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研究
2019-06-20阎鑫
摘 要:为了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实现太原市转型发展目标,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产业转移浪潮中,是处在新常态下的太原寻求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有效路径。文章从太原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太原市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了太原承接产业转移的有效对策:更好发挥政府在承接产业中的调控作用;健全市场机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大力度培育新兴产业体系,构建传统产业集群体系;提升产业配套能力,优化市内投资环境。
关键词:产业转移 协同发展 产业体系 产业配套能力
一、太原市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的背景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太原参与
1.协同发展需要能源保障。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必备要素之一——能源,它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前提条件。由于京津冀地区人口众多,经济活动活跃,其能源消费量高于周边地区,能源消费结构矛盾较为突出。另一方面,京津冀地区能源自给率低,能源消耗主要依靠从外省调入。
2.环境治理的系统性需要。随着北京市人口和产业的高度聚集,天津、河北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严重问题,甚至危害到我国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愈来愈严重的雾霾现象,已经成为京津冀地区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在党中央大力倡导绿色发展理念的背景之下,摒弃旧有的“唯GDP论英雄”的论调,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至关重要。雾霾污染固然与京津冀地区人口密集、产业重工业化、冬季取暖、机动车排放等因素有关,但作为煤炭、重工业重镇的太原,处在京津冀上风向的位置,极易通过空气流通效应产生负外部性,加重京津冀雾霾污染。
3.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需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京津冀地区统筹规划、扩大开放的必然路径。而太原承东起西的区位特点,可以把京津冀与陕甘宁、青海、新疆联通起来,为京津冀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实现对外开放提供区位便利。
(二)融入京津冀,深化太原经济转型
1.承接产业转移,优化经济结构。太原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之一,在煤炭、不锈钢、装备制造业等重工业领域发展较为完善,拥有较为完整的行业体系,能够为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提供物质支撑,同时,在经济新常态下,以重工业为主的太原更需要通过承接京津冀地区转移的产业来实现产业的转型、优化、多元化和升级。
2.吸引高知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太原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中提出以“一个建成,六个更加”作为太原市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美好蓝图,其中提到经济更加富有活力,对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要求。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与高科技人才是分不开的,融入京津冀,可以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来吸引更多的高科技人才入驻我市,促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
3.开放发展,赢得地区发展主动权。放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大形势下,太原市对外开放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层次较低,经济属于偏内向型经济。太原市亟需丰富作为能源基地和老工业基地的旧形象,走出一条开放发展的新路子。融入京津冀,恰好可以为太原提供开放的契机,加大与京津冀的战略合作,提高开放发展的能力。
二、太原市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的优势和劣势
(一)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的优势
1.资源禀赋优势。太原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铁、锰、铜、铝、铅、锌等金属矿和煤、硫磺、石膏、钒、硝石、耐火粘土、石英、石灰石、白云石、石美砂等非金属矿。其中铁矿储量较为丰富,分布亦较广。非金属矿中石膏矿是太原第三矿产,石膏以其质地优良驰名中国。
太原处在煤海中部,地质上称太原的煤藏为太原系煤,储量居全省第七位,是山西煤炭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太原的系煤不仅储量丰富,而且煤种齐全,焦煤、肥煤、瘦煤、贫煤、气煤、无烟煤应有尽有。
2.区域交通优势。太原市位于华北黄土高原地带,东临京津冀,西接西部地区,是铁路和航空的枢纽城市。铁路方面,石太高铁、大西高铁、太郑高铁、太呼高铁、京太高铁、京昆高铁等多条铁路干线汇集于此。太原站和太原南站是主要的客运火车站,其中太原南站为华北第二大综合交通枢纽,此外规划了太原新西站。航空方面,太原武宿机场是华北第三大国际机场,通往世界主要国家及地区和国内大部分城市,此外还规划了太原清源国际机场。
3.产业基础优势。太原是中国建国初期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一五”时期,太原为中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当时与北京、天津同为华北地区工业重镇。20世纪末以来,在全省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中,太原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承担起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化“领头羊”的重任。以不锈钢生产基地、新型装备制造工业基地和镁铝合金加工制造基地“三大基地”为代表的优势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经过50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了以能源、冶金、机械、化工为支柱,纺织、轻工、医药、电子、食品、建材精密仪器等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加之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集中及商业物资供应中心的优势,国民经济实现了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4.政策优势。一方面,国家针对山西省实际情况,把山西省设立为资源经济转型综合配套实验区。山西省也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承接产业转移的优惠政策,为本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注入源动力,使本地区更加积极有效的承接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太原“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打造三个千亿级产业基地——千亿级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千亿级新材料产业基地、千亿级信息产业基地。
(二)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劣势
