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关键能力的古诗词教学
2019-06-25孙长松
孙长松
叶圣陶先生说:“古诗教学目标是陶冶性情和培养想象能力。”可见,想象是古诗教学的关键能力。诗词在意义上跳跃性比较大,通过想象补充文字的空白,学生就能感受诗词的意境,建立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受到熏陶感染,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关键能力的提升。
一、造象化言
诗词中鲜明的形象我们阅读时很容易感受到,但教学中我们需要将言简义丰的文字和鲜明的形象转化为具体可感、鲜活灵动的画面,这种教学行为改变了记叙类课文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形象的做法,创造性地还原形象,促进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胡令能写的《小儿垂钓》一诗,传神地刻画了一个全神贯注垂钓的小孩形象。学生在琅琅上口的诵读中感受人物形象并不困难,但是没有达成“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教学中,我采用“读者剧场”的策略进行教学。
师:同学们,《小儿垂钓》这首28个字的古诗,我们可以把它改编成课本剧。你们想把自己当成剧中什么角色?
生:我想把自己当成钓鱼的小孩。
生:我想把自己当路人。
生:还可以把自己当成诗人胡令能。
……
师:哪些同学有钓鱼的经验?请介绍一下渔具和准备工作。(生答略)
师:古代的渔具没有这么复杂,有鱼竿、鱼线和鱼钩,鱼饵就是从疏松的土里挖出的蚯蚓。请同学模拟一下钓鱼的过程。(生表演钓鱼)
编写剧本不仅能让学生体验诗人和渔童的情感,而且在想象中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完善人物的动作和对话,力求具体生动。通过编写剧本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小组编排表演活动中不断修改调整,使得表达更有条理。
师:你的钓鱼动作表演很专业。但是钓的过程这样顺利,就不能引起观众的兴趣。我们是不是还可以制造一些意外的情节,比如请一个同学来演一只小蝴蝶。(生举手,指名演)
师:知道为什么要你表演蝴蝶吗?
生:要我去干扰渔童钓鱼,看他是否专心。
……
生:(扮路人)喂,小孩。
师:这么远,该怎样喊才能让渔童听到?
生:拖长声音喊:“喂——,小孩儿。”
师:渔童应该怎么表演?(生招手让路人靠近点,并以食指挡住嘴唇,嘘!意在别吓跑了鱼)
师:真的“不应人”吗?这是个不懂礼貌的孩子吗?后面该如何发展?同学们展开想象,该让故事有个怎样的结局。
……
剧本编写、角色扮演和教师点拨提建议的方式,形式新颖,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可以让全班同学分享同伴思想的火花。个别同学写出的含义丰富的优美语句,准确得体幽默的表达,可以通过交流让小伙伴得到更多的启示和收获。
活动中鼓励个性化的表达,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例如,如何詳细地展示钓鱼的动作过程:放下钓鱼竿,捏出一条蚯蚓,穿到鱼钩上,甩线,坐下来钓鱼。提醒学生,中间不会发生什么意外吗?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同样没有曲折就没有好文章。还有一些问题也可以在适当的时机抛出来给学生。如,遥招手的是谁?是路人还是渔童?路人和诗人是一个人吗?真的“不应人”,这是个不懂礼貌的乡下孩子吗?情节该如何发展?学生会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边写边演边讨论,有时甚至争辩以不断完善人物形象。学生通过反复实践掌握语言表达方法,并且进一步理解人物的对话,情节的发展乃至结局,其表达的方式都是多元的,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角色去思考和表达,创作性读写会绽放出令人惊叹的精彩。
二、显象得意
古诗词教学肩负着文化传承和审美鉴赏的任务,古诗词教学的目标在于寻找并发现意象,揣摩作者编织意象的方法和背后的情感。意象既是诗词本身,又是诗词意蕴的外显。宋代诗人陆游笔下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泣血描述了沦陷区百姓的痛苦,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的失望和对金兵铁蹄下遗民的同情。多年来,在金兵铁蹄扬起的尘雾里,老百姓不知遭受了多少苦难,眼泪都流干了。
师:遗民泪尽胡尘里,难忘王师又一年。读到“胡尘”,你想象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金兵骑着马,到处抢劫。
生:他们抢走了老人仅剩下的半袋米。
生:他们抢走了百姓的牛羊,还有其他的财物。
生:他们还放火烧了百姓的房屋,“嗷嗷”地飞驰而去,扬起的尘土遮住了人们的泪眼。
师:这一幕幕苦难的画面,都被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遮住了。“泪尽”一词我们还能想到怎样的画面?
