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研究
2019-06-20李婷
李 婷
(扶绥县人民医院,广西 崇左 532199)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心肌损伤,使人体心肌结构和功能出现改变,导致心脏供血量不足[1]。患者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等,该疾病在中老年中发病率较高,如果未得到有效治疗,还会导致患者死亡[2]。目前临床上提倡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调整患者心脏供血量。我院对慢性心力衰竭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例。其中,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50~75,平均年龄(64.8±3.6)岁,心功能分级Ⅱ~Ⅳ;观察组男13例,女7例,年龄50~75,平均年龄(65.1±3.5)岁,心功能分级Ⅱ~Ⅳ。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研究对象及其家属均知晓本项研究,并在同意书上签字。该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西药治疗。患者口服氢氯噻嗪片(三才石歧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5 mg/片,国药准字H440023235),1次/d,1片/次;螺内酯片(杭州民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20 mg/片,国药准字:H33020070),1次/d,1片/次;卡托普利片(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5 mg/片,国药准字:H37020331),2次/d,1片/次。持续治疗3月。
1.2.2 观察组在上述给药前提下,给予患者自拟汤剂。汤剂成分为丹参、黄芪各30 g,人参、益母草各15 g,红花、赤芍、三七粉、桃仁各10 g。水煎服,每天1剂,分2次顿服。持续治疗3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总有效率[3]:显效:治疗后,临床表现完全消失,心脏功能恢复正常。有效:治疗后,临床表现明显改善,心脏功能大幅度好转。无效:治疗后,临床表现未好转,心脏功能未见恢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依次为95.00%和70.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对比 [n(%)]
3 讨 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脑血管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而且现阶段发病率极高,大部分出现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往往伴有心脏病史,针对具体病因进行治疗可以改善慢性心力衰竭预后情况[4]。大量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运动耐量上有明显下降,运动后往往会出现呼吸困难。临床上关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检查方案较多,心电图、胸部X光片、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测定、超声心动图等均可以得到理想诊断结果。随着研究深入,虽然尚未得到特效治疗方案,但采用利尿、强心、扩血管等短期血流动力学理学措施,通过神经内分泌抑制剂,可以改变慢性心力衰竭生物学性质[5]。因此,我国一般采用螺内酯、卡托普利类药物进行治疗,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可以达到治疗目的。但长期服用西药对于慢性心血管疾病有一定影响,通过中药汤剂辅助治疗,可有效缓解慢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一直以来都威胁中老年患者生命健康,临床上尚无特效治疗方案,只能通过持续服药进行病情控制。据相关文献资料研究显示[6],慢性心力衰竭发病机制是由于多个系统的激活引发血管收缩,并且血容量有明显增多,随即出现心率加快现象,多种因子影响血流动力学,通过不同细胞信号导致心肌细胞功能异常。在我国中医理论中,将慢性心力衰竭归结为“心悸”、“胸痹”、“积聚”等范畴,而且该疾病与心、肾、肝、脾存在一定联系,可以将其认为虚实夹杂之证,所以心气不足是造成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因素。通过服用一些抗氧化,增加心脏收缩能力的西药可以有效缓解慢性心力衰竭,而且西药本身见效快,可以在短时间恢复患者心脏功能,但西药副作用明显,长期服用会导致患者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中药治疗往往会给予患者补气活血的汤剂,其中,黄芪和人参大补气血。红花、赤芍、三七粉、桃仁能够活血化瘀,诸药共用,可以强心通络。本文研究表明: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依次为95.00%和70.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在短时间内起效,而且通过汤剂养气活血,可以有效帮助患者心脏功能恢复。与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对慢性心力衰竭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疗效明显,可以有效改善心脏功能,在临床上具有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