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农业”精准扶贫应用研究
2019-06-20雷远征
摘 要:基于信息时代的“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以湖北省十堰市房县为例,探讨“互联网+农业”模式下的精准扶贫发展现状、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进而探讨房县“互联网+农业”精准扶贫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 精准扶贫 农业电商
“互联网+”时代下各行各业都在探索“互联网+”的发展路径,“互联网+农业”也成为当前农业产业发展及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策略。对于许多贫困地区而言,区域的封闭性使其对外沟通不畅,导致精准扶贫及“互联网+农业”难以开展。
一、“互联网+农业”精准扶贫在房县的发展现状
“互联网+”环境下电子商务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工具,而电子商务的热门产品正在逐渐由服装及电子数码产品逐渐向特色农产品蔓延与发展,农村地区也因此而吸引各大电商平台的入驻,比如阿里巴巴在农村地区开展并推进的“千县万村计划”,旨在通过电商与农村的相互结合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电子商务在与农业相互结合的过程中虽起到了一定的精准扶贫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主要可以从两方面入手进行分析:一是农村电商在发展中大量引进工业品,并进行农产品的推广与销售,在这个过程中,就是工业品下行及农产品上行的过程。对房县的电商及农产品相结合的发展情况进行有效分析,存在农产品上行较冷及工业品下行过热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当地快递进口量及快递出口量比例的逐渐下降。农产品上行的过冷,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活动,许多当地特色农产品都卖不上价钱,无法起到“扶贫”的作用;二是由于工业品下行过热,农村代购业务的开展也更加普遍,农村许多地区都向农民提供代购服务,借由农产品销售站点及村级服務站帮助农民购买好的产品,同时也为农民提供一定的资金及娱乐服务,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网贷下乡活动的开展。针对这种现象,就需要不断探索农产品上行与工业品下行的相对均衡发展。
二、“互联网+农业”精准扶贫在房县面临的问题
对房县农产品上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优化及完善,提高“互联网+农业”的精准扶贫效果。房县地处十堰市山区,自然资源丰富,农业产品特点突出,诸如房县燕耳、胭脂米、房县黄酒、特色粮油等茶农品,在“互联网+农业”的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存在农产品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情况。
(一)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有待提高
所谓“互联网+农业”并非简简单单地通过电子商务进行农产品的推广与销售,也并不是只要触网就能够推动农业产品的销售。在互联网环境中,网络信息十分庞杂,网络覆盖范围的广泛性吸引了众多行业及企业的入驻,也吸引了各种类型的农产品。在“互联网+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房县尚未明确如何有效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和向消费者进行精准推送。同时,房县对于优质农产品的开发有所不足,影响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互联网+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只有依托于当地农产品的优异质量及品牌知名度,才能够更好地吸引消费者关注并产生消费行为。房县农产品类型较多,但许多农产品的知名度只在湖北省范围内有影响力,尚未扩散至全国范围。在进行农产品电子商务开发中,缺少能够产生高利润与高竞争力的品牌化农产品,且“互联网+农业”的资源投入较为分散,未形成资源的集中整合,影响农产品开发的均衡性与全面性。
(二)农产品开发标准化与品牌建设不足
房县农产品相较于其他地区而言更加具有地方特色,且房县农业资源丰富,可充分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体现出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1]。房县农产品的开发与生产依旧以传统的家庭作坊为主要模式,农产品的生产及开发过于分散且不够规范,在实际的开发与生产中受到气候、环境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影响农产品开发及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优势,会对农产品品牌的建立造成影响。要想实现农产品的规模化开发与生产,应当大力结合各家庭作坊的力量,以集中生产取代作坊生产,以龙头企业作为引领,带动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生产及开发的标准化与规范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另外,农产品的开发存在持续性不足的问题。房县“互联网+农业”体系建设之初,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开发特色农产品电商项目,建立农特产品的线下体验店。但这种线下体验店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乏人问津的现象,许多电商平台与房县政府所达成的合作鲜有充分落实的,“互联网+农业”及精准扶贫项目的建设及发展徒有虚名。
三、“互联网+农业”精准扶贫在房县的优化发展策略
(一)大力开发优质农产品
在“互联网+农业”的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要想充分体现精准扶贫及互联网农业建设的重要作用,应当通过资源的集中优化与整合,引导特色农产品的集中开发,有效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大力推动地方特色农业产业的优化发展[2]。房县应当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开发“拳头产品”,充分凸显优质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其品牌知名度。
