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本土电影创作概述(上)
2019-06-21吴玉霞
□ 吴玉霞
新疆多民族的人文资源和独具风格的地理面貌是电影的宝库,多年来新疆各族人民利用这些电影资源创作出一大批新疆题材的电影故事片,如《哈森与加米拉》《梦开始的地方》《远去的牧歌》等,这些由新疆本土电影人作为创作主体而摄制的反映新疆人民生活的故事片就是“新疆本土电影”。在新中国成立70 周年之际,笔者应《新疆艺术(汉文)》杂志社之约,将新疆本土电影所取得的成就进行简要概述,以此向祖国献礼。
一、新疆本土电影的兴起
(一)新疆本土电影的兴起
解放前由于国民党文化政策的压制,新疆没有拍摄过故事片,有十几部纪录片还是内地人在新疆拍摄的,所以客观上说,解放前没有“新疆本土电影”。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966年是新中国电影初创和初步发展时期,也就是新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很重要的“十七年”。 这一时期,国内电影艺术创作呈现出政治——艺术模式。在“十七年”文化匮乏期,新疆本土电影可以说是当时人们的精神食粮,产生了不小的社会影响。
1、第一部新疆本土电影《哈森与加米拉》
第一部新疆本土电影是《哈森与加米拉》,它的出现是从电影文学剧本创作开始的。新疆军旅作家王玉胡于1951年至1952年初,以新疆哈萨克族生活为题材,先后写出了话剧《哈萨克人》和小说《北塔山风云》《阿合买提和巴格牙》,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北京和上海一些电影艺术家的关注。后来在新疆分局的关心和支持下,新疆作家王玉胡于1953年将其改编为电影剧本《哈森和加米拉》并发表在《人民文学》上,因当时新疆还没有影视机构,上海电影制片厂决定由蜚声影坛的著名导演吴永刚担任导演来摄制这部电影。经过一年的挑选、训练,培养演员的工作基本结束。1954年6月开机,1955年8月1日,这部由新疆作家以新疆少数民族生活为题材创作并以新疆演员为主的新疆第一部故事片拍摄完成,并在乌鲁木齐举行了首映式,这是新疆电影艺术事业的一块坚实的基石和重要的里程碑。影片成功地塑造出旧社会被压迫者从不屈服的哈萨克青年形象:哈森与加米拉,揭示出旧社会新疆黑暗的统治以及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展现了哈萨克族人民生活的情貌,歌颂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画面优美动人,民俗风情绚丽吸引人,体现出了电影创作者对艺术表现力的超前追求,为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较高的起点。与同时代其他影片相比,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首先,突破主题局限,大胆表现爱情。影片《哈森与加米拉》把爱情当做一个主题贯穿始终,甚至把爱情看作是少数民族获得自由解放和幸福的象征来予以展示,不仅人物性格特征呈现出多面性和立体性,人物形象更为丰富,展现了哈萨克族对爱情和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电影还使用了多种艺术表达方式来强化爱情,如恰到好处的环境气氛烘托和爱情的渲染,使爱情如诗如画,唯美动人,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具有突破当时时代局限的艺术创新。其次,注重通过造型手段强化电影视听观赏效果。《哈森与加米拉》充分发挥电影艺术造型技巧,以优美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来展示新疆元素:诸如运用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新奇的哈萨克民俗增强影片的观赏性,带给观众别样的新奇感受。这部新疆题材的电影一面世,便受到了新疆及全国观众的热烈欢迎。
《哈森与加米拉》剧照
《哈森与加米拉》的巨大成功,让全国的电影艺术家都看到了新疆题材具有的极大潜力,次年6月,王玉胡写了他的第二部电影剧本《沙漠里的战斗》,这部剧本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新疆开荒生产的故事,也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电影在全国放映后引起了热烈的反响。随后,在不长的时间内,王玉胡创作的《绿洲凯歌》《黄沙绿浪》等作品陆续完成拍摄,这些影片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王玉胡也被誉为“新疆电影第一人”。
2、第一部独立摄制的新疆本土电影《两代人》
由于新疆题材的电影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使大家看到了新疆题材电影的巨大潜能,所以,国家文化部和新疆就有了建立新疆电影制片厂的想法。1959年元旦,新疆电影制片厂宣告成立(开始厂名为乌鲁木齐电影制片厂,至3月1日改为新疆电影制片厂),并正式投入生产。当时的新疆电影工作者都有一个梦想:完全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创作完成一部故事片。1960年11月由新疆作者洪流等编剧,天山电影制片陈刚、欧凡导演,新疆演员姜淑英、买买提·西日甫、曾镇生、苏汗、高岩等作为主创人员,新疆电影制片厂第一次独立摄制的新疆本土电影黑白故事片《两代人》完成,这标志着新疆独立拍摄的第一部本土电影终于诞生。
3、《绿洲凯歌》的创作
《两代人》之后,新疆电影制片厂又与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合作摄制了《绿洲凯歌》。《绿洲凯歌》源于王玉胡参加兵团建设过程中的生活,是一部纪实性很强的作品。影片塑造了一个逐渐成长的生产队长“绿洲合作社妇女队长阿依木罕”妇女形象,该形象的原型系作家王玉胡当时工作所在地妇女工作队的队长。影片围绕特定人物以及他们周围的环境,塑造出一批生动的人物形象。由于《绿洲凯歌》这部影片保留了《哈森与加米拉》传统的创作风格,充分利用了电影造型性强的特点,不仅展现了新疆独特的民俗,而且还展现了新疆独特的民俗风情,所以这部影片深受观众的喜爱,赢得了观众的好评。
4、其他作品创作
