,或者是出于心里紧张或者是能力有限无法调动充足的语言资源,而发展出合乎交际逻辑的谈话才能使受矫人员放下心防,愿意谈话。也只有这样,社工才能从侧面获得受矫人员的具体信息,而不是依靠受矫人员似是而非的一言半语作出主观判断,从而大大减少了信息判断的主观性,提高了初始评估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六、结语

我们从语类理论出发,研究社区矫正风险评估话语,聚焦于初始评估话语语类的阶段性分布特点,致力于解决初始评估过程中存在的语言问题,提高初始评估的准确性与有效性。为了进一步解释不同阶段的语言过程特点,使用了交换结构进行分析,研究了介绍过程及问答过程的交换结构特点和产生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最后,在语料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初始评估交换结构发展理想模型,以推动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发展。

猜你喜欢

语步语类社工
青春社工
话语杂糅中的生死观建构——“生前契约”语类分析
裁定书的语步结构分析
互动构建的时空延展和情感变迁——电子哀悼多模态语类特征
语类教学法:理论基础与改进策略
英汉石油学术论文摘要的语类结构对比研究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中外光学学术论文摘要非常规语步的对比分析
语类翻译探究
专家作者与学术新手间的摘要修辞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