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应积极推行三产融合

2019-06-18李沁怡裴爱瑄杨予

财讯 2019年13期
关键词:三产融合农村经济发展土地流转

李沁怡 裴爱瑄 杨予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二元结构更加凸显,农村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城市,为了加快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国家提出三产融合新型发展模式。本文通过对农村地区发展三产融合的优劣及存在阻碍的分析,得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应积极推行三产融合,并为农村地区推行三产融合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三产融合;农村经济发展;土地流转

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基石,改革开放初期,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及社会发展现实情况,我国采取“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ge的经济发展战略。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中最具活力并且无法替代的部分,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但在发展过程中,城乡结构二元化、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三农问题等限制我国经济发展的问题日益凸显。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城乡收入差距大,严重阻碍了我国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为了加快农村经济发展,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正式提出三产融合这一概念,三产融合致力于改革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以农业为核心发展二、三产业,通过农业产业价值链的向前向后延伸,增加农业生产效益,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三产融合对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解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问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三产融合在农村推行具有先天优势

农村地区推行三产融合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首先,为了加快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国家出台了一些列政策,包括土地规范利用、农业贷款;其次,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进行;最后,农村地区外来人口少,受到文化冲击力度小,传统习俗保留较为传统。这些有利于三产融合在农村地区推行。

(1)土地政策满足三产融合中土地需求

三产融合核心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逐渐与第二、第三产业相融合。在农村地区进行三产融合,首先需要对传统的小型农户生产模式进行改造,对土地进行规划,形成系统开发利用模式。这一过程涉及土地的流转、重新规划,土地顺利流转成为三产融合进程中的第一道关卡。

基于对农村土地合理利用目标,我国一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保证农村土地的合理利用。2014年,《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求大力发展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五年内完成承包经营权确权。这一政策的出台将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分立,所有权依然归国家所有,农民享有承包权和经营权,这意味着农民可以以出租经营权或者将经营权作价入股的方式将土地流转出去,而农民依然享有土地的承包权。土地利用的规范,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农户对未来的预期并减少了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风险,使得农户更愿意参与土地流转,为三产融合过程中土地需求的满足提供了保证。

(2)农业自身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有利于在农村推行三产融合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技术,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新机遇。目前,全国各地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初具规模,发展势头强劲,产业化经营已经由个别地区率先发展转向全国大范围推进,为我国三产融合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主力军力量。

(3)农村区域差异有利于一、三产业融合

我国农村由于现代化程度较低,受到文化冲击影响较小,很多生产、生活方式依然保持传统模式,是各个区域文化、饮食习惯、传统习俗代表。同时,农村由于工业相对不发达,建筑群不密集,水质好,绿植覆盖率高,具有颐养生息的有利环境,有利于发展休闲旅游、度假产业。农村的区域差异有利于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在全国构成完整的产业,对于推进农村一、三产业融合有着重要支撑作用。

二、三产融合对于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1)三产融合有利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之间要素流动加速,新型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开始全方位向农村渗透,促使农村的传统生产方式优化升级,农村的三产融合有利于实现中国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方面,三产融合强调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其次,近年来,我国城市化举措使城市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结构发生改变,农业生产的老龄化、兼业化现象只增不减,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以女性为主的手工业、轻工业为主,经济效益低,发展态势堪忧。而随着农村三产融合的加深,农村经济发展呈现新的模式,乡村旅游、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商业模式在农村开始建立起来,有效解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缓慢问题,促使农村经济发展换发新的活力。

(2)三产融合有利于农村文化传承

三产融合不仅仅是要发展当地经济,也注重将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融入到三产融合过程中,与第二、三产业相结合,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习俗的传播、发扬。以文旅项目为例,文旅项目的开发不仅仅可以带动当地消费,提高当地人民收入,而且能够将当地的生活习惯、饮食文化、人文礼仪、特色节日向各地游客展示,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农村三产融合通过将文化商业化,实现传统习俗的传播与保留。

(3)三产融合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扩大出口

传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對于农产品质量标准的认定并没有与世界接轨,导致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在国外市场中竞争力不足。通过农村三产融合,实现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保证了农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标准,同时,能够对于市场供求信息快速做出反应,做出科学的销售计划。产品质量的保证、销售方式的创新,有利于提高国外消费者对我国农产品的认可度,扩大农产品出口。

三、推行三产融合仍面临阻碍

“三产融合”是为了成功实现农业供给侧改革而提出来的,尽管在政策上有一定的支持,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阻碍。

(1)农民恋地情节较重

为了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村地区三产融合,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包括三权分置、承包经营权期限延长,鼓励土地集约利用,创新生产方式。但实际操作中,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农民不愿意将土地流出,主要原因有:第一,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存保障,农民对于土地及其重视,这种影响延续至今;第二,对于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使得农民将土地作为最后的生存保障,是农民工退而求次的选择;第三,随着可利用土地资源的减少,土地价值随之增加,对于土地未来收益的期望使得农民不愿将土地流出。农民对于土地的依赖,不利于三产融合中土地流转、集约利用。