如果说《哈森与加米拉》的成功对1955年后国内新疆题材电影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那么《绿洲凯歌》无疑引发了一次拍摄新疆题材电影的高潮。1959年至“文革”前夕,西安、上海、长春、北京等地电影制片厂先后拍摄了《沙漠追匪记》《冰山上的来客》等一批影片,这些新疆题材的电影普遍赢得了好评。在这种新疆题材影片普遍受到热捧的前提下,新疆电影制片厂边建厂、边培训、边生产,在“合拍”的基础上,继续拍摄故事片。1961年新疆电影制片厂摄制了《远方星火》和《他们在战斗》两部影片。1962年,北京电影制片厂与新疆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了故事片《阿娜尔罕》。
《阿娜尔汗》这部影片是黄胄根据一首流传在伊犁的北疆民歌《阿娜尔汗》改编的同名电影。从主题上看,《阿娜尔汗》与那个年代最经典的电影《白毛女》《红色娘子军》《暴风骤雨》《农奴》等影片主题几乎相同:翻身,解放! 但是,跳开那个年代特有的阶级斗争与时代政治的叙事框架,观众会发现《阿娜尔罕》是在讲述一个爱情故事,甚至有一点传奇的意味。优美的环境、动人的细节、热烈、欢快富有节奏感的歌曲,深深吸引着观众,带给观众美好的艺术感受,余韵绵绵。影片通过声画造型充分展示了新疆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同时演员的表演质朴真挚,唯美动人,所以这部影片至今仍然被誉为红色经典。
(二)早期新疆本土电影的艺术特色
新疆本土电影在初期虽然作品不多,但却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赢得观众的喜爱,其艺术特色主要如下:
1、“艺术—政治”叙事模式
著名电影理论家黄会林认为新中国“十七年电影”总的美学特点表现为:“浓郁强烈的政治意识、昂扬乐观的精神气质、倾向鲜明的视听语言和通俗平易的叙事风格;而其核心是政治与艺术的关系,从总体上讲,艺术是围绕着政治使命展开并服务于此的。”①“艺术——政治”叙事模式是其共性特征。新疆本土电影受当时独特历史语境的影响,基本沿袭了当时流行的“政治——艺术”叙事模式,主要的美学特征呈现出“政治的诗意”:浓郁强烈的政治意识、昂扬乐观的精神气质、倾向鲜明的视听语言和通俗平易的叙事风格;艺术围绕着政治使命展开并服务于政治。这些影片一方面强调各民族如何建设多民族统一的新中国,另一方面强调发展和谐民族关系,艺术成功地服务于时代,服务于政治,成为这一时代新疆本土电影的共同特点。电影承担了政治宣传教育的功能。在新中国建设中很好地发挥了宣传党的思想理论的作用,为新疆的稳定、和谐、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影响。
2、凸显新疆地域特色
早期新疆本土影片与其他民族区域民族题材电影创作思路和主题思想选择异曲同工,从新疆第一部本土影片《哈森与加米拉》开始,新疆本土电影充分展示了新疆地域丰富多彩的本土元素,通过电影视听造型性强的特性,将新疆秀丽的风光、各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生动而艺术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带给观众一种独特而新颖的感受。如影片《哈森与加米拉》中,巍峨的雪山、绵延的草原,多彩的民俗,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影片《阿娜尔汗》中,茫茫戈壁与戈壁绿洲上的红柳与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相融,别具风情。
3、采用双层叙事结构,巧妙地将政治与情感融为一体。
新中国民族题材电影一方面要发挥宣传工具的作用,突出政治主题;另一方面,为了让电影好看,本土电影也添加了一定的情感成分。这一时期的电影在情节结构上一般采用双层结构。一是政治意义的主线,主要表现为正面人物对敌斗争,最后赢得胜利。或者通过正面人物在复杂的斗争中逐渐成长起来的经历表现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二是以爱情与家庭关系的曲折变化来进行叙事。“影片的政治主题与爱情主题在影片的双层结构中水乳相融,既赋予影片政治教育意义,同时又提升了影片的审美观赏价值。双层叙事的方式,不仅巧妙地完成了国家的政治和意识形态观念的宣传,确立了一个有思想教育意义的命题;另外一个叙事情节又丰富了电影多样化的表现可能,使得影片具有艺术观赏性。正是因为这种双层叙事才使得早期新疆本土电影具有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气息,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避免了枯燥、空洞的说教。
《哈森与加米拉》《两代人》《绿洲凯歌》《他们在战斗》《远方星火》《阿娜尔汗》等早期新疆本土电影曾经深受观众喜爱,时至今日,仍然为广大影迷津津乐道。“这些电影把一个山川壮美、人杰地灵、充满希望的新疆呈现在世人面前,奠定了新疆电影创作的基础,尤其是在突出边疆特色和民族特色等方面的创作实践,为后来的电影创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②
1962年8月,文化部决定省办电影制片厂停止生产故事片,新疆本土电影创作也停锣息鼓,直到1979年才恢复生产新疆本土电影,此后新疆本土电影创作进入繁荣期。
二、新疆本土电影的繁荣期(1979年——1993年)
(一)新疆本土电影繁荣期的形成
1979年1月16日,经国家文化部报请国务院批准,新疆电影译制厂恢复原新疆电影制片厂建制,1979年5月23日,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协拍的新疆本土电影《向导》开拍。1979年10月24日,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批准,新疆电影制片厂改名为天山电影制片厂。崭新的天山电影制片厂积极筹备拍摄新疆本土电影。新疆的电影艺术家的创作激情被压抑了漫长的十几年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创作热情。新疆本土电影从创作题材、叙事策略、思想主题、文化内涵、拍摄手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新疆本土电影硕果累累、佳片频现,在国内乃至国际都赢得了声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新疆本土电影呈现繁荣局面。
(二)新疆本土电影繁荣的表现:
