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二语习得研究现状可视化分析
2019-06-26叶砾
叶 砾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公共基础部, 广东 肇庆 526020)
一、引言
国外尤其是欧美地区的科研实力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这已在学界产生普遍共识。因此,中国很多学科学者十分重视追踪国外发达国家在某一特定学科领域内的研究情况。通常情况下,学者们更多是通过对某些重点期刊、学者、会议等不间断的监测来跟踪国外研究成果。然而,科研成果的增多和学者精力的有限,局限了对国外科研成果的全景扫描,从而必然无法全面了解国外研究情况。以定量化、大范围数据分析为核心的科学计量学和可视化方法无疑满足了学者对更广泛科研成果的考察需求,尤其是以美国德雷赛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开发的CiteSpace工具为代表的信息可视化方法,为科研成果大数据分析提供了十分高效的工具,因此受到很多学科学者的青睐,必将成为学者分析国外研究成果的重要工具和方法。
二语习得在英语教学研究与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外二语习得研究态势如何?研究热点是什么?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启示?等等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系统梳理和深入思考。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国外二语习得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对这些成果的科学、客观分析是寻找上述一系列问题答案的关键。精力有限,我们不可能逐一地对这些成果进行分析,科学计量学和可视化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要路径,因此,我们采用这些方法,对国外二语习得研究的权威成果进行总体分析,勾勒国外二语习得研究的整体图景,以期为中国二语习得研究与教育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数据获取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获取
为获取国外二语习得研究重要成果,我们以Web of Science为基本检索平台,以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Social Science & Humanities五大数据库为基本数据源,采用的检索策略为:TI(标题)=(“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R “L2 learning” OR “second language learner*” OR “L2 learner*” OR “L2 acquisition” OR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OR “foreign language acquisition” 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共获取研究性论文(包括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三个类型)1403篇文献,以这1403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开展时空分布与热点分布分析。
(二)研究方法
为客观揭示国外二语习得研究态势、勾勒国外二语习得研究的整体图景,我们采用基于定量分析的科学计量学方法和信息可视化分析方法为基本研究方法。其中科学计量学方法主要对1403篇论文的文献计量学指标(时间分布、学科分布和机构分布等)进行以量化为依据、定性描述为目的的分析,以期发现国外二语习得研究的时空分布特征,为跟踪二语习得研究成果、需求合作伙伴和二语习得教学、期刊传播等提供依据。信息可视化方法主要采用CiteSpace绘制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并辅以WordStat进行短语分析,以此来更加直观、客观的发现二语习得研究热点,为丰富国内二语习得研究内容、协助二语习得研究项目管理和二语习得教学管理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绘制方法如下:将下载的1403篇论文,导入CitespaceⅢ。参数设置为: 时区分割 (Time Slicing) 设置为1965-2017,单个时间分区的长度(#Years PerSlice) 设置为1 年,主题词来源选择为标题 (Title)、摘要 (Abstract) 和关键词 (Descriptors 与 Identifiers),阈值为前50个高频词,词类型(Term Type) 选择名词短语(Noun Phrases),节点类型(Node Types) 分别选为关键词(Keywords)来绘制关键词共现聚类知识图谱(图3)。图中节点大小与关键词词频成正比,如果某一关键词在其所在领域的文献中反复出现(即关键词的词频度高),则可反映出该关键词或标题词所表征的研究主题是当前热点主题,因此,某一学科或领域的学术热点,通过关键词词频的高低大体可以反映出来。Citespace便是基于此原理来探索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其研究演进(马费成、张勤,2006)。
三、研究结果
(一)二语习得研究时空分布
1.二语习得研究时间分布分析
根据发文量多少,我们将二语习得研究成果分为萌芽期(1965-1994年)、发展期(1995-2011年)和繁荣期(2012-2017年)三个阶段,各年发文量随时间变化如图1所示。
