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遗宣传特别节目《非遗公开课》的创新之道
2019-06-24陈节
【摘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会同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等部门制作的《非遗公开课》适应“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宣传需要,在节目形式、内容选取、舞台设置、嘉宾遴选、叙事方法、现场互动等方面做了显著创新,给非遗类文化宣传节目带来一股清新之气。
【关键词】《非遗公开课》;非遗文化;非遗宣传;创新之道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精髓之一。每年的6月8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等部门制作播出的《非遗公开课》节目分别在2018年6月8日和2019年6月9日播出。每期节目有四个主题,每个主题的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专家助力非遗课堂,四大板块彰显文化魅力
2018年6月8日推出的《非遗公开课》在主题设置上分成了“非遗点亮智慧”“非遗引领时尚”“非遗传递情感”“非遗凝聚力量”四个板块,董卿担任节目的课代表。为充分展现非遗对于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现实意义,吸引观众眼球,为节目注入新鲜血液,2019年6月9日央视综艺频道再次推出《非遗公开课》宣传特别节目,节目以“中国非遗东方智慧”为主题,设置了“求木之长”“厚德载物”“薪火相传”“上善若水”四个板块。节目组为进一步弘扬非遗宣传节目的核心理念,充分展现非遗文化的魅力,在《非遗公开课》这两期节目中邀请了四位“大有来头”的主讲人。在2018年6月8日的《非遗公开课》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中国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田青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巴莫曲布嫫等四位专家担任了《非遗公开课》的主讲人。这几位老师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了四段有气势、有情怀、有主题的主题课堂。让我们意识到非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家园与民族标识,承载着祖先留给我们的智慧,也承载着祖祖辈辈的喜怒哀乐。
2019年6月8日推出的《非遗公开课》中把“求木之长”作为节目的第一板块,通过与木相关的“非遗”项目带入到观众的视野中。节目的第一位主讲人吕品晶教授讲解了人与木头的关系。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常沙娜、江宁织造博物馆馆长郦波这三位文化名家,分别对应着“厚德载物”“薪火相传”“上善若水”三个章节,专家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自身经验展示了中国传统器具和精湛的传统技艺,以及運用“编梁”等技术建造的溪东桥、万安桥等木拱石桥,以此让观众不仅能感受到龙泉青瓷传统烧制、宜兴紫砂陶制作等传统技艺对器具的造化,也能领略花丝镶嵌制作、景泰蓝制作等巧夺天工的技艺,让观众产生焕然一新的感觉,同时也让观众领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的重要性。
二、舞台道具宏伟壮观,非遗内容韵昧无穷
《非遗公开课》这档非遗宣传特别节目在道具选择上可谓是煞费苦心。舞台道具的呈现,给整个节目增添了一种气势恢宏之感。在这两期节目中,道具的每一次运用都为非遗项目在现场的演示提供了有力的辅助。节目组为展现传承人娴熟的木活字技艺,特意从浙江托运了4万多个,重达七八十斤的木活字。为了凸显南京的地方特色,再现云锦织机的操作方法,传承人周双喜在讲述完云锦大花楼织机的历史后,节目组加入了“南京白局”。同样1262岁,价值4亿元的唐琴——“九霄环佩”也登上了舞台,李详霆现场弹奏了一首《关山月》,重现了盛世唐音,让观众在欣赏悠扬琴声的同时,也能感慨到古人高超的艺术造诣。除此之外,舞台上独特设计的潮服大柜、明式花轿、青瓷餐具、昆曲戏服的展演让观众在现场感受到了非遗项目的华美和工艺的精湛。每一项非遗内容上不仅有他们的工艺,有他们的情怀,还有他们的温度,让我们如何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场的道具雄美壮观,气势恢宏,辅之以非遗内容,让观众领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三、用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展现多样的非遗项目
节目组工作人员为了让观众充分领略非遗之美,《非遗公开课》节目从演员选角到精心策划,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视频秀、时装秀、灯光秀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融合在一起,旨在为观众带来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展示内容涵盖了10余项非遗节目,如唱歌、滚灯、口技、木活字印刷技术、侗族大歌、古琴、京剧、少林功夫、高台花鼓、木偶戏、新疆歌曲、采茶戏、昆曲、苏绣、潮绣、云锦、舞龙舞狮等。