1、新疆本土电影形成了“量大质优”的创作局面,这是新疆本土电影创作繁荣的明证。
首先,从数量上看,1979年新疆创作的电影剧本达100 部以上,而且电影剧本的创作数量年年攀升,最多的一年,仅天山电影制片厂就收到143 部电影剧本。从剧本数量和作者人数上看,这一时期的创作比1959年至1962年四年的总和还要多一倍。
其次、从质量上看,这一时期天山电影制片厂创作的影片不仅仅数量大,而且属于优质作品,多部影片在国际国内获奖。如《向导》于1979年被文化部评为优秀影片。《不当演员的姑娘》获文化部1983年优秀影片荣誉奖,并于1985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国际电影节上获优秀影片奖。《买买提外传》获1987年广电部优秀故事片奖。1988年获第8 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1994年获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腾龙奖故事片二等奖。《西部舞狂》1989年获第一届中国电影节故事片汇展纪念奖。《男子汉舞厅的女明星》1991年在首届黑龙江第三届哈尔滨冰雪节电影艺术节“冰雪杯优秀影片评选”中荣获“冰雪杯优秀奖”。
2、形成了荣誉和效益双丰收的局面,打造了新疆本土电影特有的品牌
这一时期,天山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不仅仅屡获大奖,而且许多影片既获了奖,同时又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收益和社会效应。这些新疆本土电影不仅赢得了新疆各族观众的喜爱,而且深受全国观众的喜爱,甚至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一大批新疆本土电影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而这也为新疆本土电影创作者赢得了声誉。其中《不当演员的姑娘》《买买提外传》《西部舞狂》《男子汉舞厅的女明星》等一批新疆本土电影票房收入很可观。《买买提外传》的票房收入竟然超过当时在全国影响很大的《老井》和《红高粱》。③有些影片不仅赢得荣誉和收益,而且产生了轰动性的社会效应,在观众心目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天山厂著名导演广春兰所述:山东的解放军观众打电话对她说《求爱别动队》轰动了他们连队;北京的观众来信说《男子汉舞厅的女明星》在首都电影院放映了六天,最后一天还满座。而《不当演员的姑娘》1985年5月在开罗电视台播出时,“征服”了整个埃及人,播出当天,盛况空前,电话一个接一个,有的观众找到大使馆,表达他们喜爱这部中国影片的心情。④这些新疆本土电影以它独特的魅力影响了观众。新疆独特的自然景观、绚丽的歌舞给观众留下极深的印象,新疆的“西部片”和“歌舞片”的品牌在此时得到确立,奠定了新疆本土电影在中国电影王国中的地位,所以是新疆本土电影创作最繁荣的时期。
(三)新疆本土电影创作繁荣的原因
1979年—1993年间,新疆本土电影创作能够形成繁荣局面不仅仅是因为抓住了机遇,而且还有主观因素,是主客观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电影《不当演员的姑娘》剧照
首先,天山电影制片厂善于发现人才、重视人才、能够使影视人才发挥出巨大的创作才能。这方面最显著的例证就是新疆天山电影制片厂从南京电影制片厂请回了新疆本土导演广春兰。广春兰回到新疆后,天山电影制片厂为她提供了极好的创作机会。虽然当时天山电影制片厂的物质条件差,但是,厂领导尽可能为广春兰的创作创造条件,使她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创作潜能。1981年广春兰拍摄了《幸福之歌》后,天山电影制片厂尽力做到让广春兰每年拍摄一部影片。因此,这一时期她共拍摄了15 部影片,几乎部部精彩,其中有9 部影片获奖。基于她辉煌的成就,广春兰与内蒙电影制片厂的塞夫、麦丽丝导演,成为了中国最富盛名的民族题材的三大导演之一,她也被列入了中国著名的女导演之列,名声享誉海内外。几十年过去了,到目前为止,在拍摄新疆题材的导演中,她的成就与声望,也是首屈一指的。虽然说新疆本土电影的辉煌广春兰的创作功不可没,但“一木难成林”,仅仅一个广春兰导演是不能开创一个繁荣局面的。新疆本土电影创作的繁荣局面是靠一批稳定的创作队伍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批新的电影剧本创作者队伍中,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编剧,如邓普(《向导》)、沈凯和夏志新(《草原枪声》)、广春兰和董镇波(《幸福之歌》)等,这些电影人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创作中,他们的创作可谓硕果累累、成绩斐然。除了一批编剧和导演之外,新疆还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演员,如梅丽古丽、木拉丁、吐依贡、阿不都力米提等,这些新疆本土电影明星以他们生动形象、幽默诙谐的表演赢得了全国电影观众的喜爱。正是由于天山电影制片厂善于发现人才,激发了新疆电影人的创作热情,所以一批新疆本土电影艺术工作者脱颖而出,新疆这批稳定的电影创作队伍是形成新疆本土电影繁荣局面的必要条件。
其次,新疆天山电影制片厂立足新疆本土电影发展的客观条件,制定了适合新疆本土电影发展的策略,为新疆本土电影的繁荣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十一届三中全之后,在党中央“双百方针”的指引下,文化部确定了继续发展新疆题材电影的目标,新疆电影艺术事业有了恢复生产的契机,制定了拍摄“新疆片”的创作原则。此后,天山电影制片厂立足新疆本土,充分利用新疆本土资源,将新疆的奇山异水、多彩民俗以及绚丽的歌舞尽情展示,打造出了别具一格的“新疆片”。创作出了一批独具新疆地域特色的“歌舞片”和“西部片”,为新疆本土电影创立了自己的品牌,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文化部、新疆电影家协会和天影厂开展一系列活动为新疆本土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促进了新疆本土电影的繁荣和发展。“1981年2月16日,文化部决定:凡通过国家发行的国产影片、外国影片及香港影片,各地电影公司免费提供当地制片厂职工观看。”⑤这种做法,对于提升天山电影制片厂创作水准产生了潜在而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在电影拍摄方面把好关,为创作优秀的新疆本土电影创造条件。新疆自治区文联电影家协会也于1985年7月和西北五省区9 个单位,在美丽的边城伊犁联合召开了为期6 天的“中国西部文艺研讨会”,广泛研讨了西部电影艺术创作问题。这为新疆本土电影创作提供理论支持,引领新疆本土电影既坚持立足本土、坚持西部电影的创作思路,同时又为新疆本土电影创作者向内地电影创作借鉴学习提供了平台,为提升新疆本土电影的发展水平发挥了潜在的作用。
