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生成性课堂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2019-06-21张梅

广西教育·B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高中语文

张梅

【摘 要】本文论述利用生成性教学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通过设立弹性预设、学情预设和问题预设以及主动调控,营造良好的生成氛围,引导学生建构生成能力,构筑生成性课堂,让学生更好地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生成性课堂 语文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1B-0081-02

生成性教学是一种基于生成性思维视角而展开的教学形式。生成性思维认为事物和其本质都是在发展过程中生成的,而不是在发展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因此生成性教学指的是教师要根据课堂的生成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改变教学行为,让语文教学的效果变得更好。笔者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就积极构筑生成性课堂,用科学的方法创造互动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在生成性课堂中更好地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一、事预则立,探究生成性课堂预设策略

(一)弹性预设,可以随机调整。要构筑生成性课堂首先要积极展开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没有合理预设,会影响生成性课堂的构筑效果。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过分强调预设的重要性,往往在教案中一丝不苟地写下教学的所有流程,甚至连学生回答的标准答案都有所规定。但是这样的教学方法促使课堂一成不变,很难达到生成效果。如果采用的是弹性预设的方式,只设立教学目标和大致的教学板块,但是并不做硬性规定,这样就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适时调整。

在指导学生学习高一必修 1 第二单元第四课《烛之武退秦师》时,笔者便采用了弹性预设的方式,随机调整教学的板块,以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根据课堂生成的情况进行教学。首先收集学生的预习作业,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文章中的生字生词和各种文言文的用法。如果学生没有掌握这些内容,则可以安排识字解字的环节,让学生具体了解文言文的字词,读懂文章的内容。但是如果学生已经在预习中充分掌握了相关的内容,则要适当减少字词环节,转而让学生分析文章的内容,如探究烛之武为何能掌握秦伯的心理等。

在展开弹性预设的过程中,教师首先根据自己解读文本的经验设定预定的教学目标,同时设定学生可能达到的学习目标;其次则是设立弹性教学环节,拟定主要环节的时间,并设定师生互动的方式和时间,预测可能出现的结果。在实际教学时就根据这种弹性的板块模式进行自由调整,让课堂显得更自由。

(二)学情预设,了解关键节点。要想更好地进行教学预设,还要做好学情预设,也就是说要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学情,并猜测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教师首先要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存储量,分析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然后则根据分析的结果进行预设,针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设立关键板块,在教学时则可以重点关注。

在教学高一必修 2 第一单元第一课《荷塘月色》时,笔者先了解学生的学情,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调整教学预设。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主要让其分析作者如何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撰写文章,作者的情感随着行进路线的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于能力较弱学生,则让其先入手分析作品的写作手法,了解作者如何通过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展现荷塘美景。在学生理解这一点后,再让其和能力较强的学生一起展开分析,从对方处获得启迪,分析作者的行进路线,探究作者情感的变化和波动,两者一起探究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除了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以外,教师要尝试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思考在课堂生成时可能会发生怎样的情况,思考学生可能有哪些方面的发挥,如果学生无法理解透彻的话,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这样就能做到知己知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让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效果更好。

(三)问题预设,讲究开放时空。为了让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效果更好,教师需要积极设计各种开放性问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设置大量的碎问,然而这样的问题无法让学生展开整体思考,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预设中设置开放性问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爆发思维的火花。

在指导学生学习高一必修 2 第一单元第三课《囚绿记》时,笔者用问题预設的方式促使学生展开互动交流,在探究开放性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主题。如提出基本问题:“‘我为何喜欢绿藤,‘我囚禁绿藤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在学生解决这些基本问题后,笔者还提出了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尝试思考:“常春藤是否具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呢?你认为作者对绿藤的称呼发生变化说明了什么呢?”在尝试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步深入探究文章的主题,激发其探究欲望。

开放性的问题避免学生在回答时因为问题过于简单而限制思维的发展,因此会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尝试运用文章中的空白点和情感点进行提问,又或者把握住学生思维上的盲点进行预设,提出问题。学生能在问题的引导下更深刻地思考文章的内容。同时,教学形式也会在开放性问题的辅助下变得更加灵动。

二、主动调控,探究生成性课堂生成策略

(一)捕捉意外,强化生成意识。要更好地构筑生成性课堂,教师要具有主动调控的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探究生成性课堂的生成策略。要尝试积极捕捉课堂教学中的意外,如学生突然提出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并未出现在教师的预设中,教师便要抓住这个意外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