首先,房县可以对其重点农产品进行重点推介。比如房县“庐陵王黄酒”等品牌,以房县农村合作社及电商平台为依托大力推广。在宣传推广过程中,突出当地的优质生态环境资源,以及优质生态环境对于农产品质量的影响,突出农产品的品质优势[3]。
其次,房县作为湖北省的深度贫困县,在开展“互联网+农业”的精准扶贫过程中应当针对精准扶贫户进行帮扶结对,改变以往一家一户产品外销的局面。通过帮扶结对以实现农产品资源的集中与整合,实现农产品生产及外销的规模化与标准化,以农产品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房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帮助房县精准扶贫农户尽快脱贫。
(二)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
房县农产品电商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基于其以往的电商资源,更加重视农产品自身品质,并注重农产品供应的连续性与系统性。房县地区的“互联网+农业”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需要充分发挥当地特色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以当地龙头企业的辅助作用推动地区农业的电商化发展。比如湖北房县神农峡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的业务产品十分广泛,产品类型包括养生酒、红豆杉、天麻、绞股蓝、香菇、蜂蜜、土豆、高山卷心菜等多种农产品及中药材,凭借该公司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推广能力,为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及销售提供平台支撑。当地特色农产品的龙头企业可以很好地带动并促进当地特色农业的健康发展,带动并促进“互联网+农业”的健康发展。
在“互联网+农业”精准扶贫过程中应当大力提高产品质量及产量,建设规模化的农业产业,推动房县农业经济的现代化与规模化的建设及发展,以高品质的农业产业品牌推动农业经济的网络化发展,发挥电子网络农业体系的优势。可采用网络电子溯源营销模式。该营销模式具备国际化与先进化优势,这种模式下农产品质量及规模成为农产品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体现,在“互联网+农业”的精准扶贫模式下,应当合理利用该模式,充分明确市场需求,生产天然无公害的生态农产品[4]。
(三)电商OTO精准扶贫模式
“互联网+农业”精准扶贫活动的开展需要通过互联网及电子商务的相互结合,有效整合农产品种植基地、农副产品生产、专业化市场及农副产品经销等资源主体,以OTO模式整合实体农产品平台及电商平台,采用虚拟的电商手段,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经营与发展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应当整合各种信息化手段,整合农产品种植及生产的基地化与产业化需求信息,利用互联网系统整合产品经销、价格、分销、市场、代理、渠道、宣发等市场信息,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及物流网络,有效凸显房縣特色农产品的重要价值。
现代化市场消费具备娱乐化及体验化特征,实现线上线下消费者的有效整合,结合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实际情况及实际需求,利用互联网平台及微平台,向消费者展示相关信息,并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信息发布,建设生产基地、信息平台及市场信息的一体化OTO运营模式。通过这种方式为房县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者创收,提高精准扶贫效果。为有效提高“互联网+农业”精准扶贫效果,还可以建设农业电商示范村有效提高农产品电商平台的市场影响力与号召力,以点带面提高房县“互联网+农业”精准扶贫的有效性。
(四)网络众筹式精准扶贫
在“互联网+农业”体系的支撑下,可采用网络众筹式精准扶贫推动当地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所谓众筹精准扶贫就是通过团购及预购相结合的模式,利用网络信息平台进行资金的公开募集,在众筹过程中充分利用互联网及SNS传播特征,号召房县特色农产品生产农户从种植、养殖、加工等全部过程向消费者全程展示,从而有效深化消费者对于房县特色农产品的了解程度。还可开展消费团购、认购及体验活动,实现对当地贫困农户的精准扶贫。
网络众筹式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可采用“产品众筹”模式,消费者可基于互联网平台开展农产品认购与体验活动。房县地区可通过产品众筹开展优质农产的销售活动,消费者在这一过程中可通过互联网渠道认领一定面积的农田,或根据贫困农户的实际情况自行选择贫困农户进行定制消费,从而起到对贫困农户的针对性与精准性扶贫作用。例如,消费者通过互联网平台认购一斤房县黄酒,则消费者可以从房县黄酒的制曲、酿酒等全部环节进行体验,酿造属于自己的房县黄酒[5]。
针对房县在利用“互联网+农业”体系开展精准扶贫过程中所暴露的缺陷与不足,可通过大力开发优质农产品以提高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而以龙头企业带动以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开展OTO精准扶贫及众筹式精准扶贫等工作,以充分提高房县“互联网+农业”精准扶贫的工作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鸿.“互联网+”特色农业产业精准扶贫现状探究[J].农家参谋,2018(21):32.
[2]杨秋宝.贫困地区农业的改造和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1996(07):25-28.
[3]方红艳.社会组织参与国家精准扶贫的路径探析——以“公益中行”精准扶贫互联网平台为例[J].新西部,2018(23):92-93.
[4]陈孝强,李永端,陈敏,等.“互联网+精准扶贫”背景下农产品电商上行策略研究——以十堰山区为例[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5):50-52,61.
[5]胡昌龙.基于“互联网+农业”的精准扶贫应用研究——以秦巴山区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17-24.
(雷远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