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孩子的心田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2019-06-25方智范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9年5期
关键词:园田采菊陶诗

三、“日暮当归”与隐逸情志:

“日暮当归”,发展到后来,又和隐逸的情志联系到了一起,成了文人的专利品。古代学者认为最早写隐逸情志的一首诗,是《诗经·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式”是没有意义的发语词,“微”就是天色渐暗,天慢慢地黑下来。天要黑了,天要黑了,怎么还不回家?根据后人研究,其实这首诗与隐士没有关系,但“式微,胡不归”成为非常有名的古代诗句。式微,表示衰败、黑暗的时代;“胡不归”,隐士们发牢骚要回老家都说“胡不归”,它成了固定的语词了。我们跳过这首所谓的隐逸诗,借用它的意象和语词来看看后来的隐逸诗怎么和日暮相联系。历史上最著名的隐逸诗人是陶渊明,南朝钟嵘称他为“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开头就说:“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用的就是《式微》的诗句。后面又说:“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里面就出现了“日暮”的情境,表达向往隐逸的情志。陶诗名篇就是《归园田居》 (五首),其第一首最负盛名: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是写在陶渊明辞官回到家乡的第二年,在这首诗里面,还看不出他后来穷困潦倒的生活窘境,还比较富足,他写自己回归家乡后愉悦的心情。诗的主体部分是景物描写,从户外写到室内,一路有层次地写来,描绘的都是农村非常平常的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如今的读者会问:这样平淡无奇的作品有什么好呢?但是当我们知道,这是陶渊明归隐后从喧嚣污浊的官场回到农村,接触到大自然,一切对他都有新鲜感,于是他在普通事物中发现了真正的美。这种自然风物的美,日常家居环境的美,完全适合诗人摆脱官场、回到自然的心境。透过景物描写,表现出人与自然相处是那么和谐,那么舒心,人整个精神都放松下来,感悟到了天地之大美。这种大美,苏东坡当年初读陶诗时还不能领会,他在笔记中说:“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后人解释“奇趣”说:“渊明‘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本以言郊居闲适之趣,非以咏园田。”(张戒《岁寒堂诗话》)那么闲适之趣是什么呢?我觉得张戒读懂了陶诗中那种心灵的和谐,精神的放飞。其实解读这一首诗的关键,就是“虚室有余闲”一句,读懂了“虚室”的含义,整首诗的写景、取景、造境,以及诗人心灵的脉动就把握了。有的教材把“虚室”解释成“空空的房间”但这只是注解了字面意思,容易误导读者,好像陶渊明就是在写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房间空荡荡的可在里面踱步。其实“虚室”的典故出自《庄子》“虚室生白”,晋代学者司马彪解释道:“室比喻心,心能空虚,则纯白独生也。”纯白是光明,是道家的大道。后来我们知道禅家打坐,要有禅心,排除杂念,才能够得到禅悟。陶渊明《归园田居》第二首也写到“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那句“户庭无尘杂”,不仅仅指房间里没有灰尘,而是指排除人的俗念,就是“绝尘想”。所以“虚室”字面意思是描写物理空间,家里比较宽敞,在里面悠哉悠哉;表达的情感就是心里面舒畅,那是心理空间;其实如按司马彪的解释,即庄子追求的逍遥游,人的精神达到无所依傍、绝对自由的境界,“虚室”就是哲理空间了。这就是陶渊明《归田园居》表现的闲适之趣,它的意蕴由浅入深,他最终表达的是自由闲适的精神状态。

在这首诗中,“日暮”还是隐含的,中间四句写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所写的是农村风物,时间也是黄昏时分,隐隐有《君子于役》“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的意境,但是没有出现“日暮”意象。而另一首著名陶诗《饮酒》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其中“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日暮”就呈现出来了。谈这首诗日暮和隐居的关系,就涉及了“悠然见南山”和“悠然望南山”哪个字用得好的争议。这个争议最早提出者是苏东坡,他读到这首诗的两個版本,主张“见”字好:“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东坡题跋》)所谓“境与意会”,就是客观的景象和主观的情致两者交会、契合了。“见”和“望”是两个近义词,在一些语境中两者可以替代,这一个字的不同有那么大的奥妙吗?苏东坡的学生晁补之也认为“见”字好:“东坡云陶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则既采菊又望山,意尽于此,无余蕴矣,非渊明意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景远,此未可于文字精粗间求之。”(《题陶渊明诗后》)到了清代王士禛,对此诗的意境特别有悟性,他的解释是;“篱有菊则采之,采过则已,吾心无菊。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诠,其谁辨之?”(《古学千金谱》)吾心无菊,是没有功利的欲望,故其心悠然;这种心境下所见的南山是什么状态呢?在黄昏时分,“日夕”就是“日之夕矣”,山气很美,云雾缭绕,诗人与山、与花、与鸟,一句话,就是人与自然,偶然相对,这些主观的、客观的、自然的、人的、物理的、心理的,就在那一刹那,凑在了一起。就在这时客观的南山和主观的情致达成了高度的统一,这时候的陶渊明和自然界不分彼此,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所以这是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契合的角度看,“见”比“望”好。陶渊明的田园诗,传达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这种境界具有偶然性、超功利性、不可言说性的微妙特点,“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不能够用语言明确表达,只能够心领神会,这就是苏轼说的“奇趣”,晁补之说的“闲适

之趣”。

这种隐逸情志,在陶渊明之后,经常出现在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人笔下。我们举一首王维的《渭川田家》为例: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开头两句写景“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你有没有看到与《君子于役》类似的地方,有没有看到“日暮”意象?最后以“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收束,归结到厌倦仕途、隐居山中的隐逸情志。从陶渊明到王维,“日暮当归”这个古老的意象和它所代表的文化心理,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总之,“日暮当归”这个意象或情境,是一种非常显著的文化现象,反映的是中国古人普遍的文化心理,其实质是民族集体无意识的表现,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进程中经久不衰、积淀而成的一种心理遗传基因。前面我说到古人所云“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歌德说“优秀的作品无论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很重要的原因往往是在这一方面。我希望老师们通过自己的古诗教学,继承民族文化的基因,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引导孩子健康地走向精神成长。

(方智范,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本文系作者在江苏省“致敬于永正——像于老师那样教古诗”研讨会上的专题报告)

猜你喜欢

园田采菊陶诗
胡新科
归园田居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对比阅读
菊与星
晚明陶诗评点研究
羡闲逸,吟式微——《归园田居五首(其一)》与《登快阁》比较阅读
偶感
苏轼和陶诗研究综述
归园田居
陶渊明诗歌意象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