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德育在故事中渗透

2019-06-20黄慧芬

教育界·上旬 2019年4期
关键词:创新途径故事德育

黄慧芬

【摘要】故事德育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能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文章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道德成长的需要出发,挖掘故事中蕴含的德育价值,探讨以故事为载体开展班级德育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结合德育实践,总结以故事为载体创新班级德育途径的具体操作过程、特点和优势。

【关键词】故事;德育;创新途径

【基金项目】本文为泉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立项小课题研究成果。

德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保证。传统的德育形式偏重于说教,通过谈话说理教育学生,通过表扬鼓励激励学生,通过批评惩戒教训学生……多是理性的解释与被动的接受,缺少情感的体验与心灵的感悟,虽也能起到教育的作用,但大多停留在表层,无法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难以发挥长效作用。作为班主任,笔者经常因为德育工作的烦琐、艰难而备感困惑,在工作中深深地认识到德育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时间,需要丰富多彩的活动,需要生动活泼的载体,需要学生的参与体验。如何创新德育途径,是摆在班主任面前的紧迫任务。那么,什么样的德育方式、途径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又能充分发挥德育功能呢?最近热播的一档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让笔者深受启发。每期节目,总有一些故事让我倍感震动,得到心灵上的净化与洗礼。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為,课堂上学生最专心、最感兴趣的不是知识、道理,而是在教学中应用的那些故事。因此,以故事为载体、以德育为内核、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形式来开展班级德育,应该是值得尝试的德育新途径。

一、以故事为载体开展班级德育活动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初中阶段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的身心进入加速发展时期,青春心理开始萌动,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他们自以为已经长大成人,要求和成人平等交流,特别希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和理解,但自控能力、情感和意志行为又相对脆弱,容易冲动,自身充满了矛盾。他们的心理发展存在着许多困难与不平衡,处在一个激烈、动荡不安的时期,有的心理学家将此年龄段称为“危机年龄”。再加上班上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自我,任性,叛逆心较强,他们对家长、教师的教育往往表现出“拒人千里之外”的抗拒,轻者表面应付,转脸依然我行我素,重者恶言顶撞,故意倒行逆施。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比较难教育,但又特别需要正确的教育与引导,如果教育不得法,将会对今后的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也不利于学生以后的成长。说教式、训诫式、奖惩式的德育方式太注重灌输,教育效果可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机械接受,而不能深入内心,甚至适得其反。班主任若只是按照社会道德的要求来宣讲学生应该达到的道德标准,未能触动学生的心灵,达不到德育应有的效果。

以故事为载体开展德育活动注重学生的参与过程与道德体验,符合初一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道德系统形成的特点,易于被学生接受。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其教育效果就越大。”利用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寓情理于故事之中,用委婉的方式引导、启发,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感悟,进而达到自律。因而通过系统的、有层次的、有目的地使用各种故事来启发、引导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智能发展,培养学生的品德,是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个新途径、新模式。

二、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

故事是文化的传承、生活经验的延伸,更是情感的交流互动。故事中蕴涵着深刻的经验教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智慧,演绎着感人的人间真情。故事具有传承性、哲理性和生成性,在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身边存在着大量的故事资源。通过讲述一个小故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使学生在聆听、体验中获得感悟和真知,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故事作为德育的载体,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体验、讨论和践行。这就有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故事之间的思想碰撞与认识上的交流,是一种互动的体验式的德育方式,学生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认识与体验,调动了主动参与德育的积极性。

故事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是班级德育的优质载体。《论语》中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意思是说,凡事能就近以自己打比方,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孔子以此说明做人的道理。教育也是要“善喻”“能近取喻”,也就是说,教师要善于利用寓意深远的故事来教育学生。美国著名故事家吉姆科恩认为,听故事能够打开教育无法到达的区域,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可以从故事中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列宁也说:“爱听美妙的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故事的感化力最强,很有说服力,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载体。