萌芽期:二语习得研究始于对听力因素的考察,1965年,Leutenegger发表了第一篇二语习得论文,研究了在法语和西班牙语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听力影响因素。此后,二语习得研究渐入学者视线,相关研究成果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多。但在最初的30年左右时间内(也即1994年以前),研究成果数量维持在较低水平,绝大部分时间(1974年除外)发文在10篇以内,甚至有20年时间的研究成果数量维持在5篇以内。1994年之前,国外二语习得研究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此过程中,1974年表现突出,以13篇发文量居于这一阶段的发文高峰期,这一年集中关注了年龄因素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应用,这为后来的心理学和行为学角度的二语习得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1974年的论文还十分注重实证研究方法的开发,如二语习得阅读实验的声学扫面及其同步处理方法等。在1965-1994年二语习得研究的萌芽期,大多数研究集中关注个体差别对二语习得影响的考察,如语言态度、动机、焦虑、自信、语言能力、学习策略、场景独立性等。语言学和教育学成为该领域重要的学科载体,语言学更倾向于从理论与方法上展开研究,而教育学更强调教学手段与方法。此外,萌芽期心理学角度的二语习得研究已经开始崭露头角,教育与心理同生同联的现象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同样表现突出。在此过程中美国迈阿密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部的Ganschow表现突出,以6篇发文量排在首位。
图1二语习得研究成果时间分布
发展期:1995年开始论文量增长迅速,虽然在后续过程中,发文量时有波动,但总体上仍掩饰不住其增长态势,直到2011年以96篇发文量作为此阶段的收官。从发文量上来看,二语习得研究从萌芽期迅速进入发展期,这样一组数据足以证明其迅速性:萌芽期的24年仅发表了94篇文献,而发展期的17年发文达到744篇,萌芽期年均发文4篇,而发展期年均发文高达44篇,11倍之多。1995-2011年的发展期内,学者重点关注的是语言学习者、通用语法以及二语习得研究中的个体差别等。对于语言学习者而言,重点仍然放在年龄因素对于二语习得研究的影响上,如Flege(1999)通过以240名1-23岁以韩语为母语,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语言学习者为研究对象,他们平均接触英语的时间为15年,考察的内容包括英语发音、形态语法等,最终以期识别二语习得的最佳年龄。他的研究认为,年龄越小越有助于二语习得研究,尤其是语音的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母语口音越来越重,而语法水平越来越低,提示我们二语习得教学中应根据年龄适当改变教学策略。当然,除年龄因素外,语言学习者的其他研究内容涉猎也十分广泛,如Swain(1998)以两名法国八年级学生的面向特定事件的交互为实验方法,对他们二语应用中的交互问题进行了研究。此外,一些重要的理论也在此阶段被提出来,如de Bot(2007)认为,语言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动态系统,即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一组变量,并且语言发展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动态过程。语言发展显示了动态系统的一些核心特征: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子系统的完全相互关联,随着时间推移的吸引子状态的出现以及个体之间和个体之间的变化。这篇文章提示我们:应开发用于分析二语学习者学习行为的数据库,以增强我们对随时间变化的学习者学习行为细粒度模式的理解。Gardner(1997)通过考察学习者多种个体差异要素,建立了一个可以有效分析学习者各因素的全要素模型。这一阶段,语言学、教育学和心理学仍然是二语习得研究的主宰学科,而值得一提的是计算机科学仅次于心理学,成为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学科载体,计算机辅助语言学研究成为此阶段的重要分支领域,如Tsou(2002)通过计算机技术设计了一个抽象词学习系统,并对小学二语习得学习者进行了实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实验结果; Lee(2006:1978-1981)提出了一种二语习得中自动语法修正方法。此阶段涌现出来的高产作者是伊利诺伊大学的Montrul。
繁荣期:2012年开始,各年二语习得研究成果开始突破百篇,到2016年,5年时间共发文529篇,年均发文达到105篇,与前一时间段相比,实现了进一步突破,可视为二语习得研究的繁荣期。此阶段针对语言学习者的研究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同时个体差别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阶段研究相比前两阶段更加细致,尤其是注重二语习得的过程研究。不同以前的心理学研究,此阶段开始从更为细致的人体神经学角度,对二语习得学习者展开了研究,如Li Ping(2014)研究了双语经历中人脑神经结构的可塑性。总体上看,2012-2017年的二语习得研究繁荣期,研究内容更具前沿性、创新性和具体性,研究方法的跨学科性更为显著。这一阶段,传统二语习得优势学科语言学、教育学和心理学仍然占据主导,社会学后发制人,发文量排在了第四位,从情感问题(Ren,2016:598-600)、动机问题等方面丰富了二语习得研究的视角和方法。
图2二语习得研究学科分布
2.二语习得研究学科分布分析
