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试试赞美与欣赏
2019-06-20刘雪征
刘雪征
【摘要】在教育过程中,恰当地运用赞美与欣赏,能增强学生的上进心和自我认同感,能让学生感受到关爱与认同,能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和谐,让教育事半功倍。在表扬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让赞美与欣赏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教育;赞美;欣赏
有人说,教育就是鞭子加锤子,做错事的时候鞭笞一下,懒惰的时候敲一下警钟。但事实是,鞭子和锤子有些时候会引起反作用。所以我想,教育,不妨试试欣赏和赞美。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重要观点是,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从低到高排列,有生理需要、生存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1]。在这七种需要中,前面四种属于缺失性需要,只有低一层需求获得满足或者部分满足之后,高一层的需求才会产生。后三种属于成长需要,缺失性需要在满足之后不再感到需求,而生长需要的特点是越满足越产生更强的需求,并激发个体强烈的成长欲望。在这七类需要中,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都说明情感因素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教育过程中,适时恰当地对学生的优点、努力、进步、成绩进行肯定,采取表扬的教育方法会起到奇妙的作用,对学生的表扬激励恰是满足学生的最高自我需要。
一、案例過程
我班里的小李是一个颇有“个性”的学生,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不能按时交作业,有时甚至不交作业,对老师不礼貌,其他的任课老师都很讨厌他。她平时的行为习惯也很差,经常迟到,旷课,并且喜欢攀比,上学期间化妆,涂口红。花钱大手大脚,欺骗家长,用各种理由跟家长要钱。甚至发展到多次伙同几个同学在外喝酒,回到宿舍发酒疯,影响恶劣。之前已经多次对她进行批评教育,吓也吓了,哄也哄了,软硬兼施,但都收效甚微,该生依然我行我素。
二、成因分析
小李同学父母离异,她是由父亲带大的,童年没有那么幸福。爸爸也没有妈妈那样的细心和体贴。孩子在缺爱的环境下长大,攀比行为、逆反心理较严重,行为习惯较差。
三、教育对策
一声赞美带来的是心灵上的温暖,一句批评带来的是情感上的失落。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我发现小李有些优点:字写得好,写作文也好,美术课程方面,她的绘画和手工作业在认真时可以做到很好,但不稳定。我任命她担任了班级的语文课代表。当她认真完成一项任务的时候,我及时对她进行表扬和鼓励,例如“你收发作业真及时”“你的字写得真好”“你的画很有风格”等等,并在班级的优秀作业栏张贴她的书法作品、优秀作文和绘画作品。
在中职阶段,同伴才是学生们的重要“他人”,同伴对小李的肯定和欣赏对她来说更重要。我运用了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原则、尊重与要求相结合的教育原则对小李进行间接教育。
一棵树如果孤单地生长于荒野,即使成活也会长得有些低矮甚至畸形;如果生长于森林中,则枝枝争抢水露,棵棵竞取阳光,最后参天耸立,郁郁葱葱。专家们将这种现象称为“森林效应”。它给了大家一个很深入的启迪:小我的发展是在团体中经由人与人来往、与人竞争中发展的,团体的目标、舆论、评价和发展等都对个人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教育个人。”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讲过[2]。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抓住有利的教育时机,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引起被教育者思想上的共鸣,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集体的力量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体现:借助集体教育个别与借助个体教育集体。“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在差生转化方面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是非常有效的,充分依靠集体的力量,避免了班主任孤军奋战,用集体来影响和感化学生。在班集体活动中,我经常悄悄地安排班干部多关注小李,多激励她参加各类活动,有了进步及时给予表扬与肯定。
我还注重通过班级环境建设,潜移默化地影响班级的每一位学生,让欣赏和赞美融入班级每一位同学的心里。
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都是精心设计的,每个角落都渗透着欣赏与赞美。比如我进行了教室环境布置:“你型我秀(前期)”“我的职业理想(中期)”“我欣赏我赞美(后期)”。“我欣赏我赞美”要求每位学生针对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内容有:我最欣赏某某同学的勤奋;我最欣赏某某同学的机灵;我最欣赏某某同学的爱心;我最欣赏某某同学的勇敢;我最欣赏某某同学的细致;我最欣赏某某同学的谦恭;我最欣赏某某同学的谦让。针对每一点都简单写出具体的表现。