生:流离失所,老人浑浊的眼睛已流不出眼泪。
生:家破人亡,妇女终日哭诉,嗓子已经哑了。
生:孩子也在流泪,不知道又发生了什么。
……
师:胡尘飞扬,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苦难的生活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啊!陆游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他的心情是怎样的?(生答略)
师:让我们怀着诗人的心情,读读这首悲愤诗吧!
“泪尽”,从文字表面就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通过想象把“胡尘”转化成场景,凝固的文字成为流动的画面,有声有色,有爱有恨,显象就容易得到诗词文字背后的情感意蕴,意象是真实可感的,学生很容易理解悦纳。学生调取了自己潜在的生命体验,唤醒了自己沉睡的情感记忆,依托诗人表达的意象,也参与诗词意境的再现和创造。
唐朝大诗人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表现了九州已同、可以回到故乡的大喜若狂,那种喜悦反复叠加,形成了一气贯注的诗歌,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教学中,我从作者表达的角度引导学生想象。
师:无论是喜从天降,还是喜极而泣,乃至欣喜若狂,诗人只写了自己和妻子的神情和动作,没有写出言语的喜悦。请同学们根据提示,想象杜甫漫卷诗书、纵酒放歌时,会说些什么呢?(出示:杜甫欣喜若狂,欣然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今天九州一统,天下太平,多年漂泊在外,急于返回故乡,吾此生无憾了。
生:蓟北已定,春光明媚,我终于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了。
师:诗写得好,还要说得好。杜甫当时是什么心情?该怎样说?
生:九州已同,可喜可贺啊!(生抚须说笑)
师:体会到了杜甫的喜悦,把这种悲喜交集的心情送回诗句中,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经典的诗词文字背后,是丰富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传承,将这种价值提炼出来,并内化为学生心中的精神,达成诗词教学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目标。
三、问象悟法
诗词的创作,往往是“一滴水反映太阳的光辉”。古诗词教学要将作者视角和读者视角相联结,从作者构思的角度探求文本表达的密码,引发学生内心的真正情感体验,领悟诗词中那跨越时空的人性,从而实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以及对自身民族文化的皈依。
質问作者的阅读策略,可以帮助学生阅读诗词时实现与作者的深度对话。质问作者的五个常见问题是:作者想要告诉你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告诉你这些?作者表达清楚了吗?怎样才能使作者的表达更清楚?如果你是作者,会怎样表达?以南宋词人辛弃疾《清平乐 村居》教学为例。
师:词的下阕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三个孩子勤劳、孝顺、可爱。
师:他为什么告诉我们这些?
生:他描绘了一幅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
生:表达对乡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生:是词人心中的“桃花源”。
教学活动中,我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表达?这是作者看到的画面吗?老夫妇能有这么小的儿子吗?诗词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即读者对诗词有自己的观点看法,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故不必强求。现在,我们来说说你的理解,你觉得这是作者看到的画面吗?有的学生认为这就是作者看到的画面,也有同学认为这是作者的虚构,还有同学认为虽然是作者看到的,但不是一时一地的画面。教师没有给出固定的答案,只是告诉他们:“阿Q”形象,就是鲁迅先生用这种方法想象出来的。阿Q的原型“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再让学生拓展阅读词人的《破阵子》,听一听词人文字背后的金戈铁马。深入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表达?为什么最喜小儿无赖?
生:儿童天真可爱,作者忧国忧民,肯定更喜欢小孩子。
生:自己垂垂老矣,儿童象征未来和希望,将来报国杀敌,就靠孩子们了。
师:此时作者落职居家,与山水为伴,诗酒田园。但是他真的心甘意愿吗?
生:不甘心,农家生活虽然纯朴祥和,但钟情山水绝对不是他内心深处真正想过的日子。
师:他想过什么样的日子?
生:他想“王师北定中原日”,自己还能“沙场秋点兵”。
想象,因为学生的不同特质而呈现丰富多彩的个性,将独特的意象想清楚,将巧妙的构思弄明白,将单篇的诗词连成群,有体验感悟,有思考和理解,有情感熏陶和审美享受。想象是古诗词学习的一把金钥匙,培养这种关键能力有利于对古诗词的可持续阅读。
(作者单位:南京市银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