1978年至90年代初,正是因为新疆重视人才而且制定了正确的创作原则,激发了新疆电影创作者的创作热情、在这些新疆本土电影工作者共同的努力下,新疆本土电影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为新疆本土电影赢得了声誉,新疆本土电影创作才走向了全面繁荣。
(四)新疆本土电影繁荣期的代表作品
1、第一部彩色故事片《向导》
“文革”后,当时刚刚恢复建制的新疆电影制片厂很难独立完成一部故事片的拍摄,因此新疆电影制片厂赴京求援,文化部派王心语、谢飞、郑洞天、孟庆鹏、李居山等分任导演、摄影、美工,又约请了新疆话剧团仲瑞图任制片,同时集中新疆各工种优势力量组建摄制团队。1979年5月23日,由北京电影学院协助新疆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第一部影片《向导》开机拍摄。《向导》是天山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在拍摄中,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1979年年底影片摄制完成,向国庆三十周年献上了新疆人民的一份心意。《向导》是邓普根据沙皇俄国侵略中国新疆的历史写出的,是新疆历史现实的反映。1980年2月,文化部决定《向导》作为春节举行的第三批国庆献礼新片展播。4月29日,文化部举行1979年优秀影片授奖大会,《向导》获优秀影片奖。该片“在乌鲁木齐共播映114 场,观众182360 人次,上座率为94%”⑥。
拍摄《向导》这部影片,虽然条件非常艰苦,但是请来了非常优秀的导演组来拍摄,一大批新疆电影人参与其中,“通过《向导》的摄制,坚定了领导和群众对拍摄故事片的信念,也培养出一批专业人员,积累了摄制故事片的初步经验,为今后生产故事片开辟了道路”。⑦对于新疆本土电影今后的发展意义深远。自《向导》始,天山电影制片厂以创作加速度迈入新疆本土电影创作的繁荣时代。
2、“繁荣期”的“喜剧片”《幸福之歌》
《幸福之歌》是广春兰导演的第一部新疆本土电影,该片1981年12月拍摄完成。影片试图通过两对年轻人对社会、生活和爱情的不同态度,反映当时青年一代所面临的新问题。虽然影片有明显的说教和道德劝诫意味,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轻松、幽默的喜剧色彩赢得了大家的喜爱,这部耗资40 多万元的影片,为天山电影制片厂赢得了70 多万元的经济收入。《幸福之歌》初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天影人的创作热情,激发了天山电影制片厂的士气,随后创作了一系列幽默风趣的喜剧片,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喜剧形象。
3、“伤痕电影”《不当演员的姑娘》
“文革”后描写十年动乱给人们生活、心灵造成创痛的“伤痕电影”很盛行,于是广春兰也拍摄了一部对“文革”进行反思的“伤痕电影”——《不当演员的姑娘》。新疆歌舞在影片中大放异彩。整部影片高潮迭起、“舞”彩纷呈,美不胜收。《不当演员的姑娘》在1985年5月在开罗电视台播出时,“征服”了埃及观众,尽显新疆“歌舞片”的魅力。该片获1984年文化部“优秀影片荣誉奖”,1985年获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国际电影节“优秀影片奖”。
4、新疆本土“歌舞喜剧片”《买买提外传》《西部舞狂》等
在《不当演员的姑娘》大获成功后,广春兰导演就试图在歌舞类型片的基础上,努力开掘喜剧性的成分,创作了几部优秀的歌舞喜剧片:《买买提外传》《西部舞狂》《快乐世界》《男子汉舞厅的女明星》,这些影片共同的特点是善于利用新疆的歌舞元素,同时开掘出维吾尔族性格中的喜剧因子,使得这些影片歌舞翩翩而又诙谐幽默,观众笑声不断。虽然这些歌舞喜剧片属于类型化影片,但又各具特色,带给观众不同的体验。《买买提外传》当时的票房收入甚至超过了同时热播的《老井》和《红高粱》。而且,这部影片放映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该片获1986年——1987年度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第八届“金鸡’’特别奖,在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等国家受到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5、新时代、新风貌的颂歌:《滚烫的青春》《男子汉舞厅的女明星》
面对“改革”新时代的新变化与新发展,广春兰导演善于通过一定的人物形象来展示时代变化的特征,讴歌新时代、新风貌。虽然这些影片延续了广春兰影片惯常的叙事策略:歌舞加巧合的叙事模式,但是由于这些影片颂扬了改革开放后新风貌以及新的社会变化,因此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1990年广春兰导演拍摄了影片《男子汉舞厅的女明星》。影片结构比较独特,立意也较新,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让观众既领略了新疆各地美丽的风光,同时又获得极大的快乐和愉悦,放映后赢得观众的喜爱。1991年在哈尔滨举行的冰雪电影节获“优秀影片奖”。
电影《西部舞狂》剧照
除了以上简要介绍的几部新疆本土电影外,这一时期新疆本土电影可谓佳作频现,不仅在市场、社会效应方面有不俗的表现,而且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带给观众无穷的审美享受。
(五)繁荣期新疆本土电影的艺术特征
1、从表现内容看,题材选择多样,表现内容丰富
