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大赛成果在职业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19-06-21文卫谭伟美
文卫 谭伟美
【摘 要】本文针对职业教育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針对性不强、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欠合理、课程与职业素养融合度不高等问题,论述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从“动画导学,初获新知—景别讲解,巩固新知—镜头拍摄,初步探究—镜头衔接,深入探究—视频制作,成果输出—展示成果,评价吸收—任务拓展,巩固提高”等步骤实施教学,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 职业教育 课堂教学 有效课堂 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1B-0020-03
教育的信息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水平发展情况的重要标志,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指出,“强化信息化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也指出,要“着重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变革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支撑教育创新发展”。本文以2017 年广西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职组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获奖作品《不同景别镜头的拍摄和衔接——〈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微视频制作》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例,探讨如何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一、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囊括的知识点较多,面向的教学对象来自全国各地,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群体,因此教材编写者制定教学目标时只能进行简单的一般性分析,针对的只是一般教学对象。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以教材为中心,依葫芦画瓢,忽视了教学分析这一教学的重要环节,导致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造成低效课堂的出现。这样的课堂,教材是剧本,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他们按部就班地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缺乏针对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违背了学生的发展规律。
第二,教学方法和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欠合理,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两个方面,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近年来,部分教师为了迎合课程改革,采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确实变得热闹了起来,但透过喧嚣看本质,又不难发现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过多或不适用的教学方法被硬生生地灌入其中,表面上显得与时俱进,实际上却混乱无序,华而不实,大大地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此外,在信息化教学应用方面,一部分教师仅仅是把黑板换成了多媒体,课本换成了 PPT,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教学形式所带来的课堂教学是单一乏味的;一部分教师过于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硬生生地将各种信息技术手段灌入课堂中,师生、信息技术、课堂只是简单叠加,违背了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和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化课堂教学的初衷,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三,课程与职业素养融合度不高,影响了就业质量。社会上存在一种现象,毕业生抱怨找不到工作,企业又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才。2017 年,笔者走访了广西南宁影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广西爱云播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广西玉林和至广告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通过调研了解到这种现象的发生与学生的职业素养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有关。《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提到:“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可见,职业素养已经成为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个人的职业生涯和终身发展。但是,作为培育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职业教育,课程与职业素养融合度不高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重技能、轻职业素养的教育理念严重地影响了就业质量。
二、以信息化手段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打造有效课堂
下面以 2017 年广西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职组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获奖作品《不同景别镜头的拍摄和衔接——〈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微视频制作》的教学设计为例,探讨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改革课堂教学,打造有效课堂。
(一)信息化教学案例展示
1.课前:动画导学,初获新知。教师根据组间同质、组内易质的原则将学生分为 5 组,并将任务书、景别分类动画、微课等上传至云班课,引导学生完成景别分类作业,同时开展微调查,准确掌握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从而确定教学难点。
2.课中:分五个环节实施,具体如下。
(1)环节一:景别讲解,巩固新知。教师展示以及点评课前作业,播放《景别的分类》微课,并结合微课对全景、远景、中景、近景和特写五种景别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将枯燥的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突出本次课的“教学重点 1”。
(2)环节二:镜头拍摄,初步探究。教师以向学生提问的方式,通过“镜头的拍摄方法有哪些?”这个问题引出本课的“教学重点 2”。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三维导学动画,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深入分析五种拍摄方法的要点,同时讲解拍摄注意事项。
教师布置“任务一”:学生分组开展拍摄练习,并将拍摄内容通过摄像机无线传输功能进行共享。及时查看并纠错,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拍摄态度。
教师对各组同学完成任务情况进行点评,讲解镜头画面的评价标准,再次渗透职业素养,从而突出本次课的“教学重点 2”。
(3)环节三:镜头衔接,深入探究。以向学生提问的方式,通过“如何将多个镜头进行合理的衔接?”这个问题引出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镜头的衔接技巧》微课,引导学生自主总结衔接技巧的要点。
教师布置“任务二”:让学生随机抽取事先准备的文字剧本,各组结合镜头衔接的知识进行小组讨论,将文字剧本转换为拍摄方案,授课教师随堂指导。本环节,不仅拓展了学生思维,还培养了其团队合作精神。
(4)环节四:视频制作,成果输出。教师本着立足职业的宗旨,以工作情境为蓝本,设置岗位演练。
岗位演练一:“我是摄影摄像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拍摄方案,展开拍摄;学生利用摄像机无线传输功能共享拍摄内容,教师及时提出修改意见,提醒学生严谨、耐心、一丝不苟,渗透职业素养。