1403篇分布于48个学科中,其中34个学科发文在10篇以下,而发文10篇以上的学科仅有14种(见图2),不仅如此,发文10篇以上的学科中,有三种学科发文在200篇以上,而其他11种学科发文在100篇以下,可见,国外二语习得研究的学科载体分布集中现象较为突出。如前所述,二语习得研究的主要学科载体为依次为:语言学、教育学和心理学。先来看语言学,语言学更加注重的是从方法、机理上去开展二语习得研究,如在通用语法方面,Farahani (2014:298-301)认为通用语法是指对所有语言都具有传承基础的语法,所有语言的共同之处,并研究了成人二语习得中通用语法获取问题;Kweon(2011)调查分析了第一语言为英语的儿童在二语习得中通用语法的应用;Thomas(2003)分析了通用语法与二语习得的关系:从获取隐喻到约束隐喻;Alsarayreh(2016)调查了31个以英语为母语的美国成年人和162个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约旦成年人,结果表明通用语法对于他们语言学些具有不同的限制作用。在二语习得的个体差别方面,Dornyei(2005:42-68)认为个性特征差异等语言学习中的多种变量决定,二语习得存在个体差异性,并提出个性、能力、动力、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五种影响二语习得个体差异性的因素;Paradis(2011)对169名儿童二语习得现状调查分析,试图通过内、外部因素比较分析儿童二语习得中词汇量和精确性的个体差异性;Robinson(1997)采用Carroll和Sapon开发的语言能力测试表,对成年人二语习得中的个体差异性和相似性就行了分析。
教育学是国外二语习得研究的第二大学科载体,教育学者主要从不同学校和学生的二语教学、学习角度入手来研究二语习得,这其中包括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等。如Salaberry(2011)认为,技术的应用对于二语习得教学与学习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有效推动二语教学与学习的质量、效率;与之类似,Chapelle(2009)分析了计算机辅助与二语习得理论的关系,并认为,计算机的发展改变了交际能力理论,从而进一步创新了二语习得研究。这篇文章提示我们:二语习得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创新理论与方法。Behrent(2011)对2006-2009年德国二语习得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德国二语习得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主要关注的是小学外语教学,内容与语言综合学习和多语言教学,语言学习者自主以及多媒体和语言学习等领域。研究方法以定性为主,研究中经常涉及较小的研究小组。从中获得启示是:研究的重点倾向于实用,需要将教学课程和学习材料适应不断变化的学习情境和人口。心理学领域的二语习得研究与教育学有很大的交叉性,但同时也有一些从心理角度进行的研究,如二语习得的动机研究中,动机水平和自信水平对二语习得具有显著的影响,二语习得教学中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激励; Svejdikova(2013)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提出了二语习得中,语言学习者策略、语言学习策略、测试策略、交际策略等。
(二)二语习得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显示了国外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关键词及其相关关系,但由于单个词的专指度较低,不能够有效说明研究热点,我们进一步分析了重要关键词的共现关系,并结合WordStat软件抽取了重要短语,形成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关键词(表1)。
图3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表1 二语习得研究高频关键词
关键词词频关键词词频关键词词频native speakers256adult second language48communicative competence34native language88universal grammar45case study31target language85word order45event related31reading comprehension69high school38advanced learners30individual differences66cross linguistic35proficiency levels30English speakers59gender agreement35vocabulary knowledge30language proficiency56grammatical gender35language teaching50grammaticality judgment35
结合图3和表1,可以将二语习得研究归纳为三大研究热点:
一是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分析。这其中主要包括心理因素、年龄因素等。在心理因素中,学者主要探讨了学习态度和动机对二语习得效果与质量的影响,其中,由Gardner(1985)提出的整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影响力颇深。部分学者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二语习得策略(如直接与间接策略、元认知与认知策略,以及社会或情感策略等)。还有一部分学者对二语习得中个人特质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如焦虑、意愿、自信、信念、动机、情绪、性格等。关于年龄因素,研究者几乎达成一致共识,年龄与二语习得效果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二语习得存在年龄上的关键时期,年龄对二语习得具有重要的约束作用。
二是二语习得的学习与教学法研究。在学习法中重要的是对二语习得的自然顺序研究,如Dulay(1974)对儿童二语习得自然顺序进行了研究。在教学法中,包括情景教学、记忆教学、听说教学、交互对教学与学习的影响、语言能力与阅读能力以及二语习得中的复杂性、精确性和流畅性问题等。此外,语音习得同样是教学法中被关注的重要问题,这其中包括发音语音问题、辅音问题等。