1.投资环境劣势。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发展较为充分的城市相比,太原在投资环境方面的劣势体现在硬件环境和软环境上。
硬件环境方面,太原基礎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以地铁修建为例,太原市在2016年3月启动了地铁工程,是全国范围内第39个开通地铁的城市,而地铁的开通也将大大缓解目前的拥堵交通状况;另一方面,因复杂的地貌特征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滞后,太原交通运输成本较高;地区内传统工业发展较为成熟,但大多面临去产能的现实问题,同时难以实现转型升级,地区经济不甚活跃。
从软环境角度来看,信息、科技、金融、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够成熟,技术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的服务业项目欠缺,不能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地区内劳动者素质有待提高,中高端技术工人、高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缺乏,优秀人才流失严重;公共服务效率较低,“一股独大”的现象是政府部门权力意识的真实写照,市场化程度较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2.市场机制劣势。在过去的计划经济、地理位置相对封闭、煤炭资源比较优势的共同作用下,在地区内形成的“大政府,小市场”的模式短时间内难以彻底改变。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城市相比,太原改革力度较小,开放程度较低,市场化程度较低,信息不够对称,市场规范难以顺利实施,市场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宏观调控滞后。要素市场较为封闭,尤其是资本市场不够活跃,每年上市企业仅为个位数,这制约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也为产业转移带来了阻力。
3.产业配套劣势。所谓产业配套能力,是指某地为某一特定产业提供其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原辅材料,以保证该产业能顺利实现生产活动的能力。显然,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太原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但却没有整合形成综合的产业配套支持。上游行业还未与企业形成大规模的、配套齐全的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一方面,上游产业类目不全,企业难以从上游获得所有需要的原辅材料。另一方面,上游行业产出的产品质量不高也会影响企业的生产活动和整个产业的升级。上游产业和企业不能同工业齿轮一样良好咬合、协作配合,就会进一步影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从而降低了产业配套支持能力,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三、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对策
太原市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的过程,是摆脱资源悖论的过程,更是太原市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结合德国重工业基地鲁尔区的转型经验和太原市市情,在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太原市可着力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健全市场机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最有活力的经济形式之一,财产权分属于不同性质所有者,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它为资本大规模的聚合运作、生产要素的流动配置,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它破除了单一所有制经济配置资源的局限性,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之一,太原应当充分利用“先行先试”的优势,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探索国企改革,充分发挥民企和外企的创新活力,以混合所有制经济来激发太原产业的活力,为太原产业承接转型升级提供新的思路。
第二,加大力度培育新兴产业体系,构建传统产业集群体系。近几年来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脚步,我国的产业布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产业链的大迁移正在进行。具体来说,一线城市制造业因高房价挤压不断流出;传统产业在去产能的过程中不断向低成本、高效率的地区集聚;中高端制造业出现了从沿海向中部重点城市迁移的特点。太原应当抓住机遇,主动承接京津冀地区被挤压出的制造业,加之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太原,工业基础过硬,在新一轮的产业竞争中有望占据优势。
新一轮的产业竞争中,可以从两个方面发力,一方面,加大力度培育新兴产业体系。那些迅速崛起的中部重点城市,无一例外均得益于新兴制造为核心打造的产业链,如合肥中科、鄭州富士康、武汉光谷、成都电子等。另一方面,努力构建传统产业集群体系。传统产业如煤炭产业,多年来作为山西、太原的支柱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经历了去产能后,进一步向山西集聚。展现出集中度提高,强者恒强的特点。抓住机遇,以园区、开发区为载体,打造传统产业集群体系,更好发挥传统产业的优势,提高产业发展的层次。
第三,提升产业配套能力,优化市内投资环境。产业配套能力是指围绕地区内主要产业,为其提供上游、下游相关产业、产品、服务等的支持能力。作为决定投资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产业配套能力的高低切实影响着地区吸引资本的能力。将产业配套支持规划在地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正是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带动相关产业的科学有序发展,还可以反哺主要产业的长期发展。与此同时,政府应当给予产业配套能力建设以足够的重视,认识到产业配套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重点扶持一些优秀传统产业及其配套的发展。
地区的产业配套能力与其长期以来的产业积累息息相关,并不是所有产业都具有配套的能力。对于没有能力配套的产业,但是中长期对地区经济可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有利的,应当积极开放市场,吸引资本进入。如对于电子、半导体等中高端产业及其配套产业,太原的相关产业生产能力、研发能力十分有限,进行全产业链招商引资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蔡飞.产业结构失衡与调整的市场机制研究——山西产业结构调整的再思考[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03).
[2]金京,戴翔,张二震.全球要素分工背景下的中国产业转型升级[J].中国工业经济,2013(11).
[3]黄亮雄,安苑,刘淑琳.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基于三个维度的测算[J].中国工业经济,2013(10).
[4]白惠峰.太原市产业转型与升级的空间战略分析[C].中国地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学术论文摘要集,2012.
[5]江洪.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09(18).
[6]王兴中.产业配套能力与承接产业转移问题探究[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8(11).
[7]杜峥平.德国鲁尔区的改造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启示[J].经济纵横,2007(09).
(阎鑫,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公管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