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节内外联合神经阻滞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骶髂关节痛的疗效观察

2019-06-19陈小云韦玮黄林海兰敏东卢显威黄绍东

颈腰痛杂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骶髂融合术穿刺针

陈小云 ,韦玮 ,黄林海 ,兰敏东 ,卢显威 ,黄绍东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1.麻醉科,2.骨科,广西南宁,530000)

研究认为,腰椎融合术后,由于其机体骶髂关节所具备的生物力学环境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关节内退变的发生,尤其是关节周围韧带会出现明显的病理学改变,这也是导致骶髂关节痛发生的主要原因[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40例腰椎融合术后骶髂关节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关节内外联合神经阻滞可行性和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40例腰椎融合术后骶髂关节痛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0例行骶髂关节内神经阻滞术治疗,作为对照组;另20例患者行骶髂关节内外联合神经阻滞术治疗,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中,男13例,女7例,年龄45~76(58.6±4.6)岁;原发疾病:15 例腰椎管狭窄症,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1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其中5例患者为单节段融合,10例双节段融合,5例三节段融合;术后疼痛时间 5~24(16.4±4.1)个月;腰椎融合术后疼痛再发17例,发生时间为术后 1~20(12.5±3.5)个月;术后疼痛未完全缓解3例,均于8-16个月后疼痛部位或性质发生改变。观察组男14例,女6例;年龄43~77(58.9±4.2)岁;原发疾病:16 例腰椎管狭窄症,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1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其中4例单节段融合,11例双节段融合,5例三节段融合;术后疼痛时间 4~25(16.8±4.3)个月;腰椎融合术后疼痛再发16例,发生时间为术后 1~19(12.3±3.2)个月,术后疼痛未完全缓解4例,均于6-17个月后疼痛部位或性质发生改变。两组上述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俯卧位,局部麻醉,麻醉药物为10 g/L盐酸利多卡因,C臂机透视下,当骶髂关节下1/3关节间隙宽度最大时,向间隙内插入穿刺针,穿刺针长度为50 mm。穿刺过程中,若感到针头与骨质发生接触,则可略微调整方向,根据穿刺落空感判断穿刺针已进入骶髂关节内。以骶髂关节下1/3的上半部作为穿刺最佳部位,注射欧乃派克造影剂,剂量为0.3~0.5 mL,检查穿刺针的关节内位置。确认穿刺针位置理想后,采用0.5 mL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和浓度为10 g/L的盐酸利多卡因5 mL进行关节内注射。

观察组:患者体位、麻醉方式和穿刺步骤与对照组相同。采用0.5 mL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和浓度为10 g/L盐酸利多卡因2.5 mL注入到关节内。然后退出针头,退出深度为大约2 cm,通过C型臂X线机透视引导下,将穿刺针置入骶髂关节下缘上1 cm左右的位置,在此位置和周围骨面采用0.5 mL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和浓度为10 g/L的盐酸利多卡因5 mL进行注射,完成广泛浸润。两组手术完成后,患者休息30 min,然后指导患者行走并询问疼痛情况。

1.3 观察指标

分别采用VAS评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两项指标的恢复率=(术前评分-术后)/术前评分×100.00%[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采用(±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及术后2周的VAS评分和ODI指数均显著下降(P<0.05)。组间相比,两组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观察组术后即刻和术后2周的VAS评分、术后2周的ODI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即刻和术后2周的VAS恢复率、术后2周的ODI恢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两组术后即刻和术后2周的疗效比较(±s)

表1 两组术后即刻和术后2周的疗效比较(±s)

注:与术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疗效指标 组别 n 术前 术后 术后2周VAS评分 对照组 20 7.85±0.65 2.58±0.43* 4.69±1.05*观察组 20 7.83±0.63 2.10±0.52*# 3.48±1.21*#ODI指数 对照组 20 53.28±15.44 / 33.20±15.28*观察组 20 53.30±15.21 / 26.72±14.11*术后2周40.28±4.61 55.46±4.73#45.08±5.11 55.77±6.51#术后恢复率(%)术后即刻67.15±7.81 73.19±5.84#/ /

3 讨论

骶髂关节外神经阻滞术在临床中并不少见,国外有学者选取骶髂关节痛患者50例,分别采用2%利多卡因1~2.5 mL开展关节内/外阻滞,结果显示,关节外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达到100.00%,明显高于关节内组的36.00%[3]。本次研究尝试采用关节内外联合阻滞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即刻和术后2周的VAS恢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2周ODI指数恢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提示关节内外联合神经阻滞的效果优于单纯关节内神经阻滞术。

笔者分析关节内外联合神经阻滞术所具备的解剖学基础为:(1)在机体骶髂关节后具备骶骨后神经网,其起源于S1-3神经根,也有学者认为可能包括L5-S4神经根[4]。而通过对骶髂关节外周围组织开展阻滞,可对骶骨后神经网结构直接产生作用,从而缓解症状。(2)骶髂后长韧带的中间部分共包括三层,分别为竖脊肌腱膜、深筋膜样组织和臀肌腱膜,在深筋膜样组织的深面,存在骶神经后外侧支走行,若该部位存在神经卡压可导致骶髂关节后方出现疼痛。因此,对骶髂后长韧带开展阻滞可取得较好的镇痛效果。此外,国外Sakamoto等[5]的电生理研究表明,在骶髂关节周围分布的痛觉感受器达到29个之多,其中3个分布于周围肌肉组织中,另26个则处于关节后方的韧带结构。而关节外阻滞可有效抑制上述痛觉感受器的传导,从而达到止痛效果。

猜你喜欢

骶髂融合术穿刺针
经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
一种新型套管针用穿刺针的设计
槽型鞘脑穿刺针的设计及动物实验初步结果
EBUS-TBNA中不同型号穿刺针对纵隔淋巴结肿大诊断结果的影响
MRI和X线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研究
改良后的清洗流程在髂骨穿刺针清洗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骶髂关节疼痛治疗进展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和关节融合术治疗Lisfranc损伤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螺旋CT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炎的临床分析
单侧和双侧内固定联合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