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湖: 京城的生命之水
2022-04-09宏博
宏博
昆明湖自脱生人间起,一直就是个储水罐。后来京城常为旱涝所困,昆明湖便升格为水利工程,司掌进城水流的储存、输送和调控。清朝的乾隆爷玩心太盛,执意为昆明湖和万寿山乔装打扮,才改头换面为人见人爱的中国最大皇家园林。
尽管昆明湖已是花容月貌,却不忘初心,厮守调控京都水源800年,直到今天。人们只知在柔情蜜意的水面上轻荡双桨,却不知为京城安危的伟大使命她始终守口如瓶。
7000多年前,永定河改道南遷,在废弃的古河道上,留下众多湖沼、洼地。昆明湖就是其中之一,没名没姓,像个可怜的遗腹子,更没有谁能预见到她日后会成为“世界名人”。
斗转星移,金代海陵王于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迁都燕京,在金山(今颐和园万寿山)建造行宫。金章宗是昆明湖的命中贵人,他把玉泉诸水引至正好处于金山脚下的昆明湖,取名金水池,也叫金海。昆明湖便有了扬名立万的名分,且贵为皇家御用,前程不可限量。
金代还将北长河的水引入昆明湖,使其具有了“浑浩流转,莫知其涯”的博大气势。之后又修建引水渠,让昆明湖水穿城而过,汇入今北海的山前树后。那时北海叫大宁宫,金王奢华盖世的离宫。从此,昆明湖水不仅日夜潆绕在天子身边,也成为京城的生命之水。
到了元代,昆明湖的命运再次镀金镶银。先是一则传说甚嚣尘上,一个僧人在金山脚下挖出刻有花纹的石瓮,说是上天所赐。元世祖不敢违抗天意,把金山更名为瓮山,昆明湖也随之改称“瓮山泊”和“大泊湖”。为解决京城漕运缺水难题,在郭守敬奇思妙想的主导下,昆明湖风头尽显。先是引今昌平区白浮泉水西行流入昆明湖,又在其东岸修筑一条十里长拦蓄泉水的堤坝,湖水容量陡然剧增。大腹便便的昆明湖,让丰盈的水流涌入积水潭,使通惠河漕运这一世界著名水利工程大放异彩。昆明湖因烟波浩渺,被誉为“壮观神州今第一”,堪比杭州西湖,故又有西湖、西湖景之称。
清乾隆年间,四川西部发生金川之乱,第一次派兵征讨久攻不下,死伤惨重。清军大都是骑射精英,难以应对水战。当年汉武帝到昆明平叛,同样是吃了水的亏。为一雪没齿之辱,便在西安挖了个人工湖操练水军,特地取名“昆明池”,最后打得昆明部落一败涂地。乾隆帝以先贤为师,选择了大泊湖苦练水军,并将其改名昆明湖。没想到这个与北京毫不搭界的名字,竟然一直沿用至今,穿越了将近270年。
1983年,一桩奇闻轰动京城。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们,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得大量北京地区的俯瞰照片。其中昆明湖呈献给上天的影像酷似一个桃子,如真似幻:西堤像桃子上的那条中缝,昆明湖的入水口恰似桃子的把,出水口则是桃子歪着的尖儿。最为蹊跷的是,在凤凰墩西面桃尖的右边缺少一块,人们实在无法解释,只能以“被虫子吃了”作为说辞。
是巧合,还是有意而为?人们争执不休。
北京市著名水利专家李裕宏在2013年出版的《当代北京城市水系史话》中,让奥秘大白天下。
乾隆登基后,决心全面整饬清漪园(今颐和园),以供他清暑消夏。工程设计者是样式雷第六代传人雷思起和他的儿子雷廷昌。按照传统,要把中国“福、禄、寿”的吉祥寓意,暗含在园林山水之间。贵为天子,更需要神灵的护佑。整个设计以佛香阁为中心,前山两侧的亭台楼阁摆成蝙蝠两翼形状,远远望去犹如蝙蝠落在山上。“蝠”与 “福”同音,蝙蝠到了,福也就跟着来了。昆明的长廊则犹如巨龙盘桓,乃厚禄之寓也。
雷氏父子果然脑洞不凡,昆明湖被设计成一个硕大的寿桃:湖面南端窄且尖,北端宽而圆。独具匠心的是,湖中的圆形岛连同十七孔桥及桥头的廓如亭,形若一只长寿龟脱然而出——岛如背,桥似颈,亭像头,惟妙惟肖。
如果硬说乾隆帝玩心太盛,不惜民脂民膏、大肆挥霍,一心为己精雕颐和园,也着实有点冤枉。京城积年累月受旱涝所扰,让乾隆坐卧难安。他深知昆明湖是整治京城水患的关键,便大张旗鼓修建,一时颇得民众点赞。借水利工程之名改造颐和园,则是乾隆的暗度陈仓。没想到这一招竟然歪打正着,不仅使颐和园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不朽经典,也令昆明湖跻身中国古代十大水利工程的榜单。而二者天衣无缝地合二为一,则是世界上罕见的成功范例——仅此就可以让乾隆爷名垂千古了。