三是不同身份的人二语习得研究。这其中以学生为主体,既包括小学生,也包括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同时研究者还将对儿童的二语习得作为重点研究内容,原因为,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儿童时期是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时期,在儿童时期就接触二语习得有助于从心理上对目标语进行接受。而随着时间的增长,二语习得水平,尤其是语法水平会随之逐渐降低。
此外,对不同母语的研究也成为二语习得研究的一大特色,这其中重点包括西班牙语、韩语、日语等,但这些母语的二语习得研究中,目标语均不约而同的指向英语。同时,国外二语习得研究与国外科学研究的传统保持一致,就是十分重视实证分析,问卷调查、访谈和行动研究法在实证研究法中占据了较大比重,实验研究法作为一种非干扰方法同样获得较高的使用频次,此外还包括跨学科研究方法等。
四、对中国二语习得研究与教学的启示
叶砾(2017)采用同样的方法对中国二语习得研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从文献数量来看,国内二语习得研究同样有萌芽期(1992-2001 年)、发展期(2002-2007 年) 及繁荣期(2008-2016 年) 三个阶段; 语言类专业期刊是国内相关研究成果的主要传播载体; 以江苏、上海、山东和浙江为核心的华东地区是二语习得主要研究机构的聚集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发文量排在第一位(61 篇),遥遥领先于其他研究机构;国内二语习得研究主要围绕迁移、输入与输出两个方面展开。结合其分析结果和本研究的结论,可以认为,国外二语习得研究能给我们带来了一定启示:
1.要十分重视实证研究。二语习得既是不仅是语言学、教育学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学、心理学问题,这决定了二语习得研究中实证方法的重要性,单纯的理论推演和分析很难客观揭示二语习得的过程、现状和效果。而实证研究通过一定的典型代表调查分析,可以从中获取客观的实验数据,从而为相关理论的提炼提供可依赖的数据。尤其是大数据环境下,如果应用大数据分析手段,对二语习得者学习行为数据进行大范围采集,拓展研究数据范围,进行数据的关联性分析,从而更为精确的发现二语习得研究特征,显得尤为重要。
2.对“人”的研究胜过对语言本身的研究。国外二语习得研究十分重视对人的研究,很多研究将研究对象瞄准于不同年龄的人(如不同阶段的儿童与成人)、不同身份的人(如不同年纪段的学生),以及不同性别的人,对他们的心理、特质进行分析,发现影响二语习得个体因素,试图挖掘个体差异性和普遍性,以期为二语习得教学提供依据。这提示我们一方面也要效仿国外,加强对二语习得中“人”的研究,对不同人群二语习得的特征进行总结归纳;另一方面,也提示我们要加强二语习得的个性化教学,尤其是应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基于大数据的二语习得教学,可以沿着以下线索展开:二语习得者学习行为大数据的获取方法研究→多源数据聚合结构体系架构和聚合模式研究→个性化二语习得教学系统构建策略研究。
3.要开展深层次、细致化的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前述统计分析中,我们已经发现,国外二语习得研究形成了丰富的跨学科网络,尤其是语言学、教育学和心理学在网络节点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跨学科研究,使得国外的二语习得研究十分深入、全面而又细致。叶圣陶先生很早就指出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使各个相互影响和交叉的课程综合到一起。二语习得属于交叉学科门类,它涉及诸多方面的内容,需要多个学科的支撑。跨学科以学科之间的交叉作为理论生长点,以解决综合性质的自然和社会问题作为现实启动点,因此它是一种具有理论研究纵深性质和应用问题定向性质的多学科研究。通过跨学科知识交流研究推动学科间整合协同教学,可以有效拓宽二语习得研究视野。开展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是以跨学科的思维方法为理论基础,围绕学习者、学习目标与内容等基本线索,对跨学科的知识交流和协同学习进行研究,以此为基础,构建二语习得研究的跨学科生态系统,开展深入而细致的具体内容研究。
五、结语
本研究科学计量学和信息可视化方法对国外二语习得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从时间分布、学科分布以及研究热点分布等方面对国外二语习得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从而试图勾勒国外二语习得研究的整体图景。由于本文采用的数据较全面(从第一篇二语习得研究论文开始)、数据体量较大(涵盖Web of Science平台中的所有相关数据)、数据较权威,并且采用了客观定量分析方法,因此,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对于发现国外二语习得研究态势具有一定的洞察作用。但在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表现在:未能对二语习得演进情况进行分析,其原因为,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来自于Web of Science平台,数据虽然权威,但从各年分布上看,20世纪90年代初以前,研究论文量较少,因此,以此来分析演进,可能存在一定风险,后续笔者将结合其他数据库(如EBSCO、Springer等)数据,来整合分析研究演进。
注释:
①由于数据库更新问题,2017年数据不够全面,截至2017年6月20日,2017年共发文36篇,根据Web of Science更新特征,预计这一数据大致是2017年发文量的三分之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