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枸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23和33、趋化因子PARC/CCL-18的影响

2019-06-24徐延峰杜威萍骆志成沈海莲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9年5期
关键词:氯雷趋化因子组胺

徐延峰 杜威萍 骆志成 沈海莲

1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皮肤科 733000;2甘肃省武威市人民医院皮肤科 733000;3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 730030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病因复杂,通常急性荨麻疹常可找到原因,而慢性荨麻疹(CU)的病因多难以明确,抗组胺药物是治疗CU 的首选[1]。氯雷他定是长效二代抗组胺药物,选择性拮抗外周组胺H1 受体,无明显抗胆碱和中枢抑制作用[2],枸地氯雷他定是一种新型二代抗组胺药,水溶性较氯雷他定提高1 000 倍,能够强效、高度选择性拮抗外周H1 受体,发挥抗组胺及抗炎作用[3]。本研究观察氯雷他定和枸地氯雷他定治疗CU的疗效与安全性,并探讨枸地氯雷他定对CU 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23、IL-33 及人肺部活化调节趋化因子/趋化因子配体18(PARC/CCL-18)的影响。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2013年1月至 2016年12月在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的CU患者。纳入标准[1]:经临床明确诊断的CU 患者;病程6 周以上。排除标准: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精神疾病;枸地氯雷他定过敏;正在或近1 个月内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抗组胺药物;不耐受抗组胺药物;物理、药物、感染、食物等因素导致的荨麻疹、人工荨麻疹、胆碱能性荨麻疹、遗传性血管水肿患者;依从性差;抵触本研究。

入组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间年龄、性别、病程等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经过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WWZL-LL-2013-09),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2.方法:研究组口服枸地氯雷他定片(商品名贝雪,国药准字YBH03132009,扬子江药业集团广州海瑞药业有限公司)8.8 mg每日1次;对照组口服氯雷他定片(商品名开瑞坦,国药准字H10970410,上海先灵葆雅制药有限公司)10 mg每日1次。两组患者均治疗28 d。

表1 两组慢性荨麻疹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3.临床疗效指标:治疗前后评估症状积分,观察核心症状即风团数量和瘙痒变化,按照荨麻疹评分标准计算症状积分[4]。症状积分下降指数(SSRI)=(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SSRI ≥90%为痊愈,60%~<90%为显效,30%~<60%为有效,<30%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4.血清免疫因子和趋化因子检测:受试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28 d 后清晨采集空腹静脉血2~5 ml,室温下静置30 min后,取血清3 000 r/min(离心半径13.5 cm)离心15 min,取上层液,-20 ℃保存。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深圳欣博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检测IL-23、IL-33、PARC/CCL-18 水平,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t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分析两组间差异。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临床疗效对比:120例患者均完成疗效观察。研究组总有效率88.33%,显著高于对照组(61.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5,P<0.01),见表2。

2.血清免疫因子和趋化因子水平对比:两组治疗前血清IL-23、IL-33、PARC/CCL-18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3。

3.不良反应:研究组3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均为轻度嗜睡、口干、心动过速,均自行好转,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8,P=0.30),见表4。

表2 枸地氯雷他定(研究组)或氯雷他定(对照组)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对比[例(%)]

表3 枸地氯雷他定(研究组)或氯雷他定(对照组)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前后白细胞介素(IL)-23、IL-33、PARC/CCL-18水平比较(±s)

表3 枸地氯雷他定(研究组)或氯雷他定(对照组)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前后白细胞介素(IL)-23、IL-33、PARC/CCL-18水平比较(±s)

注:PARC/CCL-18,肺部活化调节趋化因子/趋化因子配体18。a P < 0.01;b P < 0.05

组别研究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60 60 IL-23(ng/L)治疗前132.24±60.19 135.26±61.15 0.37>0.05治疗后87.72±22.16 104.21±32.05 3.26<0.05 t值5.04a 3.26b IL-33(ng/L)治疗前113.15±32.23 115.18±31.34 0.35>0.05治疗后95.94±18.27 106.27±20.93 4.03<0.05 t值6.07a 4.03a PARC/CCL-18(μg/L)治疗前120.51±35.17 122.53±37.19 6.86>0.05治疗后85.93±27.34 95.72±30.28 3.93<0.05 t值7.31a 3.93b

表4 枸地氯雷他定(研究组)或氯雷他定(对照组)治疗慢性荨麻疹不良反应对比[例(%)]

三、讨论

氯雷他定是一种长效三环类抗组胺药,是治疗CU的一线用药[1]。枸地氯雷他定由地氯雷他定与吡啶枸橼酸二钠盐结合形成,由于枸地氯雷他定水溶性极高,在体内快速被代谢转化为地氯雷他定发挥治疗作用,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两种药物药理作用均为选择性、竞争性抑制组胺外周H1 受体,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进而缓解CU 临床症状,同时抑制CU初期及进展期炎性介质释放,减少细胞因子趋化、黏附作用,并抑制超氧化物产生。有研究显示,枸地氯雷他定治疗CU临床疗效优于氯雷他定,两种药物安全性无差异[5]。本研究显示,枸地氯雷他定治疗CU的疗效高于氯雷他定,且起效更快,其中3 例出现不良药物反应,均为轻度嗜睡、口干、心动过速,均自行好转,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枸地氯雷他定治疗CU安全性更高。

荨麻疹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涉及感染、变态反应、假变态反应和自身反应等。肥大细胞在发病中起关键作用,其活化并脱颗粒,导致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等释放,是影响荨麻疹发生、发展、预后和治疗反应的关键。IL-1簇类细胞因子介导固有、适应性免疫应答,与各阶段炎症反应及各类型免疫应答均有关[6]。IL-33参与机体免疫系统性疾病,如过敏性紫癜、风湿性关节炎、心血管疾病及感染等[7],同时IL-33 能激活肥大细胞并直接促进IgE 致敏后肥大细胞脱颗粒[8]。IL-23是一种促炎细胞因子,由与IL-12共有的IL-12p40亚基(也称为IL-12β1亚基)及p19亚基组成,由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产生。Atwa等[6]研究显示,CU 患者血清IL-23 水平较正常人对照组显著增高,提示IL-23水平与CU患者整体的荨麻疹活动相关,可能在CU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PARC/CCL-18 是一种趋化因子[9],主要由抗原提呈细胞分泌、由单核细胞和肺巨噬细胞产生,已在特应性皮炎患者中观察到PARC/CCL-18 水平显著增高[10],其受体尚不清楚,但这种趋化因子能吸引CD4和CD8 阳性的幼稚T 细胞、B 淋巴细胞和未成熟树突细胞,故认为它参与初次免疫应答。由此可见,IL-33、IL-23 及PARC/CCL-18 均与慢性炎症性疾病相关,可能在变态反应性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和治疗效果监测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研究显示,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血清IL-23、IL-33、PARC/CCL-18均出现显著下降,提示抗组胺治疗可显著降低CU 患者机体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水平,调控CU患者细胞因子水平,重建Th1/Th2平衡。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氯雷趋化因子组胺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病区的应用现状分析
氯雷他定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对小儿过敏性紫癜的疗效分析
氯雷他定联合孟鲁斯特钠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效果评价
氯雷他定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及工艺优化
克拉霉素和开瑞坦凑一块导致心律失常
重症颅脑损伤术后脑梗死患者血清趋化因子水平的临床意义分析
冬季荨麻疹反复发作用药时应该注意什么
Calponin 3 promotes invasion and drug resistance of colon cancer cells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肿瘤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基于CRISPR—Cas9定向编辑CCL17和CCL22基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