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读课教学艺术初探

2019-06-20方静

教育界·上旬 2019年4期
关键词:自读课文统编教材学情

方静

【摘要】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在教材编选上呈现出一个鲜明的特征与创新之处,即构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群文阅读体系。面对自读课文,许多教师往往忽视了编者的真正意图。统编教材自读课的教学设计应该切实将自读课落实,让学生在自读课文本这一试验田上實践他们所学的阅读方法。

【关键词】统编教材;自读课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情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在教材编选上呈现出一个鲜明的特征与创新之处,就是转变早期的概念,构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群文阅读体系。这样的教材编写,正是“对症下药”,是对初中学生“做题多、读书少”“死记硬背多、自读自悟少”这个症结下的一剂良药。课标中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1]。但如今的初中生在中考这一指挥棒下,往往把课文内容与教辅材料作为自己阅读的全部,这明显是违背课标精神的,也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鉴于此,笔者以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八上的自读课《美丽的颜色》作为范例,来谈谈有关“三位一体”背景下自读课教学的一些想法。

《美丽的颜色》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这是一篇自传,是一篇自读课文。面对自读课文,许多教师往往按照惯性思维,呈现出两种教学课堂:一种是用教读的方式讲授,一种是彻底放手任学生随性阅读。不管是哪一种,都忽视了编者编写教材的真正意图。统编教材自读课的教学设计应该切实将自读课当自读课来教,让学生在自读课文本这一试验田上,实践他们所学的阅读方法。据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自读课的教学设计。

一、读懂教材是自读课教学目标设置的基点

在广泛听课,查阅教辅的基础上,笔者发现大多数教师把《美丽的颜色》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根据文本,把握自传真实性与文学性特点;

3.通过典型事例,探究居里夫人的人物形象。

粗一看,这样的定位似乎并无不妥之处。但就《美丽的颜色》这篇自读课来讲,老师们明显没有根据这一课“自读课”的特点来确定教学目标。

教读教方法,自读用方法。自读课就是要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方法阅读,逐层深入地掌握阅读方法。由此可见,自读课的教学目标,除了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还应该在读懂编者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既要带领学生在课文以内的文字上自主涵泳品味,也要引领学生细心留意除课文这一文本土壤以外的田野,如“单元导语”“阅读提示”“写作”等。通过辅助材料,学生会自主发现课文中隐藏的文章重点,教师也能够找到备课的方向、教学的优化策略,从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达成。由此,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确定如下:

1.学会默读,一气呵成读完全文;

2.掌握阅读策略,学会抓住标题、开头、结尾,自行归纳课文基本内容和人物形象;

3.借助课后“阅读提示”与“学写传记”,了解自传的真实性与文学性特点。

二、整合教材是自读课教学内容设计的难点

王荣生教授曾强调:“语文科的资源材料有自身特点,它们往往是综合地散发着多种信息的材料……或者说语文教材里的材料带着某种自主性,蕴涵或衍生着各种可能的‘教什么。”[2]笔者在听取了本校教师上的《美丽的颜色》之后,发现该教师的后半节课,教学内容冗杂而不精当,课件上成段成段的课内文字展示让人应接不暇,真实性要说,文学性要讲,在品析居里夫人的人物形象时,用了将近十个五字短语来概括。所有教学环节平均用力,课件繁多,学生由前期的跃跃欲试到后期的偃旗息鼓,着实让人叹息。

细细想来,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热爱与信念,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读来把握,需要教师引导的,也只有最后三个短语“热切的好奇”“神圣的沉静”“忘我的专注”。显然,该教师的教学内容预设缺少顾全大局、整合教材的意识。就教学《美丽的颜色》而言,整堂课应该留有20分钟甚至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默读,思考,自行归纳总结,教师不必面面俱到,更不应该越俎代庖。

如何盘活课堂,整合教材,需要一定的教学智慧,但笔者相信,只要教师沉潜到教材深处,大胆取舍,抓住自传真实性与文学性这一个教学点,就可以全面铺开,让学生聚焦文本,最终必定能上出一节教学内容正确有效的自读课。

三、基于学情的自读活动是自读课教学过程的重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扉页上写道:“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的教学心理学还原为一句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3]

《美丽的颜色》的教学重难点显然不应是赏析居里夫人坚守科学的人物形象,这在阅读提示中早有说明,甚至大多数学生在开课后的五分钟已经能精准地读出居里夫人的这一形象特点。由此观之,自读课教学存在的另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教师往往把重点聚焦在个人强烈的主观展示愿望上,教学预设中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学情的关注。

不管是一问一答甚至自问自答式的讲读课讲解模式,还是随波逐流,教师完全退出课堂舞台,把课堂的45分钟全部留给学生的自己阅读模式,其根源都是忽视学情,没有将基于学情的自读活动作为自读课教学过程的重点。

在本校一位年轻教师的课堂上,笔者发现该教师安排学生自读的时间少得可怜,合起来可能不到十分钟。教师不断强调“五分钟通读并思考”“三分钟通读”,眼神一直锁定时钟,这样的教学必然不符合真语文的要求。时间不是从教师的口袋中掏出去的,在时间上专横的教师,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

据此,笔者给这堂课最主要的建议就是自主阅读,适时疏导:自主阅读居里夫人提取镭的故事,写出这篇自传给自己的收获,教师展示;合作研讨《美丽的颜色》的真实性与文学性,从文中找答案,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适时疏导,如文章的标题编者为何取名“美丽的颜色”,文中是否有更合适的字词可以用来作为标题,并分小组让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的观点,充分暴露学情,教师再解惑提升。

艾芙·居里穿越时空,拂去尘埃,将其父母当年的经历展现在我们面前,更在文字中融入了自己对父母亲的敬爱与思念。笔者想,抓住时机导读导学,与学生交流,带领学生们一同穿越时空,用精准的阅读方法,让他们触摸作者的情思,靠近人物的灵魂,拨动他们的心弦,从而与文字产生美妙而又和谐的共鸣,就是抓住了学生提升语文学习能力的突破口,也就找到了自读课的玄机。如此,才是一堂目标正确、内容精当、以学生为主体的自读课,才能实现自读课教学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2.

[2]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4.

[3]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

猜你喜欢

自读课文统编教材学情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切莫冷落小学语文“自读课文”
以三步导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