还在黑板上坚持书写每周一句和每日一句。这些也不是让学生随便乱写上去,而是经过思考整理后交给班长,让她按时写在黑板上。例如:10月以“人际交往”为主题,11月以“诚信、感恩”为主题,12月、1月以“励志、奋斗”为主题。所有的这一切,都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通过这样的活动,班级学生了解了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同时逐渐学会了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人,学会反思自己的言行,学会理解和赞美他人。在这个过程中强化了学生的正能量,逐渐形成良好的班级舆论。小李也在丰富的活动中感受到其他同学对自己的肯定,逐渐变得阳光开朗了。
在我的表扬和鼓励下,在班集体的影响下,小李同学的课堂纪律有了明显的进步,各科成绩明显提升了,特别是语文和美术。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她坚持不懈地练习,她的舞蹈也有了明显进步。舞蹈老师还专门找到我,讲了她的变化,要求我在班级里表扬她,鼓励她继续努力。我趁热打铁,与她进行了一次谈话,首先肯定了她的进步,告诉她有什么困难可以对老师说,老师可以帮助她,这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然后我跟她探讨了学习问题,希望让她能够投入更多的精力,学好各门功课。在生活上我也巧妙地提醒她穿衣打扮要注意协调,符合学生的身份,也要体贴自己的父亲。我们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谈话。
四、教育效果
经过努力,小李同学有了很大的进步,有礼貌了,见到老师能够热情主动地打招呼,迟交、不交作业的情况逐渐减少,也不再化妆涂口红了,课堂上也能够做到专心听课。在一次征文比赛中,她的作文获得了三等奖。据任课老师反映,她的其他各科成绩都有所提高。小李发信息给我:“老师,我以后会很努力很努力地学习,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贪玩和不遵守纪律。对不起,给你添了很多麻烦。”我的“赞美与欣赏”起到了作用,我也体会到了做教师的幸福。
五、教育反思
卡耐基曾经说过:“当我们想改变别人时,为什么不用赞美来代替责备呢?虽然部属只有一点进步,我们也应该赞美他。因为,那才能激励别人不断改进自己。”[3]席勒曾说:“我们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同样我也非常讨厌别人的指责。”中职学生更是如此。请大家仔细地反思下,当学生得到表扬时,他们身上的活力和被批评时的沮丧相比,是多么大的反差呀!所以,“欣赏和赞美”是对学生最好的肯定,是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兴趣的最佳途径。这才是我们久久寻找的好策略。
批评的教育可以培养人才,但并不是对每个学生都適用。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学生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经常要用到批评这种方法。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警世名言似乎人人都懂,其中哲理人人都明白,许多教师将这句话奉为批评学生的圭臬,但具体到被批评的人来说就不那么容易接受了。因为按人的正常心态来讲,无论任何人都不愿意听难听的话。特别是中职学生,他们本来成绩就差,在中小学阶段已经被老师们打击了很多年,批评对他们来说已经起不到什么作用了,他们在内心已经砌起了一堵厚厚的墙,用来抵御来自家长、教师的批评。对他们而言,他们更愿意听教师的表扬,不愿意听到教师的批评。因此,我们要以“赞美和欣赏”来打开学生防御的心墙,触动学生的心灵。
“欣赏”是一种艺术,“赞美”也是一种艺术。俗语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恰到好处的欣赏,可以影响一个人的生平,甚至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期望效应”实验,也充分说明了教师态度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一种信赖、一种鼓励、一种爱。如果我们帮助学生建立起合理的理想目标,就如在学生心头点燃了前进道路上的一盏盏闪亮的明灯,促使他们不懈追求,不断前进。
学会欣赏,首先要学会尊重,要学会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包容学生,激励学生。我们要善于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尊重与严格要求学生相一致,对学生要宽容有度,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真诚地表扬和赞美学生。教师的欣赏和赞美从某种意义上讲恰是治疗学生心理疾病的药方,同时也能缩短师生心理的距离,加强师生情感的交流。在学生出现过错时,教师应循循善诱,提高他们判断对错的能力,切忌与学生斤斤计较,跟学生过不去,因为他们毕竟是未成年人。每个孩子都有很大的潜能,只是需要我们去观察、去欣赏、去激励,相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在表扬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让“赞美与欣赏”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赞美和欣赏,是教师充满爱心的体现,比声色俱厉的“批评”更有力量。真诚的赞美与欣赏孩子们吧,你会发现一个精彩的世界!
【参考文献】
[1]马斯洛.马斯洛精选集:动机与人格[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
[2]王道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盛安之.口才三绝:会赞美·会幽默·会拒绝[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