与早期的新疆本土电影相比,这一时期新疆本土电影不仅数量多,而且,在题材选择上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不仅有现实题材,还有历史题材,注重展现普通小人物的喜怒哀乐。题材选择更趋多样化,而且表现的内容也更加丰富。《西部舞狂》反映了改革开放时代的精神,健康向上、充满时代气息,是一部正面歌颂主旋律的成功影片。《伞花》《不平静的巩巴克》《魔鬼城之魂》等讴歌、赞美新疆不同时代对新疆做出贡献的人物。还有根据民间传说或者少数民族历史题材创作的影片《向导》《大漠紫禁令》等。出现了一批反思电影,其中最具典型性的影片就是《不当演员的姑娘》。这一时期还拍摄了一批展现普通人生活百味,表现对人类生存状态关注的电影,如《幸福之歌))(1981)、《伞花》(1983)、《边乡情》(1983)等。可以说,这些影片摆脱了传奇化、典型化、类型化的创作观念的束缚,创作出的艺术形象更加接地气,生活化和日常化,更容易让观众亲近和接受。
2、从美学特征上看,新疆本土电影文本的叙事模式“政治——艺术”的范式
在“繁荣期”天山电影制片厂生产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佳作,正如张华在《简析作为宣传片的新疆电影》中说的那样:“客观地说,处于复杂政治、文化环境中的新疆,正需要这样具有宣传、教育意义的电影来增强各族民众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着眼于观众心理和观影效果,它还必须是好看的!”⑧如《幸福之歌》中讽刺了办事拖拉、对任何事情都满不在乎的青年工人克里木。与此对比,赞扬了工作踏实勤恳、乐于助人、一心为公的工人吐依洪;《西部舞狂》虽然是一部以现代歌舞为主要内容的歌舞片,影片创作的目标是“狂歌劲舞赞新疆”,因此,力求通过新疆歌舞“塑造的是一群在群众文艺大舞台上以现代气息闪闪发光的具有强烈萌动意识的人物群像”⑨。《买买提外传》尽管通过偶然加巧合的叙事模式,加入了爱情元素,但实质也是讴歌新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积极上进的个体户形象,宣传教育的政治意义是非常突出的;当然,这一时期的许多新疆本土电影虽然采用“政治——艺术”模式叙事,但由于能够充分运用新疆元素,充分发挥电影艺术的优势,不仅实现了政治教化和政治宣传的作用,而且很多影片还非常好看,巧妙地实现了“寓教于乐”的艺术功效。
3、依靠新疆元素,打造新疆本土电影“品牌”
新疆被誉为“天然的摄影棚”,具有非常丰富的影视资源。这一时期,为了使得新疆本土电影迅速发展起来,天山电影制片厂制定的发展规划就是利用新疆独特的自然景观,多彩的民俗,丰富绚烂的歌舞等新疆元素,打造出新疆本土电影“品牌”。除了广春兰导演极力开掘新疆本土元素,特别是新疆的歌舞元素、新疆的喜剧元素、新疆的奇山异水等,打造出了以《不当演员的姑娘》《西部舞狂》《男子汉舞厅的女明星》《买买提外传》等新疆本土“歌舞片”、“西部片”以及“喜剧片”外,其他许多影片也充分利用了新疆独特的自然风光、绚丽的歌舞、多彩的民俗、丰富的文化等,创作出了独具新疆特色的影片,这些影片以新疆独有的“西部风情”深深地吸引着观众,为新疆本土电影走向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与早期新疆本土电影相比,这一时期的新疆本土电影在题材的选择上更加丰富广泛,不仅挖掘了新疆历史文化,拍摄了《向导》《大漠紫禁令》这些历史题材的影片,更重要的是关注现实,关注各族人民,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情感、事业、和人生追求,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各族人民的新生活、新人物、新风貌。这一时期的新疆本土电影,叙事模式基本上还是“政治——艺术”范式,具有强烈的政治指向性和深入思想内涵的文本结构,在电影本体内部,由于将新疆本土元素利用到了极致,所以这些影片独具风情,以独特的魅力在中国电影领域占有一席地位,赢得新疆本土电影创作史上的空前繁荣,为后来新疆本土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
新疆本土电影在经过了十几年的繁荣后,1993年开始,发生了大的变化,电影的创作进入了多样化探索期。
三、新疆本土电影多样化的探索(1993—)
(一)新疆本土电影多样化探索期的形成
1993年1月5日广电部发布了《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也就是电影界常说的“3 号文件”。“3 号文件”的颁布打破了中影公司“统购包销”的全国垄断发行经营模式,全国各地的影视制片机构都由事业单位转变为了企业单位,以前由国家对电影统购统销的局面被打破,每部影片都需要电影厂自筹资金投拍,自行销售。1993年5月广电部又发出《电影行业机制改革方案实施细则》和《中国电影发行放映输出输入公司影片购销暂行办法》。在电影发行方面,全面引入了竞争机制,竞争机制的引入将制片单位的影片创作资金和票房挂钩。中国电影业逐步走上市场化改革之路,把电影推向了市场。
电影《浪漫樱花》海报
随着电影经营体制改革的深入,天山电影制片厂也转制为企业单位,天山电影制片出现了困难重重的局面:资金严重短缺,经济入不敷出,职工工资水平低,生活福利差,本来就很难吸引外来人才,本土人才也流失严重,天山电影制片厂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甚至连生存都成了问题,发展就更不用说了。面对此种状态,天山电影制片厂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了“先生存,后发展”的应对之策!一方面,天山电影制片厂屡次向自治区领导申请恢复为事业单位,按照事业单位进行差额补贴,以便尽快理顺关系,再造新疆影视辉煌。另一方面走寻求联合拍片之路来解决资金问题,新疆天山电影制片厂曾经先后与上海永乐电影公司、香港嘉禾电影公司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继而三家合办上海三禾娱乐发展有限公司,并分别在北京、上海设立办事处作为对外联络的窗口,同时运用多种手段争取社会资金,这一时期天山电影制片厂和港台地区合拍影片有十几部。如关锦鹏和许鞍华的名片《红玫瑰白玫瑰》和《半生缘》都挂上了天山电影制片厂的厂标。除了合拍影片,天山电影制片厂也争取和社会资金合作拍片。当然,这些合拍影片或者社会资金拍摄的影片大多不是新疆题材,如《红玫瑰与白玫瑰》《半生缘》《浪漫樱花》等,因此不属于新疆本土电影。但是,这些电影的拍摄对新疆本土电影能够得以继续创作产生了潜在的良好的影响。首先,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天山电影制片厂度过了难关,使天山电影制片厂能够生存下来,为今后创作新疆本土电影保存了生力军。