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虚拟社群教学实施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9-06-20兰志辉
兰志辉
【摘要】文章以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荷尧镇三所小学为例实施“小学数学虚拟社群教学现状的调查”,具体涉及受访数学教师15人及各年级学生200人,围绕教师对虚拟社群教学的认知、实践情况、反思和建议,以及学生对虚拟社群学习的体验、建议及意见等方面展开。
【关键词】小学数学虚拟社群;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基金项目】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育信息技术研究2018年度立项课题研究成果(编号:2018-X-1-1582)。
一、引言
虚拟社群是由英国学者Howard Rheingold于1993年提出的一种社交理论,它描述了一种基于互联网环境的虚拟同趣化社交形态,为21世纪的网络社交提供了发展性指引。近年来,国内部分学者围绕虚拟社群在教学领域的应用性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傅康(2018)提出了基于虚拟社群的教学效果影响因素,为基于网络空间的虚拟社群教学实践提供了参考;李兴保(2013)则重点探究了虚拟社群环境下教师知识共享的问题,认为虚拟社群环境下的教学实践有利于教师将自己的知识快速地分享给学生;王罗那(2016)则对基于微信平台的小学数学微课教学实践方案进行了详细阐述,为微信环境下小学数学虚拟社群教学的实践提供了参考。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不约而同地论证了将虚拟社群应用于课程教学的可行性,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调查情况概述
(一)调查的对象
以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荷尧镇A、B、C三所小学为对象展开此次教学调查,具体涉及受访学校一线数学教师15人及各年级学生200人。
(二)调查的方法
调查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两种形式实施。首先,编订《小学数学虚拟社群学习体验问卷》,发放给受访的200名学生,要求学生匿名作答,后期共回收有效问卷17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7.5%。其次,与受访的教师进行面对面访谈,了解他们对数学虚拟社群教学的看法、实践策略及建议。再次,对问卷和访谈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作为研究的依据。
三、调查过程与分析
(一)学生群体调查分析
对受访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意在了解他们对数学虚拟社群学习的体验和感知,通过后期的数据统计将调查结果整理如下。首先,你对老师组织的数学虚拟社群教学是否满意?22%的学生表示“十分满意”,33%的学生表示“满意”,45%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其次,你觉得虚拟社群教学的好处在哪?30%的学生表示“能够通过网络虚拟社群划分的形式组织分层教学,综合考虑到不同学习能力层次学生的差异性”,45%的学生表示“基于虚拟社群形式进行数学学习,相较于传统的学习模式更有新意,能够激发自己的参与兴趣”,25%的学生表示“能够通过学习锻炼自己的信息化技能”。再次,你希望老师从哪些方面着手完善虚拟社群教法?45%的学生表示“希望老师能够设计更为丰富的虚拟社群教法”,38%的学生表示“希望老师能够更为关注自己的学习表现”,17%的学生表示“希望老师能够加强教学中的纪律管理”。
(二)教師群体调查分析
对受访教师进行面对面访谈调查意在了解他们实践数学虚拟社群教学的方法和建议,通过后期的数据统计将调查结果整理如下。首先,你通常采用何种方法组织数学虚拟社群教学?8名教师表示“采用理论讲授法”,5名教师表示“采用翻转课堂教法”,2名教师表示“采用理论+微课+实践循环教法”。其次,你以哪种网络平台或软件为载体进行虚拟社群教学?9名教师表示“采用班班通为载体进行虚拟社群教学”,5名教师表示“采用微信、微博或QQ为载体进行虚拟社群教学”,1名教师表示“还在摸索中”。再次,你觉得制约教学效果提升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8名教师表示“自己对虚拟社群理论的认知不足,也缺乏实践教学的娴熟技能”,7名教师表示“学校缺乏高效实施虚拟社群教学的软硬件设施”。最后,你是否希望学校加大对数学虚拟社群教学的支持力度?12名教师表示“希望”,3名教师表示“不希望”。
(三)学校教管部门调查分析
对学校教管部门的调查意在了解受访学校对数学虚拟社群教学的支撑和软硬件建设情况,通过后期的数据统计将调查结果整理如下。首先,学校是否建成了数学虚拟社群教学的软件资源库?受访学校中仅有A校建立了基于班班通的软件教学资源库,其余两所学校并未建成软件教学资源库。其次,学校是否建设了支持数学虚拟社群教学的硬件设施?受访学校中A和B建成了相应的教学硬件设施,C学校并未建设教学硬件设施。再次,学校是否为数学虚拟社群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政策或投入上的规划?三所受访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负责人均表示“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规划,争取在3-5年内打造完善的数学虚拟社群教学支撑系统”。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首先,受访学校均已开展了数学虚拟社群教学实践,且取得了初步成效。通过对教师教学现状及学生学习体验的调查可知,受访三所学校目前实践数学虚拟社群教法都取得了一些成效,整体上看超过半数的学生肯定了教学的价值,教师也会反思成败得失。其次,仍有很多因素影响教学效果的提升,具体来说包含:教师对虚拟社群教学理论的认知和实践应用技能不娴熟,学校的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及尚未确定标准化的教学实施载体等。
(二)建议
首先,开展系统的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建议受访学校邀请虚拟社群教学的权威专家定期到学校开展教学讲座,为一线数学教师解读虚拟社群教学的理论知识,帮助教师建构起完善成熟的虚拟社群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竞赛、教学研讨、课题研究等形式鼓励教师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实践虚拟社群教法,通过教学不断反思优化教学方案。其次,完善教学基础设施。受访学校应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进一步完善数学虚拟社群教学的基础设施:硬件方面应从建设校园百兆移动互联网设施、教室网络化教学终端平台、普及师生教学移动终端互联设备投入等角度入手。软件方面应从建立数学虚拟社群教学资源库,完善师生教学应用技能培训等方面入手,双管齐下打造立体的数学虚拟社群教学设施体系。再次,确定标准化的教学实施载体。建议受访学校尽可能选择建设周期短、应用普及率高且具备教学基础功能的移动社交平台,如微信、微博、QQ等作为数学虚拟社群教学实践的载体,以提升教学实施的推广度和实践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傅康.慕课环境下虚拟社群教学评价模型的理论基础及因子分析[J].教育观察,2018(16):49-50.
[2]李兴保,武希迎.教师虚拟社群知识共享的过程模型和价值取向[J].电化教育研究,2013(03):73-80.
[3]王罗那.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小学数学微课的设计及应用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