改造昆明湖动静最大的要算是疏浚昆明湖了。昆明湖地势西高东低,像一只放斜了的大盆,蓄水有限。把“水盆”挖深端平后,水面积扩大了2/3,蓄水量增加数倍。用挖出来的泥土,把湖东岸填高,筑起约2米高、长1800米的堤坝,使湖东的海拔高程由48米上升到50余米。多余的泥土,堆在万寿山上,使其更加巍峨。这似乎是一道简单的土方算题,但水与天地间暗藏的迷局,要想破解并非易事。
那时也讲军民共建,利用乾隆十四年(1749年)的冬闲,动员数万军民完成了这一浩大工程。一年后,一座高达9.87米的石碑立于万寿山前山半山腰上。正面刻着“万寿山昆明湖”六个大字,背面刻有《万寿山昆明湖记》,共447字,记述了此次疏浚的目的和经过,均为乾隆帝手笔。石碑不仅高大,刀法也极为精致,乾隆对这一工程的重视与得意昭然若揭。碑文中披露,疏浚后的昆明湖,令城里的河水由深不足一尺,增加为三尺。海甸(今海淀)一带过去没有水田,现在是片片相连了。
昆明湖的改造持续了15年时光,乾隆可谓费尽心机。下面试举几例,以管窥先祖治水的灵异之心和智慧之光:
※西堤镶嵌在天水一线间,6座亭桥情态各异,与摇曳的湖面相映成趣,那是一幅看不厌的水墨长卷。但是人们不知道6座亭桥还担负着联通东、西两湖,以及分区蓄水的重任。
※昆明湖两个最大进出水口的设置别具匠心。想象中该是巨大的水中铁闸,然而它们却是一对造型、规模、颜色、材质几乎一模一样的石孔桥:拱高而薄,用青白石和汉白玉石雕砌,宛如虹霓从天而降。
坐落在昆明湖西北角的叫玉带桥,知名度甚高,是我国古桥中的佼佼者。桥孔券的两侧还镌刻有乾隆专为此桥的题诗:“螺黛一痕平铺明月镜,虹光百尽横映水晶帘。”人们为她的妙曼身姿而沉醉,却不知道她是昆明湖最大的进水口。每天收纳着北长河的流水,然后注入昆明湖。在湖的东南角,与玉带桥遥遥相对的是秀漪桥,同样千娇百媚,却潜伏着输送进京水流的大任。
※在东岸大堤北端,文昌阁的南面建有二龙闸,虽然没有出人头地的样貌,却肩负惊天动地的大业。每逢洪水暴怒而来,便提闸泄洪,让京城城区及附近的农田安全度汛。在颐和园北和西湖西北角的园墙下还分别设有两个泄水门,隐没在花影树丛中,人们根本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只有在紧要关头才显露英雄本色。泄出的洪水经北长河流入清河,绕过北京城区后,直接流入北运河、海河。不知是何人的烧脑杰作,让北京人一次次躲过洪水的暗算,却浑然不知。
※为了保证昆明湖周边农田用水,在二龙闸以南的东堤上还建有四处闸涵(洞),灌溉水田后流入清河。乾隆二十一年,又在颐和园以西地势较高处挖掘了高水湖、养水湖和泄水湖,一则可分担昆明湖蓄泄水,还可浇灌地势较高的农田。
……
在昆明湖,看不到高大突兀的堤坝,也听不到汹涌波涛的咆哮。不管是洪水还是清流,都在她股掌间轻松帷幄。她不事声张地颐养着北京城,把蓄水、灌溉、泄洪融入一身。那时先人们就深谙人、水、地和谐之道,并把这个主题隐没在山水之间。
显然,这不是个急功近利的豆腐渣工程,不然今天,我们就不会仍然享受着她的红利。
1991年1月5日,昆明湖再次吸引了人们的目光。那是自1750年乾隆年间改造昆明湖后,240年来第一次全面彻底清淤。地质部科研人员在清淤现场,发现了当年瓮山泊的东堤岸遗址。4年后有更大的新闻爆料:昆明湖水域的历史超过3500年,比北京城的历史(3040年)还要早400多年。那是科研工作者对湖底沉积物,进行反复研究分析,从10万多个数据中得出的结论。
近几十年由于西山水流渐次萎缩,玉泉水干脆枯竭,为保住昆明湖这盆生命之水,先后开挖永定河引水渠和京密引水渠,将永定河水、密云水库的水引入昆明湖。新世纪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完工,长江之水经河北省通过暗渠流入昆明湖。
相信,一个穿流过800年歷史的湖泊,仍会不辱使命,与这座城市,也与传奇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