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新品种“淮麦35”基本苗数和氮肥用量及运筹试验简报
2019-06-25王安邦顾正中周羊梅杨子博杜莹莹江苏省淮安市农科院223001
王安邦 顾正中 周羊梅 杨子博 杜莹莹(江苏省淮安市农科院 223001)
“淮麦35”是江苏省淮安市农科院以“周麦13”为母本、“新麦9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后代连续单株选择而成的小麦新品种,2014年1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国审麦2013011)。“淮麦35”属半冬性中大穗型中熟品种,全生育期230 d,冬季抗寒性较好,分蘖力强,成穗率低,亩成穗数适中。为给“淮麦35”的高产栽培提供技术依据,笔者特进行不同基本苗数、不同氮肥用量及运筹对“淮麦35”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设在江苏省淮安市农科院的试验基地内进行,供试田块土壤为粘壤土,前茬作物为大豆。供试小麦品种为“淮麦35”,播种期为2017年10月18日。供试肥料为尿素(含N 46%)。
1.2 试验设计
试验分基本苗数和施氮量两个试验。其中,基本苗数试验设每667 m2基本苗数为 9万、12万、15万、18万、21万苗5个处理;施氮量试验以每667 m2纯氮用量为主区(纯氮用量分别为15、18、21 kg)、以氮肥运筹为裂区(氮肥运筹分别为氮肥一次性基施、基肥∶平衡肥∶孕穗肥=7∶1∶2、基肥∶平衡肥∶孕穗肥=5∶1∶4),基肥于播种前施用,平衡肥于越冬始期施用,孕穗肥在小麦叶龄余数为0.8~1.2叶时施用;磷、钾肥均在播种前一次性基施,P2O5和K2O的每667 m2用量均为8 kg。每小区面积13.5 m2,每处理重复3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基本苗数对“淮麦35”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1.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由表1可知,适当增加基本苗数可以提高“淮麦35”的产量,但基本苗数不宜过高,以每667 m2基本苗数为15万苗时,“淮麦35”的产量最高,每667 m2为458.3 kg。而每667 m2基本苗数为18万苗和21万苗处理的产量低于每667 m2基本苗数为9万苗和12万苗处理。通过对各处理的每穗粒数和千粒重进行比较发现,过高的基本苗数会使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从而影响产量。
表1 不同基本苗数对“淮麦35”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1.2 品 质
由表2可知,随着基本苗数的增加,“淮麦35”籽粒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都呈增加的趋势,但各处理间的整体差异不大。
表2 不同基本苗数对“淮麦35”品质的影响
2.2 不同氮肥用量及运筹对“淮麦35”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2.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由表3可知,在纯氮用量相同的条件下,氮肥后移有利于提高“淮麦35”的产量。在氮肥运筹相同的条件下,除每667 m2纯氮用量为21 kg、基肥∶平衡肥∶孕穗肥=5∶1∶4处理外,“淮麦35”的产量随纯氮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这是因为当每667 m2纯氮用量为21 kg、氮肥运筹为基肥∶平衡肥∶孕穗肥=5∶1∶4时,施氮量对“淮麦35”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不全是正效应,对千粒重降低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使产量减少。各处理中以每667 m2纯氮用量为18 kg、氮肥运筹为基肥∶平衡肥∶孕穗肥=5∶1∶4时,小麦产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表3 不同氮肥用量及运筹对“淮麦35”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2.2 品 质
由表4可知,在氮肥运筹相同的条件下,随着纯氮用量的增加,“淮麦35”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呈递增趋势,说明增加氮肥施用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淮麦35”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在纯氮用量相同的条件下,氮肥后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淮麦35”籽粒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淀值表现均无规律。
表4 不同氮肥用量及运筹对“淮麦35”品质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基本苗数、氮肥用量及运筹均会对“淮麦35”的产量和品质有一定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淮麦35”的产量随基本苗数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以每667 m2基本苗数为15万苗时产量最高;“淮麦35”籽粒的各品质指标也随基本苗数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在一定范围内,“淮麦35”的产量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每667 m2纯氮用量超过18 kg时,其的产量不再显著增加,说明氮肥用量过多也不利于产量的提高,即在大田生产中,合理施肥,不能盲目增加氮肥施用量要;氮肥适当后移也会增加“淮麦35”的产量;纯氮用量增加或氮肥后移,均会增加“淮麦35”籽粒的蛋白质含量。
综上,“淮麦35”以每667 m2基本苗数为15万苗、每667 m2纯氮用量为18 kg、氮肥运筹为基肥∶平衡肥∶孕穗肥=5∶1∶4时,产量和品质均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