在视频秀上,节目中加入了浙江东阳卢宅、景泰蓝制作、紫砂壶制作、两段木板年画和木拱桥记忆动画视频等其他片段式视频。这些视频在节目中的穿插可谓是点睛之笔,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展现在观众面前,为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觉体验。
在时装秀上,节目用唱歌和时装秀的形式,将苏绣、潮绣、云锦的华美与精湛的手艺淋漓尽致地向观众展现出来。身穿苏绣、云锦、潮绣的模特,伴随着霍尊的《卷珠帘》华丽登场,真正做到了让精美服饰秀显示中国文化风采,让我们感受到每一种衣服的线路与花纹都倾注了作者的汗水与智慧。他们对丝绸的情怀,对旗袍与现代服饰的热爱充分表现出来,为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智慧和正能量。
灯光秀也是节目中最大的一个亮点,节目中具有代表性,且最典型的就是《龙舞天下》。每只狮子在演示每一个动作时身上散发绿色、黄色等不同颜色的光,而舞台地面的光也随着狮子的现场演示不停变换,让舞龙舞狮非遗项目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斑鸠调采茶戏的演唱也是别具风味,在如诗如画的舞美衬托下,该项非遗节目融合了清新雅致的田园场景,此时现场的灯光都采用淡绿色,与整个场景相互融合相互映衬,可谓是气势恢宏,给人带来一种生机勃勃的气息,让观众在演播厅也能感受到户外大自然的美好。
四、节目呈现鲜明的年轻风格和较强的互动性
《非遗公开课》另一大亮点是:节目呈现出鲜明的年轻风格和较强的互动性。在节目中,部分外国友人和中国人变成学生代表,现场体验传统技艺,让他们了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神秘的东方文化之美。四位有名的主讲人言传身教,寓教于乐。面对初期接触中国非遗的外国友人,京剧余派第四代传人王佩瑜现场传授了京剧念白和“表情包”。此项体验的环节增加了节目的可看性,让学生在了解非遗的同时,也能走入非遗活动当中。这也是整场节目中互动最为热烈的环节,也将全场气氛再次推向高潮。节目组为了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增强文化自信,还设置了二维码小程序游戏,以拼图探索的方式向观众讲述了非遗故事,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跨屏互动体验,同时也降低了观众获取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门槛,大大提高了观众的成就感,带动了“非遗”知识在朋友之间的一种友好传递。
五、典型的节目叙事形式,为节目内容营造生动感
《非遗公开课》的叙事形式比以往的中国传统文化节目的叙事形式更典型。节目中的“身份角色转换叙事”与“碎片化叙事”为节目的内容营造了生动感,这不仅弥补了室内无法展现的非遗内容,也拓展了喜爱非遗项目的群众视野。
在身份角色转换叙事上,以往节目中的主讲人和传承人只是相当于与主持人互动的嘉宾,很少与观众进行交流。而主持人是引导整个节目发展的重要牵头人,也是节目的核心所在。观众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即使心中产生疑问也不能及时表达出来。而在《非遗公开课》中,主讲人扮演着教师的角色,主持人代表着专业课的课代表,观众代表着学生,主讲人耐心地为观众授业解惑,四个角色在节目中将整个节目内容有条有序地叙述出来。身份角色的转换让整个节目充满了新意,舞台上具有较强的学习氛围,也让整个节目内容县有较强的生活气息。
碎片化叙事也是《非遗公开课》典型的叙事方法。为了让观众在了解非遗内容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非遗在日常生活中鲜活的生命,节目组在不同的非遗项目讲解中穿插了小片段视频内容,比如景泰蓝制作技艺,这种片段式的插入,不仅让观众对非遗项目有着全面详细的了解,也让节目内容变得生动具体。
虽然《非遗公开课》作为非遗宣传特别节目在节目形式、舞台道具、叙事形式、现场互动等方面均做了显著创新,但仍有一些改进的地方,如实景拍摄应打破空间局限,用探索模式强化代入感,打破荧幕屏障,打破室内现场演示。在介绍相关非遗项目时,可适当离开录制厅,走向户外生动自然且有活力的非遗项目,应用时代感的新颖多元方式传递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核。
节目还应加强用年轻语态消解观众与节目的距离感。《非遗公开课》虽具有年轻化风格,但还需加强,首先,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亮点,打造有影响力的年轻化品牌,让年轻化风格更突出、更具有典型性,为节目注入全新活力。其次,在主題的切入角度上,还可以选择年轻人喜欢的影视剧或者是新鲜话题为切入点,这样更可培养年轻人的兴趣,让观众产生一种想观看的欲望,以此来拉近年轻观众与节目的距离。
参考文献:
[1]秦杉.非遗类电视综艺节目发展的新探索——从《2019非遗公开课》说起[J].当代电视,2020(01).
[2]薛可,龙靖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的新挑战和新对策[J].文化遗产,2020(01).
[3]伍丹,融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播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9(11).
【作者简介】陈节,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