(2)土地征用补偿形式单一,补偿内容不合理

三产融合进程中,土地补偿方式单一,短期行为较为严重。土地流转后,征用者通常一次性给予现金补偿,没有帮助提农民素质,农民退地后再就业问题未被考虑,导致农民难以享受由于三产融合产生的额外收益。同时,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土地补偿方式与社会保障制度不契合,没有从农民长久生存及未来发展思考。农民失地后,短期内不会存在生计问题,但从长远看,适应能力差的农民会出现因地致贫的现象,有悖于三产融合的目的。

(3)农民有效权益未得到保障

三产融合的最终目标是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解决农业落后现状、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在实际推行过程中,由于农民与涉农企业之间实力悬殊、资金实力不对等问题,以及信息传递存在的不对称问题,导致二者在日常的交易过程中容易产生各种矛盾。涉农企业往往以市场效益为主,从而容易忽略农民利益,此时,对于农民来说,他们的合法权益如何得到有效保障是一个问题。

(4)当前农村金融无法满足三产融合需要

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的驱动下不断完善,但对于当前农业供给侧改革大背景下,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仍存在尚待解决的矛盾。在三产融合的进程中,未来农业的发展融资总需求客观上会扩大,对于融资的需求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包括融资期限趋于长、中、短相结合,融资形式趋于多元化。而当前农村金融供给结构性错配矛盾日渐突出,包括供给对象的错配、供给额度的错配以及供给方式的错配,这与农业发展过程中对于资金的需求几乎是完全相悖的。现行金融制度框架主要还是以城市或者以工业经济为基础设计的,造成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缺乏制度支持,影响“三产融合”的发展。同时,由于农村金融供给总体规模不足,大量农村资金外流,经济金融不能形成良性发展,严重制约了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联结。

四、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应采取的措施

(1)坚持以农业为核心发展相关产业

我国在农村“三产融合”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以农业作为发展基础,积极开发农业多功能性、充分利用农业价值,将价值链、产业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融入到农业发展中。利用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淳朴文化等得天独厚的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创意农业、修养生息等产业,实现农业从生产向生态、生活功能拓展,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2)利用本土文化,调动本地优势

在进行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当地人文、地理优势发展文旅、养生等产业。独特的文化是一个地区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农村地区由于经济相对不发达,对于众多传统风俗习惯保存较好。由于地理位置的区别,不同的农村也有着不一样的饮食习惯及建筑群。在产业交互的过程中,将这些特色融入到农业当中,为农业功能的拓展带来不一样的思路。

(3)完善土地补偿机制

补偿方式应以货币补偿为主,其他补偿方式为辅。其他补偿方式主要是:一,征地补偿费入股方式。在农民个人愿意的前提下,将部分或者全部土地租用费用作价入股并承担成本,投入到涉农企业中并享有参涉农企业利润分配。二,债券或股权补偿方式。在农村金融或基金信用较好的地区,在农民个人和集体同意的前提下,可采用发型土地债券的办法进行补偿;三,风险共担,土地入股方式。多种土地方式,有利于保障农民后期生活来源,实现三产融合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发展农村经济的目标。

(4)注重品牌培养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间的竞争开始由产品质量、价格等有一定衡量指标的方面逐渐开始想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方面转变。品牌作为企业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的综合表现形式在市场竞争中承担起了先锋作用。农村经济的发展,产业交互,打造品牌营销是外延。在经济新常态时代,应该增强品牌意识,利用品牌效应来来动涉农企业发展。

(5)保障本土产业主体权利

我国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过程中应该保障以农民为代表的本土产业主体权益。个体农户是农村三产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农户的权益是否得到有效保障,农户是否愿意继续参与三产融合,这些关系着三产融合是否能够顺利推进以及是否按着预订的目标发展。但由于农户自身与外来工商企业存在着资本、专业知识、教育水平、思想观念等差异,在三产融合进程中处于劣势地位,个人利益容易受到侵害,我国应该考虑设立法律发挥,规范三产融合企业准入准则,加强三产融合规范化,保障本土产业主体全体。同时,政府应该完善三产融合退出机制,降低各经济主体退出成本,保障各个经济主体在企业发展中具有足夠的自主权和决策权。

参考文献

[1]陈俊红,陈慈,陈玛琳.关于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2017.01:3-5.

[2]刘松涛,王毅鹏,王玲萍.日本农业六次产业化对破解我国农村三产融合困境的启示[J].农业经济,2018(4):3-5.

[3]艾睿.基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农村金融创新研究[J].西南金融,2016(12):30-34.

[4]母小曼.我国土地收购储备的运行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9.07:36-37.

猜你喜欢

三产融合农村经济发展土地流转
诸城:工业强县的“三产融合”之路
基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理念的农业园区规划
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
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小岗村三产融合续写新篇章
“互联网+”模式下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互联网+”模式下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根据、障碍和对策
农村土地流转中地方政府职能的构建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供需市场失衡问题的研究
城镇化过程中土地流转对农民土地权益影响问题分析