岗位演练二:“我是后期制作员”。各组同学利用已学 premiere pro cs6 软件知识,完成镜头的剪辑,制作出《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微视频。进一步巩固软件应用知识,并从中深化镜头衔接的知识,以此增强学生的职业成就感。
至此,轻松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同时,完成岗位演练。
(5)环节五:展示成果,评价吸收。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各组选派代表上台展示并讲解作品,实现学生自查与互查。接着,创设学生发言的平台,学生扫描二维码,进入弹幕房间,发送微弹幕,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充分互动。随后,师生通过微信扫码点赞进行评价,评选出优秀作品,使学生的职业成就感再一次加强,同时也提升其合作意识和竞赛意识。
最后,教师进行回顾性评价,通过以评代结的方式巩固课堂教学。
3.课后:任务拓展,巩固提高。此课程的开设,正值学生准备离校顶岗实习之际,教师抓住学生对毕业季有特殊情结这个关键点,提出利用手机拍摄和制作《毕业,不说再见》微视频并上传至云班课,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利用镜头观察世界、记录当下的行为习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做到分层兼顾。
(二)信息化教学案例分析
2010 年始,在教育部的组织和号召下,广西教育厅已连续八年组织举办广西职业院校信息化大赛,对信息技术服务课堂教学、推动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的改革创新、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起到深远和积极的影响。笔者以 2017 年广西职业院校信息化大赛信息化教学设计项获奖作品《不同景别镜头的拍摄和衔接——〈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微视频制作》为例,分析大赛成果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成效,探讨信息化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1.教学分析,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具体如下:
(1)满意度调查,把握学生需求。笔者针对广西玉林农业学校计算机应用的部分学生做过一份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涉及一年级和二年级的 97 位学生。
学生对信息化教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信息化教学为学生节省了大量时间,提供了更新更多的知识,让一些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更容易理解和把握,课堂气氛也较以前活跃。但调查结果也提醒笔者并非所有课程、所有章节学生都愿意进行信息化教学,同时在课堂节奏、交流、反馈和评价上做得有些欠缺,特别是反馈和评价方面。
(2)学情分析,整合教学内容。学情分析是整合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难点、优化教学过程的依据。笔者认为学情分析需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学情分析是基于一个教学内容,而不是一门课程;二是学情分析主要包括知识储备、能力特点、兴趣爱好等几个方面。
案例中,笔者将教材《数字影音编辑与合成》第二章第三节《镜头的衔接》整合为《不同景别镜头的拍摄和衔接——〈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微视频制作》,是因为教学对象对镜头的拍摄和剧本有了初步的认识,能用 Premiere 软件进行简单的剪辑,但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对视频的拍摄和剪辑有浓厚的兴趣,但缺乏职业体验,职业素养有待加强。
(3)教学重难点确定,做到有的放矢。教学重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也可以称之为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教学重难点的制定要符合课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本学情。因为,即使是同一个内容,不同的班级教学重难点可能并不相同。
案例中,笔者课前通过云班课做一个微调查,了解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同时结合学情分析,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2.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和信息化手段,打造有效课堂。教学方法的选取应该有依有据,而不是信手拈来,它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个性、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教学环境等来选择。同时,教法与学法也应该相匹配,不然就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执行性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课堂氛围。笔者认为教学方法不应过多,一两种即可。
案例中,笔者基于教学分析,采用的教法为任务驱动、操作演示,学法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得到切实有效的实施。
信息化教学不应误解为教学工具的变化,而应是信息化手段融入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实现教学资源的最优化,解决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案例中,笔者通过原创三维摄像机拍摄动画,化解了学生远距离无法看清教师操作推、拉、摇、移、跟拍摄方法的难题,通过《景别的分类》《镜头的衔接技巧》微课,突破了传统教学中抽象概念难以理解的困难,通过制作《青春点赞》问卷星电子评价表,解决了教学评价滞后的问题,让评价变得快捷简单又及时,通过弹幕软件、云班课,实现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充分互动,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推动教学双向互动,营造了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达到乐学、会学、学会的目的。
3.课程与职业素养有效融合,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笔者认为实现课程与职业素养的有效融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通过让学生组成多个小组,以合作形式拓展思维,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二是通过岗位演练,增强职业体验和职业成就感,加深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完成岗位对接;三是通过作品展示和讲解,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四是通过任务设定,在细微处培养学生严谨、耐心、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
案例中,笔者设计了两项任务和两个岗位演练,让学生完成了角色转变,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地获取知识。学生能够出色地完成岗位一“我是摄影摄像员”和岗位演练二“我是后期制作员”的任务,他们互助协作、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真正实现课程与职业素养的有效融合。
将信息化教学大赛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可见信息技术给課堂带来的巨大变化。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需要信息技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面对信息化浪潮,教师应该迎难而上,积极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深入探究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问题,让信息技术服务课堂,助力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2]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Z].2012
[3]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Z].2015
[4]秦美玲.生物学教育实习教师教学反思现状的调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文 卫(1986— ),女,广西桂林人,广西机电工业学校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影视后期制作;谭伟美(1985— ),女,南宁上林人,广西玉林农业学校讲师,研究方向:数控技术应用。
(责编 江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