另一方面,这些合拍片在内地放映,也使内地更多观众了解了天山电影制片厂。更为重要的是,合拍影片才有机会为新疆电影人提供了锻炼机会,人提供便捷的学习途径。天山电影制片厂利用国家对电影的扶持政策来拍摄新疆本土电影。从20世纪90年代起,为增强电影制片机构参与拍摄主旋律影片的热情,国家电影有关部门设立了相应的评奖机制。中共中央宣传部自1992年起每年组织一次“五个一工程奖”的评选活动。1994年,原来的“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改名为“中国电影华表奖”,每年一届。从1996年起,“华表奖”将原先的一部最佳故事片奖扩大为每年十部优秀影片奖,每部奖给巨额奖金。面对国家这项电影政策,天影厂迅速调整创作思路,主要致力于拍摄主旋律影片,遵循电影艺术规律,在电影风格、样式、主题方面进行多样化探索,力求获奖。“在坚持主流价值的大前提下,尝试不同题材式样和风格类型的作品,使影片风格多样化。这是电影本身的要求。”⑩新疆天山电影制片厂在拍摄主旋律影片在电影风格、样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进入21 世纪“全球化”语境下,电影产业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入世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天山电影制片厂不断探索、创新,力求在“全球化”语境下寻求新的发展,力求更好地发展新疆本土电影、传播新疆形象。“如何发展壮大本土电影事业、走出制约新疆电影事业发展的瓶颈、在强手如林的中国电影界争得一席之地,是天影人一直在思索的。”⑪
虽然天山电影制片厂一直在寻求多种途径摆脱困境,但是现实的困难一直严重阻碍着天山电影制片厂的创作,于是天山电影制片厂一直坚持争取恢复事业编制。基于国际国内电影发展以及天影厂的现实困难,自治区终于同意恢复天山电影制片厂事业单位性质。 2002年3月1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下发《关于恢复天山电影制片厂事业单位性质的批复》的文件。文件明确同意恢复天山电影制片厂事业单位性质,从根本上解决了天山电影制片厂生存的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善了制约和困扰天山电影制片厂“投资渠道不畅”而无法发展的问题。从此,天山电影制片厂满怀激情地肩负着“促进新疆民族团结,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维护祖国统一,抵御境外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主义思想文化渗透的重要阵地,弘扬优秀少数民族文化,向外界宣传新疆的文化使命和责任。”天山电影制片厂恢复事业编制后,立足新疆本土,担当起通过各种题材的新疆本土电影宣传新疆,发展新疆文化的使命。
(二)探索期新疆本土电影的创作
1、负重下的探索《戈壁来客》
1995年,天影厂编剧雷杰超在精心构思下完成了《戈壁来客》的剧本。天影厂在经济困难、市场严峻的情况下,独立投资90 万元进行拍摄。《戈壁来客》不负众望,电影局以文字形式下达的审查意见中称:“影片主题健康向上,故事清晰,制作认真,人物刻画生动,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这在民族题材影片中是难能可贵的。”
2、主旋律影片的拍摄
为了契合评奖求得生存,天影厂拍摄了一系列主旋律影片。1997年拍摄了《良心》。影片根据真人真事创作,又不拘泥于表现好人好事,影片中所有人放在金钱试管中燃烧,从中折射出人性的高尚与丑陋、善良与罪恶,因此具有更广泛、更普遍的现实意义。编剧王兴东说:“这是一部以市场为目标,以观众为中心,以经营为手段,以营利为目的的主旋律影片。”影片采用驼峰式的故事结构,不是一人一事到底,而是不断出现情节高潮。自始至终把观众的心抓住。影片开场杀一个(中间树起一个),结尾又死去一个,故事发展让观众意想不到,又在情理之中,并巧妙通过“良心与金钱”之间的矛盾、对抗制造戏剧冲突,使观众的情绪受到冲击,良心受到震撼。影片按纪实风格和情绪化结构的要求拍摄,讲求“三实”,即环境烘托的朴实,拍摄手法的平实以及人物感情的真实。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煽情戏,通过精彩的画面和感人的情节,掀起观众情感的波澜,为英雄洒一把泪,动一次情。“《良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轮发行收入达70 多万元,创国产大片在自治区发行收入之最,天山电影制片厂从中获得了近30 万元的分账收入”⑫。1999年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1999年获中宣部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2002年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骏马奖”二等奖。《良心》的巨大成功激起了天山电影制片厂立足本土的信心,2000年,天山电影制片厂又决定拍摄吴登云事迹为蓝本的影片《真心》。为了保证影片的质量,天山电影制片厂同样精心组织,反复论证,与上海永乐电影电视公司、上海嘉禾娱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合作拍摄,总投资450 万元,该片获2000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2001年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第八届入选作品奖;2002年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骏马奖”三等奖。1999年由张冰编剧、金丽妮导演的《会唱歌的土豆》,获1999年度电影“华表奖”优秀少年儿童片奖;2000年获第二十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提名;2002年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骏马奖”三等奖;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这部影片写的是放射性元素在大自然中的一种奇特的反应(植物根含了放射性元素用伽马仪可听出声音),该片既注意到了新疆的民俗民风、新疆的自然风光,又融入了科学知识。