总之,丰富的故事素材是班级德育的优质载体。丰盈的故事内涵,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具有深厚的教育意义和价值。故事德育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能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感性的故事,辅以理性的思考,使班级德育远离空洞的说教。

三、以故事为载体开展班级德育活动的实践过程

(一)建立故事资源库

首先,通过图书资料、影视作品、网络等渠道收集故事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收集、挖掘学生身边的故事。其次,对故事素材加以整理,按美德故事、励志故事、情感故事、人物传记(事迹)、哲理故事、新闻故事、法律案例、生活故事等类型归类,形成故事资源库,为班级德育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

(二)选择恰当的故事演绎方式

运用看故事、讲故事、续故事、编故事、演故事、推荐故事等丰富多彩的方式演绎故事,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让学生在富有情境性的故事氛围中去感悟、体验,习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相应的道德认知。

(三)设计并开展系列故事德育活动

利用班会课,围绕“适应学校新生活”“人际交往的品德”“自立自强”“合作与竞争”“尊重生命”“合理消费”“法律教育”“偶像崇拜”“诚实守信”等适合学生的主题,开展系列德育活动,做到每月一个主题、每周一个故事,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鼓励学生讨论、交流。在活动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谈感受、写心得以及教师点评等方式来总结,升华、提升德育效果。

(四)拓宽故事德育的新空间

建立班级QQ群、微信群及设计班级主页等,建立学校、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及家长之间的网络交流空间平台。把每个月的主题发布到网络交流平台上,让大家推荐故事,交流讨论,在潜移默化的网络熏陶中,有效渗透德育意图,积极引导学生的道德塑造,切实增强故事德育的有效性。

四、以故事为载体开展班级德育活动的特点

(一)班级德育故事化

抓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以故事为载体开展班级德育,注重德育过程中学生的体验、感悟、反思,进而达到内化自律、品德提升的德育目标。

(二)德育形式活动化

围绕德育主题,选择适合的故事开展主题德育活动,注重学生的参与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活动内容系统化

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每个阶段的具体需求来确定活动的主题,形成有系统、有层次的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关注的不是一个故事、一次德育活动的效果,而是在坚持中产生的长期性、整体性的成效。

(四)故事演绎方式多样化

以看故事、讲故事、续故事、编故事、演故事、谈感受、写心得等多样化的方式开展德育活动,演绎精彩的故事,让故事润泽学生的心灵,陪伴学生的道德成长。

五、以故事为载体开展班级德育活动的实践效果(优势)

(一)创新了班级德育途径

以故事为载体,利用故事富有感染力和教育意义的特点,开展系列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思考、感悟、体验、践行,使班级德育故事化、德育形式活动化、活动内容系统化,追求班级德育的长期性、整体性成效。

(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班会活动模式

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班会活动模式:讲(播放)故事——听(看)故事——评故事——谈感悟(写心得)——指导践行。通过这样的流程,挖掘故事所蕴含的教育意义,让故事润泽学生的心灵,陪伴学生的道德成长。

(三)促进班级的管理和建设

通过系列班会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进了情感,融洽了班级的人际氛围、有效地促进了班级的建设、提高了班主任的管理效率、营造了良好的班风、学风。

(四)促进学生成长

通过系列班会活动,利用故事的感染力,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学生确立了梦想,进行初步的人生规划;学会了与他人相处;懂得生命的宝贵;提高了应对挫折的能力;促进了品德成长。同时,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表达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五)提高了班主任的德育水平

通過一次次的理论学习、交流探讨、实践摸索和总结反思等环节,形成了良好的研究氛围,有利于班主任提升德育能力和理论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洪玉.在反思中进步——关于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几点建议[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1(10):46.

猜你喜欢

创新途径故事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论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创新
面向基层社会管理的群众文化活动与创新途径
“故事”是中国动漫的短板
烟草企业物流模式创新研究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