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法治意识 发展政治核心素养

2019-06-21秦小丽

广西教育·B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法治意识高中政治培养

秦小丽

【摘 要】本文论述政治学科教学中法制意识的培养,以人教版高中政治为例,结合教学实践,提出链接时事热点、撷取生活案例、组织角色扮演、构建模拟法庭、鼓励实地调研等策略,以期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政治 法治意识 核心素养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1B-0083-02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六项重大任务之一。高中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对法律的认知和理解,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而政治学科因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更为接近学生的法律需求,因此在政治學科教学中渗透法治意识,成为学科教学发展的方向。本文探讨政治学科教学中法制意识的培养。

一、链接时事热点,开展深度探究

提起法律,很多学生都会觉得遥远而陌生,难以提起兴趣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究,为了拉近学生与法律的距离,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时事热点,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链接课本上的知识单元,并传递相应的法治观念,从而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政治“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这一单元中,讲解了我国政府的权力是依法行使的,而政府依法行使权力是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这时,教师可以将这一模块的知识与最近网上大火的“高铁霸座男”事件进行链接。在该事件中,济南铁路公安处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一款三项的有关规定,对当事人进行了 200 元的罚款处罚。教师可以据此进行更深一步的挖掘和分析:济南铁路公安处是政府的下属部门,主管铁路公安工作,其实质是政府的一种管理行为,而处罚依据是《治安管理处罚法》,这说明我国政府的行政管理是合乎法律规范和法律逻辑的,并非个人意志的体现,而是法律意志的表达,证明了教材上我国政府依法行使权力的表述。通过对时事热点进行分析,学生能够在更具体形象的情境中对法律进行感受和体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加深自身的法治意识,并学会守法用法,从而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政治是一门时效性较强的学科,许多理论观点都随世界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机会,将课堂与时事热点相挂钩,保持课堂的新鲜度,让知识体系在时代变革中不断滚动发展,并传递相应的法治观念,从而建设更高效的政治教学课堂。

二、撷取生活案例,引导学以致用

法治意识是一种与现实密切联系的意识,如果只是单纯学习法律知识,而并不懂得如何运用,远不能说将法治上升到了意识层面,也达不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要引入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把法律与生活相联系,学会学以致用。

例如,在高中政治必修二中,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一定的介绍,这也是基本的法律常识。为了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权利与义务”这一概念,教师可以援引生活当中的实际案例,给学生进行更详细的剖析。教师举这样一个例子“15 周岁的小刚,在上街玩耍时,看到一部 6000 元的高档手机,经店员诱惑和劝说,回家偷拿父亲 6000 元钱购买了该手机,后其父到店要求退货被店家拒绝,请问店家的做法正确么?”很显然,这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教师可以分析,在我国《民法》中,规定十周岁到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与其智力、年龄不相适应的活动需由其监管人代理或同意,而在案例中,显然小刚没有进行这项取得肯定的行为,是自己“偷拿”了父亲的钱,而购买高档手机这一消费行为也并不符合小刚的年龄,所以小刚的购买是没有法律效力的,店家应当退货。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不但对这一法律知识有了较好的掌握,对权利与义务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并能够很好地将其与生活相联系,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将课堂与生活相联系,通过解析生活案例的形式来在政治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相应的法律意识,是一种一举多得的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生活案例发挥了极佳的载体作用,将政治课堂与法律意识串联起来,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三、组织角色扮演,体会知识价值

在政治课堂上渗透法治意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打破学生在心理上与法治的距离感,如果教师能够设计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学法用法的实践环节当中,必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对法律的感知力,体会法律所蕴含的内在价值。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政治中,对国际关系和我国的外交政策进行了重点的阐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联合国的活动:有的学生扮演其他的国家或者政治群体,有的学生“担任”联合国的一些轮值主席等重要职务。在正式开会之前,每个人先对一些基本的国际法条文进行阅读和学习,理解联合国的法律运作和事项决策体系,之后教师可以虚构一些国际事项,让学生代表不同的国家开展讨论。为了实现自己“国家”的利益,学生灵活运用国际法律进行游说和磋商,并形成不同的小“群体”,最终通过投票的方式来行使自己的表决权,达成事项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比较完整地体验了联合国的运行方式,对一些外交知识和国际法律形成了一定的了解和认知,自身的法律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就得到了强化,并且在合理运用法律的过程中,也体会到法律的价值和力量。

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教师能够有效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法律、运用法律,从而自主建立起相应的法治意识,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构建模拟法庭,深化思维能力

强化学生法制意识最好的途径就是教会学生用法。用法是一种学法到较综合的状态,也是考验学生法治意识较好的一种形式。教师在课堂上,不妨通过模拟法庭的形式,让学生实际感受,最终达到融会贯通。

例如,在高中政治公民的政治参与中,对选举、管理、监督等多种参与形式进行了介绍,教师可以在这一教学环节进行拓展,给学生介绍法庭这一与法律密切相关的法院下属组织,并趁热打铁,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在基层民主选举中贿选的案例,让学生担任法官,并判断这一案例违反了哪些法律规定。学生指出,基层民主制度是我国的群众性自治制度,是公民参与政治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法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贿选的形式,首先违背了基层民主制度的相关规定,侵害了公民的选举权;其次,按照事项轻重,可以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或者《刑法》对实施贿选的人员进行处理。显然,在进行模拟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对法律条文进行了研读,并对我国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通过模拟法庭的形式,学生在学法之后实际用法,而因为在模拟法庭中任职的不同,学生往往对法律的关注会有不同的角度,从而能够建立起更多元的法治意识。

五、鼓励实地调研,升华丰富情感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在政治课堂上也是如此,如果仅是从课本上学习知识,学生往往难以形成立体和感性的认知,而如果教师能安排相应的实践环节,必然可以大大改善这一现状。

例如,在高中政治中对我国基层民主制度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也是我国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实地调研作业,让学生走访周边的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组织,了解这些基层组织的运作方式,并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进行对照,找出自己以往理解上的偏差。学生在走访中发现,基层民主制度在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很多居委会并没有把自己的规章制度和重要文件进行公示,导致很多居民对居委会的性质理解不到位,对自己所拥有的权利和要履行的义务也不明确,大大降低了居委会在基层民主制度中的支点作用。基于此,学生在调研结束后,对一些居委会提交了自己的调研报告和改善意见,有效帮助这些居委会提高了自身的管理效能。

通过实地调研的形式,学生能够切实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我国法律制度的存在,并对其合理性形成自己的认知和判断,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的法治思维,这对于学生日后的成长显然是大有助益的。

高中是学生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开展相应的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综合运用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空间,努力建设更高效的政治课堂。

【参考文献】

[1]李雄培.核心素养下高中政治法治教育的开展[J].教育现代化,2018(2)

[2]李志平.基于法治素养培育的高中政治课堂[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3)

[3]刘丙胜,李少辉.让法治文化教育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开花结果[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5(6)

(责编 罗汝君)

猜你喜欢

法治意识高中政治培养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意识培育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调查研究
依法治国大背景下中国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途径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多媒体手段的有效应用
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错题管理”研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