该影片很注意运用新疆独特地域优势制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部影片被圈内人士誉称为双赢——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效益。此外,2001年天影厂又拍摄了《微笑的螃蟹》,该片在2002年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骏马奖”评委会提名奖;2002年获第十届中国电影“童牛奖”评委会奖;2005年获“天山文艺奖”首届荣誉奖;与《会唱歌的土豆》不同,这部影片偏重了东西部的差异及理念、文化、习惯的碰撞,也是一部既有思想性又有可视性的电影,同样获得双赢。在当时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拍儿童电影的风险更大,而天山电影制片厂却从这两部儿童片中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对此厂里的职工高兴地说:“我们前两年吃‘土豆’,现在提高了生活质量,开始吃‘螃蟹’了。”⑬
3、红色传奇故事《库尔班大叔上北京》
天山电影制片厂恢复事业编制后,在调整了拍摄目标后,首先选取了五、六十年代发生在新疆于田县维吾尔族农民库尔班·土鲁木的故事来改编为电影。故事取材于生活,经过作家数十次的提炼、修改和专家论证,上级领导部门的审阅,使剧本较为成熟完善。2002年4月24日,天山电影制片厂在库尔班·土鲁木的家乡新疆于田县吐尔尕孜村开机拍摄《库尔班大叔上北京》。这部影片在艺术上力争做到真实还原现实生活,通过那样一段历史,讲述一个红色传奇故事。《库尔班大叔上北京》是天山电影制片厂建厂四十多年来拍摄的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故事片,为了使这部影片的艺术性更好地呈现出来,影片采用了现场同期录音,影片投资450 万元,使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阿莱535B 型”低噪音摄影机及先进的摄影辅助器材,使影片在技术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库尔班大叔上北京》这部影片在艺术特色上真实地还原了那段火热的生活,影片没有刻意去追求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是在涓涓流水中讲述了一个艺术化的真实故事。这种艺术化的讲述不是儿女情长、矫揉造作、故弄玄虚,看了影片你会觉得这一切是真实存在的。当影片结尾,毛主席亲切地和库尔班·土鲁木握手的时候,你会随着音乐的旋律汹涌澎湃、热血沸腾,随着影片推向高潮,让人的思想得到了升华。”⑭
电影《库尔班大叔上北京》海报、剧照
由于这部影片选材富有现实意义,时代感强,唤起了五六十年代新疆许多人对当年美好的回忆,带观众进入了那个难忘的火红年代,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在艺术风格上具有西部粗犷、大气、豪放的特色,是一部集观赏性、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于一体的影片。该片在2003年获第九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三等奖;2003年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第九届“入选作品奖”;2003年获第九届“华表奖”优秀男演员提名;2005年获“天山文艺奖”首届荣誉奖;2003年获自治区广电局向十六大献礼广播影视优秀作品奖“特别奖”。《库尔班大叔上北京》的成功为新疆天山电影制片厂走出困境开启了一条发展思路。天山电影制片厂厂长张毅刚说:“这部电影立足地域特色,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人物折射一个民族的性格、特点和优良品质。以小见大,以点带面,艺术性地还原了生活的真实,这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有特色才会有出路。”⑮
从此,天山电影制片厂就一直坚持立足本土,坚持拍摄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牢牢把握正确的创作方向,积极体现主旋律多样化表现方式,聚精会神搞创作,一心一意求创新。天影厂在创作上不贪大、不求多,不跟风,坚持用自己的创作队伍每年至少创作出一部不同题材式样和风格类型的作品。
4、歌舞电影《吐鲁番情歌》
2005年天山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具有艺术性、观赏性、娱乐性三性统一的歌舞电影《吐鲁番情歌》,影片展现了新疆维吾尔族的风采和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新风貌,成为中国百年电影艺术长廊中又一到独具特色的亮丽风景线。《吐鲁番情歌》在选材上就是聚焦于新疆吐鲁番两家维吾尔的家庭情感生活,展现宽容的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艺术形式上,通过四首维吾尔族情歌串起四段独特的爱情故事,创造了一部独具新疆特色的“歌舞电影”。新疆独特的自然风光在影片精致的画面中展示得美轮美奂,维吾尔族乐观诙谐的性格特点营造出轻松活泼的气氛,影片中四首经典名歌的演唱者是全国颇有名气的新疆青年歌手艾尔肯,他将四首委婉而富有激情新疆维吾族民歌原汁原味奉献给了观众,创造出了极富冲击力和感染力的视听效果,为影片出彩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影片中靓丽的维吾尔族姑娘塑造的人物形象更是美丽动人,自始至终向观众呈现了一个“美”字:人美、景美、舞美、歌美。《吐鲁番情歌》是一部低成本影片,总投资260 万元,票房532.05 万元。⑯《吐鲁番情歌》不仅经济效益不俗,社会反响也很大。该片2006年获第二届“天山文艺奖”作品奖;2006年获第十三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民族题材特别奖”;2007年获第九届共青团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文化作品奖;新疆“第二届天山文艺奖优秀作品(电影)”奖。电影《吐鲁番情歌》参加了2006年2月在越南举办的中国电影周;4月入选美国的中国电影周活动;应邀参加了2006年9月在德国举行的“新疆综合文化周”电影展活动。甚至作为中国重点影片参加了国际戛纳电影节的参展活动,为宣传新疆新形象、展现新疆新风貌作出了积极贡献,为推动“电影走出去”工程,不断扩大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产生了积极影响,对于彰显新疆地域特色文化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电影《吐鲁番情歌》剧照