在学习高二必修 4 第四单元第十一课《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有学生提出:“我觉得作为朝廷的重臣要有气派,可是蔺相如也太窝囊了一点吧,这怎么是国之栋梁该有的样子呢?”面对学生的突然提问,笔者把握住这个生成的机会,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探究,提出问题:“假设蔺相如斤斤计较,和廉颇闹翻的话,你可以猜想一下事情会向着怎样的方向发展呢?”学生认为这样很可能闹得朝堂不得安宁,影响处理政事。笔者又提出:“蔺相如的行为是窝囊吗?你觉得窝囊和大度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引发学生更深刻的思考。

语文教师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意识,要意识到课堂并非完全由教师主宰,教学的内容也不是完全靠教师预设而定。如果能捕捉到课堂生成中的意外,可以将那些出人意料的问题转化为教学的有用资源,能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语言建构和应用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因势利导,建构生成能力。具体如下。

1.识别评价生成信息。由于生成性课堂具有一定的变化性,所以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积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用因势利导的方法提高课堂生成效果。首先要注重识别评价生成信息方面的能力。因为生成性课堂中的师生对话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法预料到交流的内容,必需根据学生的生成情况进行即时评价,针对学生的课堂具体表现做出准确的评判。

学生在阅读高二必修 3 第一单元第二课《祝福》时,笔者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祥林嫂的悲剧是因为什么引起的。在学生尝试探究的过程中,笔者根据学生的生成情况进行即时评价,并对学生进行引导。有的学生只围绕祥林嫂悲剧的直接原因展开分析,此时笔者便引导学生思考“我”“四叔”等其他人物在悲剧发生的过程中是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的学生只考虑到表面原因,此时笔者则引导学生思考:“那么,当时是怎樣的一个时代呢?当时的时代特点是否也对祥林嫂有一定的影响呢?”

在展开评价的过程中,要十分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宽容学生出现的错误,并及时肯定其思维中出现的亮点。不直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而是用另一个问题展开追问,促使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这样不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更激励学生敢于大胆提问。

2.捕捉利用动态资源。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捕捉动态资源并充分利用。动态资源包括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状态和表现,也包括教师的各种表现,还包括文本资源等其他的信息。在教学中注意把握这些动态资源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充分利用学生思维的矛盾点和错误点展开挖掘,将其转化为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资源。

在诵读高二必修 3 第二单元第四课《蜀道难》的过程中,学生提出问题:“作者为何要创作这样一首诗呢?只是为了展现蜀地十分危险吗?”面对这个动态资源,笔者充分利用并引导学生围绕此问题展开探究。笔者提出问题:“大家不如考虑一下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探究一下作者的生存环境,这样或许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学生发现,作者在写景时体现了苍劲悲怆的特点,能让人体会到其内心不平静的心情。考虑到作者的仕途不太容易,于是有学生提出作者可能是想要借助蜀道体现当时社会环境的恶劣。

除了利用学生思维的矛盾点和错误点以外,还要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生成的问题,由于这些问题是学生自己思考所得,所以学生在质疑或思考的过程中也会更为深入地思考,探究的效果会更好。

(三)科学追问,营造生成氛围。营造一个良好的提问环境也是构筑生成性课堂的重点。要注重给学生构筑平等、自由、和谐的提问环境,让学生可以大胆地质疑,并围绕矛盾点展开辩论。为了让学生的思考更深刻,还可以尝试采用示弱的方式,故意提出一些错误的想法,让学生自主发现,并进行纠错。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教师和学生进行和谐对话,彼此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课堂生成效果自然会更好。

在学习高二必修 3 第一单元第一课《林黛玉进贾府》时,有学生总结出林黛玉具有小心谨慎的特点,步步留心,十分在意自己的行为。此时,为了让学生的思考更进一步,笔者用故意示错的方式进行追问。如提出问题:“林黛玉小时候不是很懂得做人嘛?为何长大后反而变笨了,不能赢得贾母的欢心,因此不能和贾宝玉喜结良缘呢?”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围绕林黛玉的思想和其身份进行探究,思考其自尊心和内心的敏感,并探究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如何产生。在这样的思考中,有效地营造了生成氛围,让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入。

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要避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而是要创设良好的提问环境,用有悬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激励学生自主提问。在学生的思考不够深入时,用追问进行引导。这样既能提升课堂生成的效果,也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积极构筑生成性课堂,避免无效教学,将学生的思维影响至最深处,才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不断的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思衡.高中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的实施策略探索[J].新课程研究:上旬,2015(5)

[2]黄继军.直面意外巧生成——浅谈高中语文阅读生成性教学[J].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2016(2)

[3]王长磊.新课程下高中语文生成性教学探讨[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5(6)

[4]陈 真.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模式探讨[J].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2016(8)

【作者简介】张 梅(1978— ),女,广西北流人,任职于北流中学,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责编 罗汝君)

猜你喜欢

语文核心素养高中语文
基于网络交际情境下高中语文写作学习任务群设计的应用初探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语言建构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