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019-06-20朱芬芬

教育界·上旬 2019年3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积极性学生

朱芬芬

【摘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学生的学习辅导者。在数学课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出互动的课堂氛围,突出学生的交流互动,给予学生学习的机会,让学生表述自己的见解和意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学生;积极性

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与“学”,教师教和学生学,但最终教是为了学。学生是对象,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教学过程中一切应围绕学生转。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观念,避免出现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成为主角。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互动合作,营造出公平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留出思考的余地,让学生有表述自己对学习内容的见解和意见的机会,启发他们去自主学习,讲究课堂教学艺术。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学会观察

孔子早就提出了“乐学”的主张;实现“趣教”才是真正的教学艺术,只有让学生感兴趣,学数学才会主动、自觉、尽力去学,并且学好。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思维是人类对事物表象、概念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它是人类在做出重要决定之前的必要准备工作,为日后的工作奠定逻辑、推理的基础。而观察力是人们正确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构成人智力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解某一个知识点以前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促进其观察力的发展。例如在学习 “勾股定理”时,课本上给出了地板砖的图案,这时我们就让学生看课本上的地板砖图案,观察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关系,再看等腰直角三角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关系,从而得出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与两直角边的关系。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现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让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这比教师直接讲给学生听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让学生大胆发言

以前的课堂教学模式由教师控制,讲什么,怎样讲,完全取决于教师,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余地,这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能起到好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说话的时间少,一般只有回答老师的提问时才有说话的机会,而这样的机会只属于少数的差生或优生,提问的人不会多,还不时让学生集体回答,说的内容也大多停留在问题的答案上。这样教师讲得再精彩,学生听久了也会厌烦。至于让学生畅谈自己想法的机會就更少了,正所谓“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数学教学中如果多给学生说的机会,是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这种情况的。《新课标》明确指出: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这就要让学生有说话的机会,开口说话,说出自己的想法。例如在学习 “菱形”时,我们可以设计几个问题:1.什么是菱形?2.菱形有哪些性质?3.菱形是什么图形?然后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最后让学生回答问题,小组内同学补充,对于不严谨的地方教师及时纠正。由于不同的学生存在学习上的差异,我们还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设计出不同梯度的题,简单题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中等的题让中等学生回答,较难的题让优秀生回答。

三、追根寻源,留给学生探究的余地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实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它提倡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引路人。在以前的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很少有发言权,教学中互动较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而新课程要求要改变以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被动学习,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究与发现,学生应按自己的个性,从自己的角度彻底搞明白“是什么”“为什么”。例如“勾股定理”这节课,学生前面通过观察地板砖图形,得出等腰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与两直角边的关系,这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课本中的一般直角三角形与三个正方形,进一步探究一般直角三角形斜边与两直角边的关系。这符合人对知识认知的规律,学生更易接受。

四、鼓励学生积极动手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唯一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让学生把学习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动手,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去体验、去感悟。例如,在学习“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要得出二次函数y=ax2的图像和性质,就要让学生动手先画二次函数的图像,自己列表,自己用描点法画图像,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画的图像,自己找出开口方向、对称性、顶点、左右两边的升降情况,然后自己完成练习题,总结归纳出的图像性质。整个过程全部由学生动手完成,教师只是适时指导,这样由学生动手完成的远强于我们给学生强灌的。

五、相信学生,合作学习,让课堂活起来

讨论是人的情感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法,师生情感交流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讨论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大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活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加以肯定和赞美,善于发现并肯定学生的闪光点,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例如在学习“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可以先让学生用描点法画出和的图像,然后教师提出问题:(1)抛物线和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各是什么?(2)抛物线和与抛物线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就可以找出问题答案。

又如学习“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时,课本上例题是“总长为60米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问矩形边长是多少时,场地的面积最大?”这是个求函数极值问题,我们只要提示学生找出这个问题对应的二次函数,就可以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求解二次函数的顶点问题。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设未知数场地长为,面积为,列出对应的函数表达式为,然后求这个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最后学生讨论归纳这类问题实际就是找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学生讨论热情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教学效果明显,真正体现了讨论的价值,实现了课堂的高效。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注重学生的活动,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使他们的思维动起来、语言说出来,这也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反思、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高玲.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小组合作的有效性[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14(12):25.

[2]马凤春.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7).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教学积极性学生
激发兴趣,走出误区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浅谈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让问题设计为数学教学创新绽放精彩
翻转课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浅议
巧创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调动高校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