5、华丽转身之作《望山》
继《吐鲁番情歌》之后,2006年,天影厂拍摄了《望山》。这部影片可以说是一部“新疆元素”华丽转身的独具粗犷质朴风格的新疆本土电影。《望山》是根据20 世纪90年代新疆的一件真实的案例改编而成:哈密巴里坤一个小山村里,村民毛玉胜偶然捡到一只濒临死亡的母羊和小羊,却不知他们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北山羊,于是他杀死了母羊,并将小羊羔带回了家,被告发,由此事件引发了一系列波澜。影片在哈密巴里坤县实景拍摄,将冰封雪飘,雄浑苍劲的天山风光尽显银幕,也揭示了新疆汉文化的厚重与风貌。编剧兼导演苏磊在开机仪式上告诉记者,“该片的内景和外景全部选在巴里坤,这部电影将展现天山北麓优美的冬季风光,以及巴里坤仅存的百年老油坊等多处人文景观,折射出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和谐共处、相濡以沫的地方。”⑰为了强化出一种粗犷、质朴的电影效果,影片中的人物全部使用了新疆土话,而且是完全生活化的日常口语,甚至粗语,丝毫没有一点斯文典雅的痕迹。日常生活场景更是完全生活化的,那凌乱的床单,那陈旧的家具摆设,新疆那独有的低矮的土坯房,白雪地里的土路、那被冰雪半掩的光秃秃的石山,都是日常生活实景的再现,真实呈现出了新疆巴里坤地区的生活原貌。《望山》中巴里坤的自然景观、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等使这部影片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创造了新疆本土电影中质朴、粗犷、纯厚的新疆特色,这体现出了新疆电影人新的探索、一种由华美归于质朴的回归,也为新疆本土电影独特艺术风格的创新提供了思路,这本身已经是一种成功。2006年拍摄的《望山》男主角获第十四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新人奖”,证实了它的实力。2006年7月28日,《望山》在乌鲁木齐市人民剧场举行了隆重的首映仪式。作为一部总投资仅120 万元的小成本电影,《望山》能够打入主流院线,是一个值得称道的成就,据统计,2006年全国生产的影片达到200 多部,最终被能进入影院放映档期的也不过50 部左右。《望山》公映后,中央电视台、新华网,《文艺报》《电影艺术》杂志,《中国电影报》《南方周末》《北京日报》等媒体先后报道和介绍了这部影片。新疆各主要媒体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持续跟踪报道了《望山》的情况。2006年11月中旬至2007年1月中旬,在《望山》为期两个月的发行放映过程中,同期全国院线推出了《迈阿密风云》《世贸中心》《墨攻》等中外大片,特别是国产大片《夜宴》和《满城尽带黄金甲》给《望山》的发行放映带来极为严峻的考验,在如此残酷的竞争压力下,仍然取得突破310 万元的票房收入,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未完待续)
注释:
①黄会林、王宜文《新中国“十七年电影”美学探论》[J],《当代电影》,65-66页。
②王立波《论新疆电影的发展历程》[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2007, (3).92页。
③新疆电影家协会《电影记忆新疆》[M]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9(9)第53页。
④广春兰《创作激情与丰富多彩的民族生活—漫谈拍摄14 部民族电影》中国电影家协会《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第五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探讨会文集》[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7.15—25页。
⑤《天山电影制片厂志1959—1989》,天山电影制片厂志编纂领导小组编辑出版,内部资料,第20页。
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电影公司.彩色故事片《向导》映出情况及观众反映.1980年3月21日,天山电影制片厂资料室内部资料,第1页。
⑦《天山电影制片厂志1959—1989》,天山电影制片厂志编纂领导小组编辑出版,内部资料,第50页。
⑧张华《简析作为宣传片的新疆电影》【J】,电影文学,2012年第1 期,第11页。
⑨《天影信息》(1988年),天山电影制片厂资料室内部资料。
⑩陈丰《新疆电影的全新时代到来——访新疆天山电影制片厂厂长张毅刚》,《新疆日报》,2008年3月20日。
⑪陈丰《新疆电影的全新时代到来——访新疆天山电影制片厂厂长张毅刚》[N],《新疆日报》,2008年3月20日。
⑫张华《“之”字道路:天山电影制片厂的30年春秋》[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 期,101页。
⑬肖静芳《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光荣与梦想》,《中国民族报》/2002年/07月/05日/第005 版。
⑭天山电影制片厂厂长张毅刚.为什么要拍《库尔班大叔上北京》[C],天山电影制片厂资料室内部资料,2002年8月,第5页。
⑮陈丰《新疆电影的全新时代到来——访新疆电影制片厂厂长张毅刚》[N],《新疆日报》(文化·体育)2008年3月20日。
⑯天山电影制片厂2007年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参评材料,天影厂档案资料馆内部资料,第1页。
⑰天影开拍农村题材影片《望山》,《新疆日报》,2005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